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阅江楼”的由来

 陋室书屋2 2016-07-06

南京阅江楼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合称“江南四大名楼”。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下诏在狮子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

关于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26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朱元璋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岳,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决定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六百年来,虽有几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因种种原因并未建成。直到上世纪末,南京市决定在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处建“阅江楼”,并于2001年建成。新建的阅江楼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整体呈“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共计七层,总高51米。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登楼远眺,但见浩瀚大江滚滚东去,仿佛郑和下西洋以来六百年烟雨尽收眼底。

阅江楼的建成,结束了600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副绝妙的对联,是南京阅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真实写照。

南京阅江楼自开放以来,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人到此游览,除了观赏此楼独特的江淮风情外,其中展示的中国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让游人流连忘返。有人赋诗赞美道:“郑和当年启国门,艨艟鼓角气祥和。六百年后重开放,登楼再听盛世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