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经散寒剂

 学习海洋626 2016-07-05

温经散寒剂 阳和汤

 (2014

阳 和 汤  ▲▲▲
《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一两(30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二钱(6g),炒研  肉桂一钱(3g),去皮,研粉  生甘草一钱(3g)    炮姜炭五分(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病机〗 
   ┌ 局部温肿,皮色不变 ┐
   │           ├ 阳虚寒侵、寒凝血滞、痰浊内阻 ┐
   │ 痠痛不热      ┘                │
阴疽 ┤                            ├ 阳虚血虚、寒凝痰滞
   │ 舌淡苔白,口不渴 ┐                 │
   │          ├ 阳虚血弱            ┘
   └ 脉沉细或迟细   ┘

 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阴疽一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 而成。阴寒为病,故局部肿势弥漫、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可伴有全身虚寒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疽。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气虚不足者,可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
阴寒重者,可加附子温阳散寒;
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作用。
3.现代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阴寒凝滞者。
4.使用注意
①.本方中麻黄只起发越阳气作用,故用量较轻,熟地补血固本,用量宜重,运用时应注意麻黄与熟地之比例。
②.本方适用于阴疽,阳证忌用。
③.疮疡红肿热痛及阴虚有热者,或疽已溃破,不宜用本方。 

文献

  
  临床报道:用阳和汤加当归、丹参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例,结果肢痛和跛行消失,皮温肤色正常,创面愈合者12例;症状减轻、创面经手术治愈者8例(中医年鉴,1985∶121)。

〖附方一〗小金丹(《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白胶香、制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一两五钱、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归身酒炒,各七钱五分、麝香三钱、墨炭一钱二分
用法:上药各研细末,用糯米粉一两二钱,同上糊厚,千槌打融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二百五十丸,临用陈酒送下一丸,醉盖取汗。 如流注将溃及溃者,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但丸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不可与有参之药同日而服。
功用:化痰除湿,祛瘀通络。
主治:寒湿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蟮拱头等病。初起肤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孕妇忌用。
〖附方二〗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牛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
各一两,各去油研极细末 黄米饭一两。
用法:上药用黄米饭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9g)。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


特征
肿、痛(漫肿无边,酸痛无热)
阴疽和阳证疮疡肿毒不同,它有几个无。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一般不变。漫肿无头,它往往平塌。因为针对阳证是红、肿、热、痛,阳证疮疡肿毒,局部红、肿、热、痛,而阴疽,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

伴见证

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有口不渴,舌淡苔白。阳气不足,阴血也不足的表现。特别是口不渴,阳气不足了。脉沉细或迟细。反应了阴血也不足。

病势

三难

  • 未成脓难消
  • 已成脓难溃
  • 溃后难收口

阴疽,痈疡肿毒的阴证,它共同特点:未成脓难消,因为在阳证痈疡肿毒初期要消,成脓以后使它溃,溃了以后,得尽快生肌收口。阴证呢,这三方面都难。

    在治法方面,既要温阳气,又要补精血,既要散寒,又要通痰郁之滞
    阴疽还有一个特点,病位很深阴疽发生从骨骼,很多从像骨髓炎,骨结核这些,深入到骨髓,从骨到肌肉,到表,皮毛,以及皮毛肌肉之间的皮里膜外,结合三焦系统,这几个层次,也就是说是阴疽涉及到比阳证的疮疡肿毒不同。阳证的疮疡肿毒,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内经》说,逆于肉理是肌肉这个层次,不涉及到骨骼,

配伍特点
    从归经角度是多层次的。用于病程较长的阴疽类的,适合服用时间较长。也成为一张治疗阴疽(阴证的疮疡肿毒)的一个名方。说它祛寒邪、布阳和。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

2.用量特点
熟地重用,麻黄轻用。

3.使用注意
阳证禁用。因为整个的方偏温,这是阳和汤。
4.临床加减
 兼气虚者,加参耆。
 阴寒重者,加附子,肉桂改桂枝(散寒力增大)。
加附子、肉桂的临床这类报导多一些。





小 结
  温里剂主方8首。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
1.温中祛寒 本类方剂主治中焦虚寒证
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亦常作汤剂用,是治中焦虚寒,腹痛吐利的代表方。凡因中焦虚寒所致的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胸痹等均可应用。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虚劳里急证,并用治虚劳心悸、虚劳发热等,是温建中脏之主方。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阳明、厥阴、少阴三经虚寒呕逆证。
2.回阳救逆 本类方剂主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逆,阳气将亡之危证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主治阴盛阳微,而见四肢厥逆,呕吐下利,脉微之证。
回阳救急汤
于回阳固脱之外,还能益气生脉,而麝香三厘与五味子相配,一发一收,尤具相反相成之妙,适用于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欲脱之危证。
3.温经散寒 温经散寒的方剂主治寒邪凝滞经脉之寒厥、血痹、阴疽等证
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但其寒在经脉,且兼血虚,与四逆汤之寒厥有别。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主治血痹,症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本方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
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主治阴疽之主要方剂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2014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邪凝滞经脉之血痹寒厥、阴疽等证

