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笔记 | 田新平教授:来自CRDC的中国痛风大数据

 zslileyu 2016-07-05

 

1
痛风高尿酸血症(HUA)注册研究

 

田新平教授首先介绍了CRDC痛风HUA注册研究项目的发展历程:该项目于2013年9月立项,并在2013年11月启动。研究目的是收集真实世界中痛风患者数据,以获取中国特色的痛风特征和患者人群特点,并了解这些患者治疗、达标治疗情况。本研究依托于CRDC,现有100家中心参与。目的是希望通过注册平台使风湿免疫科医生加强长期随访,做好痛风的慢病管理。截止20166月份注册的痛风患者人数突破8000例——真正的大数据!并通过统计学手段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补充,以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既反映了真实社会情况,又不违反统计学原理。

 

2
中国痛风患者的人群特征

 

①患病年龄。痛风患者平均年龄:48.28岁,而2015年的为48.76岁,并无明显差异,总体来说患病人群比较年轻——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患者(男性为47.95岁,女性为53.14岁),这与雌激素对患者的保护作用是相关的!

 

②性别比例。整体来说我国痛风患者男女比例与国际是相似的:10∶1~20∶1

 
③患者学历。痛风患者的学历水平呈哑铃状分布:学历较高和学历较低的人群中痛风患者较多。学历高的人群痛风患者较多可能与其生活饮食条件更好有关,而学历较低的人则可能与不注意生活习惯相关。

 

④患者职业。数据显示,以静坐方式为主的技术员/办事员痛风患病风险更高。这提示我们改变生活方式未来也可能成为干预痛风的一种手段。

 

⑤医疗费用。目前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痛风患者医疗保险,或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农合等等,这也为患者长期随诊提供了经济基础。

 

⑥家庭收入。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高,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更多——高收入水平人群生活或许更奢侈,或许有更多的业余生活,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也高。

 

⑦身体质量指数(BMI)。数据库中,痛风人群超重(BMI,25~29.9)和肥胖(BMI,30~34.9)患者共占51.88%——痛风与肥胖的关系在我们的人群中也得到印证。而且数据显示BMI越大,血尿酸水平越高,所以合理减重也是超重或肥胖患者控制血尿酸水平的一项关键任务。作为医生应该鼓励患者积极减重。

 

⑧吸烟。数据显示56%的痛风人群从不吸烟,这提示在我国人群中,吸烟或许并不是痛风的明显危险因素。

 

⑨血压。收缩压越高,血尿酸水平越高。所以临床中也应该关注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风险。

 

3
中国痛风患者的病史

 

我国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更容易合并痛风,这与国际研究是相似的。不过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是女性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多于男性,国外资料并未看到类似的研究报告,我们需要进一步核实。

 

家族史中高血压、糖尿病和风湿病最常见。

 

痛风常用药物别嘌醇是会引起过敏反应的,目前数据显示0.22% 的人群对别嘌醇过敏,但尚不能明确患者是轻度的皮肤过敏,还是严重过敏。这提示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别嘌醇可能会引起的超敏反应。同时数据显示别嘌醇使用的比例很少,说明医生对别嘌醇的使用越来越谨慎。

 

4
中国痛风患者的诊断特征

 

目前国内医生主要通过患者发作关节、关节病变情况和血尿酸水平升高对患者进行诊断,这一诊断流程也符合ACR诊断分类标准的要求。65%的患者初诊科室是风湿免疫科,78.2%的患者在风湿免疫科确诊,痛风患者初诊时正确诊断率超过85%——越来越多的患者知道就诊于哪个科室,医生对痛风分类标准的掌握也越来越扎实。

 

5
中国痛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与去年数据一致,痛风患者就诊三大主诉分别是关节痛、乏力和发热,其中以关节痛最多——“不痛不治”现象依旧严重。提示我们应加强患者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痛风,以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无论是男性患者还是女性患者,高嘌呤饮食和饮酒是主要痛风发作诱因。其他诱因还有剧烈运动、突然受冷和含糖饮料。但是目前数据显示30% 的患者痛风发作前是无明确诱因的。所以除外这些无明确诱因的患者,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对大部分患者采取一定措施,规避这些诱因,是可以降低痛风发作的。另外我国男女主要发病诱因是不同的,我国女性饮酒较少,突然受冷倒是主要诱因之一,所以保暖是我国女性减少痛风发作的一个主要措施。

 

另外,随着患者对疾病认识的提高,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在患病3年之内就诊。

 

在过去的一年中,只有不到20%患者无痛风发作,大部分患者发作次数为1~5次。50%以上的患者每次痛风发作时间为4~7天。而且痛风病程越长,患者病情发作次数越多。约80% 的患者反映每次发病都会对生活产生影响。

 

6
中国痛风患者的治疗情况

 

数据显示,我国痛风患者的随访率非常低,须知痛风是一种慢性病,一次就诊很难达到治疗目标。这提醒我国风湿免疫科医生要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只有降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才能降低患者痛风的发作。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只有38% 的患者达标——达标率远远不够,这可能与患者的随访率低相关,风湿免疫科医生任重道远。

 

虽然目前随访数据有限,但是在有限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经过规范治疗患者痛风发作次数、痛风石数量以及痛风发作关节数是减少的。说明目前治疗是有效的,所以更应该加强患者的随访与治疗。

 

本注册研究由非布司他(优立通)支持,数据显示85%以上应用非布司他(优立通)治疗,此外有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等。统计显示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压、血脂无明显变化,说明目前主要治疗措施还是比较安全的。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仍在使用利尿剂,在临床上要切记避免这些危险因素。

 

总结

我国痛风发病率仍然很高,而且存在明显年轻化趋势。80% 的患者来风湿免疫科就诊,但是随诊率、达标率并不理想,所以我们风湿免疫科医生应该加强患者管理、随访,控制诱发因素、积极治疗,使血尿酸水平达标,与国际指南接轨,最终使患者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