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法则、准则

 解决人生问题 2016-07-06

7.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法则、准则

【原文】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辟1人无以异乎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也。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2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以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观其刑政,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3,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顺也。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

【译文】所以墨子认为天有意志,就象制轮的人有圆规,木匠有方尺一样没有区别。现在轮匠拿着他的圆规,将用以量度天下圆与不圆,说:“符合我圆规的就是圆;不符合我圆规的就是不圆。”因此圆和不圆,都是可得而知的。这其中的缘故是什么呢?是因为确定圆的规则十分明确。木匠拿着他的方尺,将以量度天下的方与不方,说:“符合我方尺的就是方,不符合我方尺的就是不方。”因此方与不方,都是可得知道的。这其中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确定方的规则十分明确。所以墨子认为天有意志,上用以量度天下的王公大人施行政事,下用以量度天下的民众发布文学与言谈。观察他们的行为,顺从天意的,就叫作好的意识行为;违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意识行为。观察他们的言谈,顺从天意的,就叫作好的言谈,违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言谈。观察他们的刑政,顺从天意的,就叫作好的刑政;违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刑政。所以把天志设为法则,立为准则,拿它来量度天下王公大人、卿大夫的仁与不仁,就好象分别黑白一样明白。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如果心中确实想遵循天道造福民众,从根本上考察仁义的根本,对天意就不可不顺从。顺从天意,是义所要求的法则。”

【说明】用圆规方矩来做法则、准则是对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法则、准则,可是用天意作为法则、准则,就很玄了。有谁知道天意到底是什么呢?按孟子的说法,天听即是民听,天意即是民意,到是说得通。可是墨子并没有说过“天意即是民意”之类的话。墨子只说过“天欲义而恶不义。”可是谁又知道天怎么说“欲义”而“恶不义”呢?

本篇《天志中》,墨子仍然强调“义”,“义政”,“义”就是最佳行为方式,“义政”就是用最佳行为方式为政,可是什么是最佳行为方式?墨子仍然没有说清楚,只是一味强调上天的作用。不错,从墨子所熟知的《尚书》中,确实有不少关于天命的文章,其中《尚书·高宗肜日》是这样说的: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这个意思是说,惟有上天监视下民,主持人类的行为方式。上天降给人们的寿命有长有不长,并不是上天要摧残人们,而是人们中途短命。上天并没有决定谁该死谁不该死,人们自己的寿夭贫富,是由人们自己的行为方式决定的。因此,人们最终要学习上天的行为方式。上天的行为方式是什么?就是在《太甲中》里傅说所说的天之道。上天的道路是什么?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是针对君王君主等统治者说的,也就是不要去专注武器装备、不要去专注衣裳、不要去专注兵器等等,你若专注某一样东西,其他人就会钻你的空子。上天专注什么没有?上天有意于什么没有?什么都没有!上天就是这样自自然然地运行着,让万物自己去生长发展。天根据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运行,而谁也不能违背天的意志。也就是说,尽管夏商周的人们都在说“命”,都在祭祀皇天后土,祭祀古人先辈,可是他们都不是真正的宿命论者,他们仍然强调的是人类自己的行为方式。唯有墨子,倒是一个真正的宿命论者。

——————————————————

【注释】1.辟:(bì毕)《管子·侈靡》:“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荀子·王霸》:“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直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辟,假借为譬。”这里用为譬如之意。

2.圜:(yuán)古同“圆”。圆的,圆形的。《周礼·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墨子·经上》:“圜,一中同长也。”《易·说卦》:“乾为天,为圜。”《吕氏春秋·圜道》注:“圜,天道也。”《说文》:“圜,天体也。”

3.仪:(yí遗)《诗·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管子·宙合》:“此各事之仪,其详不可尽也。”《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荀子·君道》:“君者,仪也。”《韩非子·安危》:“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说文》:“仪,度也。”徐锴系传:“度,法度也。”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