分享

无处不在的波普艺术

 赵剀 2016-07-04
安迪·沃霍尔经典作品《玛丽莲·梦露》。
波普室内设计风格
DKNY波普限量珍藏版

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它是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也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波普艺术至今仍经久不衰,其冲击波影响到设计艺术,摄影广告,雕塑工艺,家居风格,服装时尚,网络动画等诸多领域,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 心影

今年,安迪·沃霍尔最大规模波普艺术亚洲巡展“15分钟的永恒”回顾展启动。该亚洲巡展自今年3月在新加坡拉开帷幕后,历时三年,随后在香港、上海、北京、东京等城市继续巡展。

作为波普艺术教父级人物,安迪·沃霍尔凭波普艺术这根魔术棒,扩大了艺术本身可能被欣赏和被接受的领域。为了纪念安迪·沃霍尔去世25周年,这次巡展受安迪·沃霍尔生前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会有成名15分钟的机会”启发,以“15分钟的永恒”为名。展览包括油画、照片、雕塑、素描等数百幅作品,其中有许多人们为之熟悉的经典作品,比如《玛丽莲·梦露》、《坎贝尔浓汤罐头》、《自画像》等,安迪·沃霍尔通过丝网印刷手法和不断重复影像将人物照片等印在画布上创作而成。通过巡展,观众们可以从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中追溯波普艺术的发展。

A

流行文化的先端——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来源于英文缩写“POP”,即流行艺术、大众艺术。它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萌发于保守的英国艺术界,60年代鼎盛于具有浓烈商业气息的美国,并深深扎根于美国的商业文明。工业化时代,人们聚集于现代都市,商贾云集,城市的广告、杂志、电视、卡通漫画等等宣传造就了波普艺术的问世,美国波普艺术家遵从“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之中”这一反传统的艺术观念,他们强调日常可视物体作为一种更能让人理解的语言形式,是表现抽象精神世界的可靠手段。波普时期的美国艺术家直接面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在探索艺术表现的可能性时,比起英国同行们更大胆、更热情。 波普是对上世纪5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的精英观念做出的回应。抽象表现主义以其个人化、主观性、精神性成为贵族艺术而高高在上,只能在艺术界获得认同。波普艺术家则不断尝试反映当时工业化和商业化特征的新材料、新主题和新形式,表达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和流行文化而获得了大众普遍接受。波普艺术运动是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它打破了传统架上绘画的方式,通过借助运用大量的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确保强大的生产力和高效的传播速度。由于波普艺术产生的背景与战后形成的西方“丰裕社会”有关,这场运动基本是在形式主义圈子里探索,没有系统理论做指导。 波普艺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也是20世纪唯一获得普遍接受的艺术流派。在这场艺术运动中,沃霍尔一马当先,成绩斐然。他被视为波普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和最有革命性的艺术家,和杜尚、博伊于斯、克莱因并称为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艺术贡献最大的四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作为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已将波普艺术演变成上世纪最流行的艺术。波普文化在后现代被发展和沿用,其地位不可代替,波普运动也成为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B

波普:艺术无高低贵贱之分

波普的意义在于它造成了艺术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打破了艺术中长久以来的“高”和“低”的区别。即使在现代艺术运动中,高低之分依然非常严格,虽然现代艺术是从反对传统艺术、反对学院派发展出来的,但是现代艺术却很快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和“高”度,现代艺术家依然是和以前的艺术家一样,高人一等,这种高人一等的立场,也被称为“至上立场”,因此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被从这个角度视为“高等艺术至上主义”,而波普主义恰恰把这个至上主义摧毁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的仅仅是日常熟视无睹的生活内容和客观的传达。

虽然波普主义强调客观和不参与艺术家的感情活动,其实它本身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反映。它的纵情声色、感性和反美学、玩笑化是1960年代社会反文化运动的一个缩影,因此虽然波普艺术宣传没有情绪、没有趋向、中立立场、客观主义,但是它依然具有时代的清晰痕迹,是那个时代的反映和缩影。

波普艺术家在创作方法上也实现了一个突破,拼贴、网眼印刷、装置设计、批量复制都与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截然不同,工业“制作”与艺术“创作”在波普艺术的推动下融为一体,因此波普艺术又被称为工业艺术。除了创作方法上的突变之外波普艺术还表现出对于传媒的兴趣。传媒与波普的商业性方式有关,甚至可以认为某些波普艺术家将商业营销的观念引入了艺术领域,最突出的例子是沃霍尔,他不拒绝一切传媒通过传媒将波普式的生活充分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中。波普艺术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推动了艺术流行化的发展,通过商业途径波普激发出大众的参与热情,为达到其目的,波普艺术将主体、媒介与商业结合起来,形成了一股从艺术领域吹向生活领域的流行之风。从杜尚开始,艺术家就不再以脱离群众的形象出现,他们甚至提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口号,而波普将落实大众的文化权利放在首要的位置。波普艺术转变了普通大众对艺术所持的态度,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后工业社会里艺术类型得到新的发展,继续沿用艺术的传统定义不再能解释一切艺术现象。罗森奎斯特的广告拼贴风格表现出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商业的欢迎态度,他认为商业广告是社会的基础之一,人们生活于由广告组成的世界中,应当适应商业广告中的视觉膨胀。广告的意象手法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起人们的激动。绘画可以以同样的方式产生比广告更激动人心的效果。重复性、商业性和机械性在波普艺术家的阵营里得到了统一,他们用这些与过去划清界限。这就是波普艺术的历史意义——对艺术的传统定义提出挑战,波普艺术就是一个信号,它是后现代主义颠覆运动的先锋力量。