多系阳气不足,阴血内弱,寒滞经脉所致。故本类方剂配伍特点是辛温散寒与温养气血药合用

代表方如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等。


温经散寒适应的病证跟外寒有关。由外寒直中,越过体表皮毛,主要涉及到经络、肌肉、骨节,这一些由寒邪为患为主的这类证候。

寒邪直中

寒滞经脉(血脉不利)

素体正虚
 辛温散寒:桃枝
血脉不利活血通脉:川芎、红花
阳气不足
阴血亏虚
温里助阳:肉桂、红花
滋阴养血:当归、芍药、熟地

当归四逆汤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组成]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9g),去皮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 (6g),炙  通草二两(6g)    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月艮)。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病机〗 
     ┌ 血虚不营→ 唇、甲、舌淡白,手足肌肤麻木不仁      ┐
血虚寒厥证┤                             ├ 脉细欲绝或沉细
     └ 寒凝血滞→ 四肢厥冷,手、足、腰、股或小腹冷痛,口不渴 ┘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运用]
1.要点  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方。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治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可酌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
若加吴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
若用治妇 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酌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气止痛;
若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冻疮,不论初期 未溃或已溃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3.现代用  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四方治厥鉴别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大承气汤治厥鉴别
1.机理不同:
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四逆汤所治之厥,乃因阳气衰亡,阴寒内盛引起;
四逆散中厥证,则是因肝郁脾滞,阳气内郁不伸所致;
大承气汤所治之厥,为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达四末所致。
2.症状各异:
当归四逆汤所治,应见有肢体关节疼痛或麻木,舌淡苔白,脉沉细等;
四逆汤所治,兼恶寒倦卧,神衰欲寐,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
四逆散证中有脘腹作痛,泄利下重,苔白,脉弦表现;
大承气汤所治之厥,常以“痞、满、燥、实”为依据。


  临床报道: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并随症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23例,结果痊愈11例,好转6例,无效6例(中医年鉴,1986∶108)。



病机分析

外邪直中和体内本身阳虚不温。阳虚失温有关。造成手足厥寒,舌淡苔白。



阳气不足阳虚失温手足逆冷
舌淡苔白
寒邪直中损伤阳气
寒滞血脉血行不畅痛证

阴血不足无以盈脉脉细欲绝
或沉细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

最近经常谈到的关木通,马兜铃酸引起急性肾衰的问题,这个急性肾衰,我们国家运用,六十年代已经有认识到关木通引起急性肾衰死亡病例报导,那还是在中医杂志,所以这类副作用,历来通过配伍的方法来解决它。关木通是北方的木通,南方川木通为代表。功效上,基本相近,略有差别。所以很多现代应用来说,很多都选用川木通。
所以在六十年代,提出来它的用量,应该是6克以内安全。
配伍特点
阴阳并调,散寒为主。温中寓补,补中寓通。

辨证要点
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应用范围
1. 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痹证。
 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肢冷、肌肤紫暗。

3. 厥阴肝经寒证的主方。
寒伤厥阴,以当归四逆汤为主方。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肝经络阴器,比如前阴冷痛这一类,乌药、川楝都是行气,疏肝、温肝的。台乌、淫羊藿都是温性的。
    以上这些方面都是肝经循行的部位。相应的结合活血行气的药物。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比较

四逆汤是典型的四肢厥逆,冷过肘膝。它四逆主症的特点。

 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病机主治心肾阳虚
特别是肾阳虚衰以后,阳气之根本不足
热力来源根本亏虚
自身体质阳气亏损造成
阳气被郁,气机阻滞,清阳不能实四肢外有寒邪引起,内可有阳气不足
血脉瘀滞造成四肢厥寒
四逆特点典型的四肢厥逆
冷过肘膝
范围小
仅仅手足,指头还微温
手足厥寒,不是厥逆
冷的程度没有四逆汤重,手足不冷过肘膝
治法附子干姜温阳
透过温脾肾阳气,温阳气之根本
外邪入里郁遏阳气造成
透邪解郁
既要散外来之寒,又要温补阳气阴血,加上通脉解除血液凝滞。

这三个都是《伤寒论》的名方,都以四逆为名。

附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炙) 通草3克 桂枝9克(去皮) 细辛1.5克 生姜15克(切) 吴茱萸5克 大枣5枚(擘)
【用法】以水400毫升,清酒4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养血通络,散寒降逆。
【主治】素体血虚,内有久寒,又复外受寒邪,手足厥逆,舌谈苔白,脉细欲绝,或兼见头顶痛,干呕、吐涎者。
人胃内有陈寒积冷,可于本方中加入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散寒,降逆和胃,并加清酒同煎,以助活血散寒之力。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证候,仍然有血虚寒凝,手足逆冷,同时它又内证,寒邪直中,还有犯胃,犯胃呕吐腹痛,而用到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往往临床它还有制酸作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 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运用
1.辩证:治疗血痹。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
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
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
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