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傅山草书《乐平游山诗二首》之一 匡时2014秋拍成交价540万元
代学者全祖望在《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中称:“(傅山)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傅山的书法,尤以草书成就最高,别具风格。他在草书中参以篆隶笔法,书体风貌宗颜鲁公,在表现形式上受王铎连绵草书风格的影响。傅山提出主张书法创作要“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四宁四毋”。他力倡正拙、贬巧媚,以自然天倪为尚,堪为后人效法,同时也正因为他的“学问志节”为人所重,世人对他的书法也就更加珍视。
在此幅作品中,傅山的草书笔法笔势雄奇,连绵飞动,起伏迭宕,字与字之间连带自然,表现出生机郁郁的宏大气势。其结字不求平稳,单个字显得欹侧不稳,然通篇观之,气韵生动,结构自然,字形大小的变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跃动感,给人以朴拙道美之感。此幅作品总体给人一种流宕不羁,汹涌澎湃,气势逼人,巍巍浩荡之感。其字势以正为主,虽奇姿不多但收放自如,大开大合,一气呵成。墨法的浓淡干湿,点画的粗细滚动,笔法的精妙放旷,极合“致广大尽精微”之中庸主旨。可见傅山传统文化与书法传统功力之深厚。
傅山《草书<乐平游山诗二首>之一》作品中的内容,是傅山纪游乐平石马寺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两首,诗轴写的是第一首。全文见于《霜红龛集》卷十三《乐平县山游二首》:“佛阁春寒兴不胜,溪流洗耳带松声。秋容楖栗横担约,黑石红林产一亭。”诗中的乐平县,为古代县名,即今之晋中昔阳,在山西省中东部。东汉建安时建郡,始称乐平。乐平境内古迹石马寺,是一处以石刻造像与寺庙建筑相结合的宗教建筑群,位于昔阳县西南石马村,始建于北魏永熙三年(534),至唐,改名石马寺。这两首诗,是傅山冒着春寒,乘兴游览乐平石马寺有感而作。
傅山书法“其貌不扬”,但格调高古,大气磅礴,具有丰富的学养和高格的美学境界,其连绵草书峻险中求稳妥。《草书<乐平游山诗二首>之一》书写在绫子上,用笔雄厚有力,草法连绵不绝,笔势如行云流水般,一派天真自然。此卷书法纵逸奇宕,字与字之间相连属,笔意相连不断,充分体现了傅青主书法之特色。用笔顺畅,法度谨严,游丝的显露,使字与字之间的疏密空间对比甚为鲜明。欹斜、反正、开合之法,在傅山的手下都运用的十分娴熟。
展览:“上海2008中美典藏艺术品展览会”,美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沈阳收藏家协会、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2008年,上海图书馆。
释文:佛阁春寒兴不胜,溪流洗耳带松声。秋容楖栗横担约,黑石红林产一亭。 |
|
来自: 雨林修养馆 > 《傅山 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