C

波普艺术与动漫结缘

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受日本漫画和动画的影响而专注于新时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艺术表现,被认为是后现代艺术风格“超扁平运动”的创始人,他也被视为最具波普特质的艺术家之一。

此前,村上隆的卡通作品在法国凡尔赛宫展出时,引起了艺术节的轩然大波,因为在不少人看来,以村上隆为代表的动漫艺术是离经叛道、难登大雅的。也有人评论,村上隆创作的作品模糊了艺术、商业、波普和亚文化的传统界限,但如果给村上隆简单地贴上“美国波普文化衣钵继承者”的标签,是有失妥当的。“原汁原味的日本本土文化始终是他作品的核心内容”。“把我和安迪·沃霍尔比,我很伤心。”村上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把村上隆喻为日本“新波普艺术”代表人物。有学者认为,浓厚的日本漫画风格和平面化的人物、植物、花朵是村上隆作品中最容易辨认的特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村上隆在东京艺术大学的日本传统绘画的学习经历,另一方面是村上隆吸收了从安迪·沃霍尔到杰夫·昆斯的美国波普艺术以及日本动漫的丰富想象力。

2000年春夏,村上隆的“眼球”图案出现在三宅一生时装发布会的男装上;2003年,时尚品牌LV的设计总监马克·雅克布邀请村上隆合作,希望转变传统奢侈品设计的刻板印象。村上隆用了几十种颜色,将樱花、蘑菇等多彩图案用在经典的MonogranMulti系列上, 一下子就转变了LV成熟经典的形象;2005年,两方再次合作,樱桃包上的粉嫩花瓣和开心笑脸无疑带来了一种感官上的欢愉。

D

波普艺术融入室内设计

近年来,波普艺术作为一种室内设计风格,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室内设计师往往通过在居家装修的“软装”方面凸显波普风,比如选用条纹、花卉布饰、椭圆状锻铁基座茶几等,还可以在电视柜墙面采用多层次拼贴手法来呈现效果。

然而,如今的波普风主题的设计并不是照搬以往的内容,而是把实用的元素糅进来。“尤其是家具,跟前几年所见的波普家具相比,现在的家具在设计上收敛了很多,毕竟真正能打入市场的都是那些能将艺术与实用结合起来的设计。如果纯粹玩波普艺术的话,也就只能是出出风头,昙花一现罢了。”有设计师这样分析道。

在装修时采用波普风格方面,常常有这么一个误区:波普风格就一定要配上比较鲜艳跳跃的墙面色彩。其实,无论是冷暖调波普,都是可行的,毕竟对于家居空间而言,长时间逗留在过于热烈的背景色中并不可取。在色彩配置方面,切忌使用过多的对比色,这样会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产生不安情绪。壁纸、家具、挂饰,都能很好地彰显现代波普的韵味。

E

波普渗透到时尚领域

自2007年开始,Prada每季都以拼贴画的波普艺术形式打造超现实感的“Fantasy Lookbook”。今年,Prada让模特们“穿越”到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这段时期是美国梦的黄金时代,在拼贴画中,“I Have A Dream”,“One Billion”等标语透着那个年代独有的蓬勃气氛。工业,文化,交通,科技的发展也能在这季的拼贴画中找到各自的元素化身。Prada这个系列中各种复古的美国元素,比模特们身上的衣服更有吸引力。

品牌DKNY曾经推出绿苹果波普限量珍藏版,其包装展现了一种经典的清新和生机盎然。该限量珍藏香氛系列的灵感便是来自“波普艺术”风潮。 (心影)

相关链接

中国波普艺术代表作品

王广义《大批判——可口可乐》

王广义把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工农兵大批判图像,直接与现实生活中最具商业流行意味的可口可乐符号相并置,从而向人们直陈出消费时代的真实存在。在具体的表现上,王广义尽可能剔除了所谓的“绘画性”,通过工业用磁性油漆在画布上大面积的平涂处理,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此外,用橡皮图章盖上的数字符号则强调了时代特征。

魏光庆 《红墙——家门和顺》

魏光庆将取自《朱子治家格言》图像与具有禁锢隔阂意义的红墙并置,使作品传达出一种反思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不同于艺术家王广义所创作的“政治波普”,魏光庆以其独特的文化针对性而被称为“文化波普”。

余友涵 《毛主席和韶山农民谈话》

画面用波普的方式处理了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照片,目的是要让人们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看待那些已经神话了的历史性效果。在具体的表现上,余友涵一边将来自民间的画法与西方的硬边画法相结合,一边在画中安排了不少花朵,这不但使画面通俗易懂,也极有中国意味。 (心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