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山之玉】摄影美学七问I 知性女声朗读版

 胡说茶道 2016-07-06

Color咔乐

咔嚓人生      l      快乐摄影



微编者按



日子天天都是新的。

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以眼花缭乱的加速度刷新着我们的生活。

咔乐,也希望在秉持人文精神,宣传原创,传播经典的同时,在形式上,能不断带给读者新的感受。

咔乐,这一次,尝试采用“读书”的方式,带给您好书、好文、好图


衷心希望,无论世界如何纷繁,我们都能忠守初心,耕耘好一片纯净之地,用镜头、用影像,用我们发自内心真诚的目光和声音,表达我们对人的关注、对生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注。





朗读者杨杨,是不拿相机的人文摄影爱好者,从咔乐创始之初,便常从“行外人”的眼光,对咔乐提出中肯有益的建议。她说自己是从咔乐开始,对人文摄影有了理解。而今,她对照片的细节、内容、隐喻等方面的解读,已经到了让我诧异的深度。


那么,让我们来听听她朗读的阮义忠与陈传兴关于“摄影与心理”的论述吧!





-----   -----


点击收听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5:56 摄影与心理(片段) 来自Color咔乐



-----   -----



朗读书籍






阮义忠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花一年时间访谈陈传兴、汉宝德、黄春明三人,以谈话集的方式展开对摄影美学的深度思辨,探讨了摄影的本质,摄影人如何去“看”和“感”。


三位受访者——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陈传兴、著名建筑师及建筑学家汉宝德、台湾重量级小说家黄春明,皆为摄影“圈外人”,在其专业领域享有盛誉,他们的看法拓宽了摄影艺术的文化视野,也为摄影在人文地图中的定位提供了更准确的坐标。





朗读文字版


符号与分析(片段)



◆     1984年前后的台湾,谈到影像创作时,大家更在意的是拍摄主题,对于相机前的拍摄对象和相机背后拍摄者的心理问题却很少有人提起。

 

◆     在摄影家阮义忠看来,任何艺术作品都能投射出创作者的精神形貌,相机是创作者进出拍摄对象的一条通路,而照片是观赏者进出摄影者心灵的一面镜子。


◆     摄影家在按动快门的一瞬间,一方面,意味着他想掌握眼前的画面,另一方面,他想传达这个画面在他心中的分量。我们在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的时候,往往很容易从照片上看出摄影家的心态和信念。感受它们,我们就能准确的感受到摄影家的创作精神。

这里是咔乐音频,大家好,我是杨杨,今天和大家分享到的是台湾当代摄影家阮义忠和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陈传兴,关于人文摄影中《摄影心理和符号运用》的一段对话。

 


 

◆       提到影像的“封闭”和“开放”现象,陈传兴是这样认为的:


想要从外在世界印证自我内心情感的摄影表现,会有掉进死胡同的隐忧。


沙龙摄影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一些摄影家只顾从外在世界寻找“情感道具”------夕阳、莲花或者水滴,其实,这些景物不是不能拍摄,而是摄影家过度依赖了这些影像符号。


陈传兴接着说到,沙龙摄影有两个大问题,一是依赖器材,二是依赖拍摄对象。摄影家完全以被动态度来接受对象,他只是在经营他所看到的东西而已,一点也触及不了心灵的层面。


观赏者也几乎无法从照片上看出摄影家到底以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夕阳和莲花,所有景象都是被抽离、虚构的,这是没有根的影像。如果一个摄影家没有透过拍摄的对象,在拍摄过程当中,了解相机和他的关系,他和拍摄对象的关系的话,就等于没有人文精神。

 

◆     阮义忠和陈传兴一致认为,拍摄的时候摄影家必须要在照片里放一点人文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法国的阿杰特和拍摄日耳曼民族著称的桑德颇受陈传兴的推崇。


桑德善于抓取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准确表现出日耳曼民族的骄傲、倔强等民族特性,而阿杰特,更是用三十年的执着完整记录了整个巴黎。在陈传兴的眼里,这两位不仅仅是替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做了见证,他们同时超越了时空,他们的影像是不朽的。

 

◆     回到谈论摄影家拍摄时的创作心理,陈传兴说,任何创作者都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够和更多人沟通,能够被更多的人欣赏、接受,但如果这种期待变成了刻意的追求,往往结果只会更糟糕。


他用一句话为自己的观点做了总结: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最伟大,但是为了反映时代精神而去刻意经营内容,结果往往是最不乐观的。



-----   -----



奥古斯特桑德作品

拍下整个时代的脸孔,让后人看看真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灵。









尤金阿杰特摄影作品

他事无巨细的用相机记录着巴黎,不论高低贵贱,他都以平等的视角拍摄。


Asselin街,1924--1925


代理人,1899--1900


商人,1901


天文台大道,1926

凡尔赛,1904


Saint-Medard街,1898--1900




陈传兴摄影作品

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最伟大,但是为了反映时代精神而去刻意经营内容,结果往往是最不乐观的。


小孩与残影,观音山-1974



残椅与大海-1973


返乡达悟与游客


红头达悟肖像


幕后武生与乐师-1978


基隆庙口,后生



---END---


主编:李巧     副主编:张劲松

编辑:鱼儿  张若尘  浩子 张萍 黄世辉 王琪

本期编辑:李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