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父亲的信》读后——卡夫卡“迷宫”的钥匙?

 醉花荫L 2016-07-05
也算是初读卡夫卡,弄了一篇《变形记》读后,本打算改读其他作品。没想到得到了博友“灵魂为身体设宴”的指点,以为我“对文本具体细节的探究已经脱离了作者的本意”,提示我“卡夫卡观察社会、人、人性、人生,可谓洞若观火,思维能力超一流,其文本的象征意义,有时候让我有睹物思人、由此人此情此景而忆及生命历程中的导火索、不自觉的人际冲突、若有若无的内心冲突……等等、等等,细致绵密且如行云流水般的思维醉态,让人啃得痛苦而又欲罢不能!”可见我是“看热闹”,人家是“看门道”。江湖水深林大,处处卧虎藏龙。不过如此一来,我也“欲罢不能”了。
翻了几十页《诉讼》(《审判》),头痛得很,好像读哲学书一样。知道不行了。“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时找不到《卡夫卡传》,就把《卡夫卡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前言、后记、卡夫卡年表等仔细看了。回过头来看卡夫卡遗嘱提到的6个短篇(“在我的全部文字中,只有《判决》、《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一个短篇故事《饥饿艺术家》还可以”)。还是似懂非懂。还没全看完,就翻到附录中的卡夫卡《致父亲的信》,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致父亲的信》(写于1919年11月,时年36岁。 张荣昌 译,p509-557,共49页)。
这封信写得很好(翻译得也很好,书信体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很好读。笔触有点像《忏悔录》(奥古斯丁的长于心理剖析、卢梭的长于叙事)。语气平静,文思缜密,文字简洁,运笔流畅,剥洋葱一样、客观而又生动地剖析了他们父子关系,剖析自己的纠结、复杂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一大片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开始一段是这样的:
“最亲爱的父亲:最近您问起过我,为什么我说畏惧您。如同往常一样,对您的问题我无从答起,一来是确实我畏惧您,二来是要阐明这种畏惧涉及到的具体细节太多,凭嘴很难说清楚。在这里我试图用书面形式回答您的问题,内容只能是很不完善的,因为写信的时候也是畏惧的,这就妨碍我对您畅所欲言,加上材料浩繁,远非我心力和智力所能及。”
(网上看到另一个版本的翻译,简直就让人失笑了——不是给“父亲”写信,是写论文,语调把握不好,再怎么翻译都白搭:“你最近曾问我,我为什么说怕你。一如既往,我无言以对,这既是由于我怕你,也是因为要阐明我这种畏惧,就得细数诸多琐事,我一下子根本说不全。我现在试图以笔代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即便如
此,所写的也仅仅是一鳞半爪,因为就在写信时,对你的畏惧及后果也阻塞着我的笔头,而且材料之浩繁已远远超出了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这一写就写了50000字(德文,中文是35000字)。写是写了,可是卡夫卡至死也没有寄出,没有把这封信交到父亲手里。说起来还是“父道威严”,难以冒渎。
三十多年的记忆,父亲的言谈、举止历历在目;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在遭受到种种精神摧残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映、精神状态,一切都深深印刻在心里,倾诉于笔下,沉甸甸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和深刻细致的精神分析,好像写小说一样,“说尽心中无限事”。
卡夫卡辩驳起来,也很注意语气、分寸。时不时采取“正—反—合”的结构。就某一问题,先说一段自己的想法,然后揣测父亲会怎么看怎么说,最后综合两方面来说。
从来没有看过如此深入细致地剖析父子关系、剖析父亲对自己的精神影响的文章。感触很多,很多地方感觉是在写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心理。
这是卡夫卡思想的一次全面梳理,是对自己思想来源及其发展的一个深入分析。用文学家的笔触来进行自我心理分析,探寻隐秘的纷繁的心理世界。应该是一个相当典型的精神分析案例、文献。
有一点我不明白,为什么卡夫卡不叛逆呢?为什么要始终生活在父亲的巨大的阴影中,始终得不到解脱呢?为什么摆脱不出来呢?
卡夫卡大致是说,由于他过分的瘦弱、脆弱、敏感,而父亲过于强大、严苛、嘲讽,打压了他的自信心,使他始终缺乏安全感,始终无力摆脱父亲的潜在的精神控制。要反对植根于心灵深处的东西——父亲的精神遗传,这就有些类似叫“命运”的东西,但是也只有像贝多芬那样、不屈奋斗的强者才能“扼住命运的喉咙”。
想起了傅雷。对于孩子教育过于严厉。当然后来他向儿子忏悔了。还记得,傅雷在一封信里说,幸亏傅聪天性坚忍,经受住了他的摧残,终于成才了,否则就给他毁了(大意如此)。
对于沉重、郁结的心理压力,一颗细腻敏感心灵,是如何疏导、宣泄的呢?如何疗伤呢?一个是文学,通过文学创作来解压,一个是研究哲学、宗教(克尔凯廓尔、老庄、犹太教等)。把压力转化成一种文学样式,通过象征、变形、放大等手法,构建一个文学世界形象,以此纾缓压力。
“我写的书都与您有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话。”p541
所以他的小说有不少地方(人物、细节、特定的词语),都出现在这封信里。在这封信中很多疑惑可以得到印证、解答。卡夫卡对父亲的分析,以及自我分析,给小说阅读很多重要的提示。这封信是进入卡夫卡“迷宫”的钥匙。
当然在卡夫卡小说中,并不总是限于父亲形象,更多的是一些“类父”形象——类似父亲暴政的形象,也可以是一切造成精神摧残的东西的象征。
七十年代生人,对于卡夫卡父亲的形象是不陌生的。
《致父亲的信》,对于已经做父亲的人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警示,提示“我们应该怎么做父亲”。
2011-02-21
《致父亲的信》读后——卡夫卡“迷宫”的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