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软环境”与文明形象煞议

 三平斋 2016-07-04

“软环境”与文明形象煞议

 

说:打造“软环境”。可谓一矢中的!

为什么呢?因为“软环境”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发展需要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程度的重要标致。

说:“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树立文明形象。

为什么呢?因为文明形象是广大民众人文素养和地方政府行政规范的外在表现;如果说“软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和标致的话,那么,文明形象则是基础之基础、标致之标致。

然而,出现在某市的基础之基础、标致之标致的一些方面(当然是突出存在的方面),总会给初次到来的人们以怪异,甚至是陋卑的感觉。

——十字路口,红灯亮了,大车小车都规规矩矩地停列着,却见摩托车、三轮车一辆辆呼啸而过,犹入无“灯”之境,其速度之快、险情之多,着实让笔者捏了把冷汗。细细打量,身穿制服的女协警却是悠然,躲在人行道上的树荫下,手插裤袋、姿态婀娜地打着电话。我想,这就是当地传说的“红灯作参考,想走随便走”的怪现象吧?假如这位女协警能站到显著的、执勤的位置上,神态严肃一些,履职认真一些,这些不守规矩、安全意识淡薄的驾驶员们,虽然瞧不起“灯”,总不会瞧不起“人”吧!

——清晨、傍晚,散散步,蹓蹓街,本来是休闲、健身的舒心事。但是,如果路边、街边都是一堆堆垃圾,流淌着一滩滩污水,臭气、腥气、馊气迎面扑鼻,蚊子、苍蝇、老鼠哄涌流串的话,那肯定会使“舒心事”变成“恶心事”。可这确是事实!有人在某条路边挂起了“爱护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警示牌,也许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怒之!但是遗憾的是警示徒劳,不见改观。出现这种问题,我们似乎没有足够的理由,一味去指责那些不扫“门前雪”只顾“门内洁”的市民素质不高,倒是应该问问有关职能部门是“有为”还是“无为”?可不,在某条路上压根就不见一个垃圾桶或指定的垃圾坑,这也就难怪生活在这里的市民非但不扫“门前雪”,反而无奈地、禁而不止地堆起“门前雪”。

呼呜,此般大逆文明也!

以上两种现象在某市比比皆是,会给初次来到某市的人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前面已经讲得明了。长住市民虽说对此亦颇为不满,但由于看得多了,也只能是见异不怪、见陋不卑了。

不过,笔者还是有些浅论: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环境”保障,良好的“软环境”要靠文明形象来展现。形式反映内容,透过现象可见本质。诸如交通秩序、环境卫生之类的问题,足以反映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这些方面做好了,可以给当地“软环境”赢得高分,反之,则会使“软环境”大打折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