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的四大特征

 江山携手 2016-07-05

中医理论的四大特征

 

一.中医理论的对立性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它把生理、病理、药理等内部,区分成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人体结构的阴和阳为: 背为阳,腹为阴。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阴阳与人体病理的阴阳关系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根据生理与病理的需要,中医理论把中药也区分成为阴和阳。阴阳论在中药中的应用,不但为中药提供了分类依据,而且推导出中药的使用原则。例如,依据阴阳论,中药可区分为补药与泻药。根据中医生理、病理及药理的阴阳对立,就可以推导出阴阳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原理,这个原则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二.中医理论的统一性

 

    阴阳论认为, 阴阳双方不可以单独存在,这就是阴阳论中的阴阳互根。辨证法也认为,任何事物的对立双方必须同时存在,从而构建成为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结构可以区分为阴阳,生理与病理现象可以区分为阴阳,中药与治疗也必须相应地区分成为阴阳。显而易见的是,人体结构中的阴阳双方是不可以单独存在的,是必须成为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的,所以阴阳论与辨证法的这种观点,在中医理论中可以得到最为园滿的证实。

 

三.中医理论的平衡性

   

    人体的结构与生理现象之中,都处都显示出对立统一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阴阳论、辨证法和中医理论这三者共同拥有的性质,这种共同拥有在哲学上称之为共性。与阴阳论和辨证法不同,除开对立统一的规律之外,中医理论还拥有与阴阳论和辨证法不同的个性,这个个性就是中医理论的平衡性。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象征。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如果说人体的摄入与排出是阴阳对立,是对立统一的辨证,那么中医理论还明确地指出,阴阳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达到平衡。反之,如果摄入与排出不平衡,其结果只能是百病丛生。

 

    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的理想境界,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摄入与排出的平衡,只是中医平衡理论中的一个事例。中医平衡理论用《内经》的语言来说,就是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在矛盾的故事中,因为矛和盾己经达到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所以矛的无坚不摧与盾的固若金汤这两种对立,就可以同时表规出来。中医理论也是一样,因为健康的人体是处于阴阳平衡状态,所以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之中,各种对立统一的现象就有相等的表演机会,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医理论的二象性。

 

    中医理论的核心在于阴阳平衡只有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百病不生。拙文[矛盾论五大定律]指出,当矛盾双方处于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矛盾的二象性; 而本文推导出来的中医理论二象性,则可以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来为本博开创的矛盾论作出一个具体的证明。

 

   四.中医理论的互补性

 

    从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看,中医在起始阶段,便与卜筮混同、共存,成为古人除病消灾的手段和工具。《易经》成书过程中,吸收了当时的治疗方法和对人体的疾病的认识。成书后,人们常常借用个别卦象说明某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直至《易传》编成,《周易》由占筮变成哲学,医与易的会通、交融随之进入更高层次的,从而促进了中医学的形成与完善。易经与中医理论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被经典称之为"易医同源"。

 

    既然易医同源,那么易经与中医理论就必然地存在着共性。既然易医同源,那么就有易医分流的时侯。换言之就是,易医之间应当既有同性亦有个性,但是,中国哲学只能指出二者之间同源之共性,而不能发现易医分流之个性。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为了突破历史的局限性,本博开创的矛盾理论,就可以突破历史的局限性,从而指出易医之间的分歧。

 

    本博的矛盾理论认为,易医之间的共性就是阴阳双方的对立与统一,而二者之间的分歧则在于阴阳双方势的对比。这种对比就是: 如果阴阳双方势力不平衡,而呈现出天尊地卑的差异者,就属于易经哲学; 如果阴阳双方势均力敌,而呈现出阴阳平衡之状态者,就属于中医理论。

 

    矛盾故事的奥秘在于,矛与盾双方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这种平衡的状态之中,矛与盾之间的内斗就不会有结果。在内斗就不会有结果的情况之下,矛盾双方的唯一出路就在于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在联合起来,一致对外的情况下,矛用于进攻,而盾则用于防守。在这种攻防兼备之中,矛盾双方就由内斗而换换为互补状态。

 

    为什么中医理论必须强调阴阳平衡呢? 其原因就在于执行互补原则。生命为什么需要互补原则呢? 其原因就在于生命的目的在于对外斗争,只有在对外斗争中获胜,生爷才能在物竞天择的严酷环境之中,为自已争得一席之地。

 

    五.结论

 

    拙文[西方哲学四大特征]指出,西方哲学的纲领在于互补原则。而本文则认为,中医理论的核心也在于互补原则。有了互补原则,西方哲学被赋于生命的特征,在吐故纳新之中收获生机勃勃。有了互补原则,中医理论就能步入哲学,在哲学领域之中大放异彩。

 

    中国文明运用互补原则来治病救人,西方文明则利用互补原则来称霸世界,这是一个令人心情沉重的事实。本博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发现中医理论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共同立点,从而实现二者的大统一。只有实现二者的大统一,中医理论才能从医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利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