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小城市来上海当医生,差别好大

 lygs999 2016-07-04

读:从三线城市来到一线城市以后,内心的宁静没有了感觉失去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人也没有以前那么快乐了,不过,思想年轻了,能力提升了,做事麻利了……

文:文森特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我是一名医生,我爱人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我岳父是一名中医科医生。我在三线城市做医生做了好些年,后来我孩子出生了,为了他的未来,借助一个近亲的关系,我来到了一线城市,还是做起了老本行。


虽说看病都是一样的,都是按照指南,按照临床路径来。但是,我还是想以我的人生经历来告诉大家在三线城市跟一线城市做医生的区别所在。


在我心中,我以为,可以一辈子在我的家乡地级市终老,依稀记得我实习的时候一个很有名望的老师跟我们讲:“做医生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是的,毕业后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定在一个三线城市最好的医院。


相信所有在三线城市待过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拼爹的地方,也就是说,你进医院的时候医院里不少人是知道你的底细了,进医院之前你也多多少少见过一些人比如领导层。


上班的当月,因为报到时间不同,15号前去上班算一个月工资,15号后去上班算半个月工资。然后前三年根据医院的安排参加每个科室的轮转。按部就班地执业医师考试、三基考试,循规蹈矩地学习工作,报个在职研究生,学费是医院给报销的,权当取个文凭。至于医师证定期考核、学分、档案什么的,医院的后勤部门会事无巨细安排妥贴。


因为在当地一般都有自己的房子,所以也没有什么经济压力。医院工作的节奏比较慢,可以很好地享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乐趣。由于开始进医院的背景,认识医院的同事就非常简单,其实大家都一样进来的,心照不宣!因为都是一个城市的人,城市很小,圈子也窄,友谊也是非常的深刻,那样的友谊是通过平时互相请会诊,互相帮忙值班,一起开车出去喝酒谈心,付出感情投资得来的。


三年以后,定科室了,自主性变大了许多,收入也上升不少,这个时候会发现在三线城市做医生,必须要把做人放在了做医生前面,要有医德,品德,因为在那里而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多的依靠信用以及道德层面来维持的。当然做医生必须要一丝不苟,不能出错,所以要经常的学习,要出去进修,偶尔会忙,忙归忙,忙完以后又总是有饭局,有时候真的不想去,但实在是盛情难却。


跟医药代表的交往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不过关系真的很简单,就是有空出去开学术会,参加学习班,实在是因为圈子太小,熟人太多,不像外界传言的医生与代表关系,何等的不堪!所以说,在三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至少是表明上的。


用博弈论来解释也是说得通的,肯定不是一次博弈,是反复多次博弈。医院人员流动的是非常少,医生做到退休后,可以返聘,直到不能再做医生了,新进来的医生,也是基本上是不会走的,体制会潜移默化你,让你脱离不了。


在三线城市,医生、教师和公务员联姻的非常多,也算是上层社会了吧,毕竟没有什么好的企业。工作稳定,又没有什么经济压力,内心就比较恬静,可以潜下心来学习做研究,写作也一样。平时为那些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亲朋好友们做强大的后方健康保障,因为他们的亲戚朋友生病常常需要我们帮忙。


虽然说在三线城市做医生幸福指数还是比较高的,不过,你必须懂政治,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哪些人不能得罪,你要清楚,需要很强的政治智慧。如果没有,对不起,蛮危险的!我认识的一个医生,就“被精神病”了,而且三线城市,你不努力的话,也容易混日子荒废掉。


我常常想到文明开化的一线城市,直觉告诉我它代表着文明发展的方向。为了升主治,我来上海进修了。那一年认识在高陵桥下,桃浦河边,认识了我爱人,妇产科医生,她拥有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以及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几年,我才真正踏上了上海这片土地。


也许进修那一年,我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在一线城市做医生的艰辛。不过时至今日,也不打算想再回去,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其实它并不好。


我同学在杨浦区某大型三甲部队医院胸外科,跟我一年的,买了一个二手房,生了二胎,当初玉树临风,如今体型变成二师兄,上下班骑个老破的电瓶车;还有一个介入科的兄弟,在二师兄边上市东医院,虽然不用值夜班,但是每个周末都要来查房;市五医院的普外科的希兄弟,以前很瘦削,如今将军肚;北京的秀文妹妹,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在东四,房子买在房山,路途遥远,面色灰暗,这些都是工作压力造成的。


我也好不到哪去,整天忙,灰头土脸,不只是语言方面的,病人非常精明。夜班从来不得安宁,病人的文化层次很高,老外有,外籍华人有,要求很高,素质并没有想象得高。


医生在这里社会地位直线下降,前不久,我家附近三甲院急诊科医生眼镜就被打碎落,还是塑胶镜片,可以想象那个拳击的力度。真的怕了,为了伺候好那些难缠的病人,特地去学习了心理学,学习共情术,还每天跑步健身,以备有一天遇到医暴了,能快速跑离案发现场,不停地去学习更新最新的医学知识,方便跟高学历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节奏非常快的情况下,医疗行为不能出一点点差错。


因为医院里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人际关系好像也没有以前那么深刻了,虽然交了不少朋友,都是泛泛之交,需要办事什么的还是依靠老家的朋友,并且这里的医院经常招不到稳定的医生,收入也比三线城市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一线城市毕竟代表着文明发展的方向,医生的工作机会有很多,医院、非医院可以有很多选择,有很多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战场,也不需要靠颜值吃饭,都是靠“真枪实弹”,凭本事吃饭,特别适合我这样“年老色衰”老医生。并且将来孩子高考,读书可以就在我身边,同时分数可以比家乡少个200-300分上交大、复旦、同济这些名校,还可以很多很多。


相对来说,上海还是比较公平的,不会因为权力和金钱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做事按原则办事,不会无故卡你,不会有太多潜规则,医院的领导并没有什么多大的权力,大概都是外地人,没有后台说法。也不需要有太多的人情世故,礼尚往来。出国学习,进修深造之类也相对容易,能加快你的人生进程,清晰你的发展方向。


上海的经济压力会很大,所以不得不逼着你想办法挣钱,也能挣到钱,我爱人同时兼职讲师来补贴家用,而我靠兼职写作来来挣点奶粉钱,日子过得琐碎而紧张,我们夫妻偶尔也为此争吵,父亲会在阳台上抱着熟睡的宝宝,黑暗之中像我压手示意停止,我感觉很悲凉。


最后总结一下,我感觉从三线城市来到一线城市以后,内心的宁静没有了感觉失去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人也没有以前那么快乐了,不过,思想年轻了,能力提升了,做事麻利了,在这个竞技场,胜者为王。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同仁有借鉴意义。



(本文为'医学界'微信号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清作者和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