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迪士尼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红花绿叶园 2016-07-06
迪士尼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上海迪士尼游乐园
 

  作为一种舶来的娱乐方式,迪士尼的中国之路经历了三段不同的历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首登华埠引领流行文化;80年代依托电视走进中国家庭再塑一代人的记忆;如今,凭借主题公园的兴建真正扎根中国。迪士尼文化进入中国所引发的三次热潮,既见证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时代故事,也见证着中国的发展。

  旧上海的往事

  据记载,最早向国人介绍米老鼠的应是当时上海颇为有名的娱乐画报《良友》。当时正值上海电影黄金时期,人们对这一外来的卡通人物充满好奇,迪士尼热潮也随之而起,《米老鼠漂流记》、《米老鼠珍珠探案》、《米老鼠大闹马戏班》等图书也热销一时。

  1937年,迪士尼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美国上映。仅半年后,也就是1938年6月2日,这部影片就登陆上海大戏院和南京大戏院,成为年度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迪士尼卡通形象的火爆也带来了一股消费热潮。上海一家颇为有名的ABC糖果厂设计的一个“米老鼠”糖纸包装,成为当时国内最畅销的奶糖。与此同时,白雪公主床单、果盘、香烟等一经出现,也都成为畅销商品。

  1938年圣诞节,《申报》刊载了一幅题为《白雪公主的八仙过海》的漫画。漫画中白雪公主手捧莲花化身为何仙姑,与她的七个小矮人一起“八仙过海”。随后,米奇坐上黄包车,米妮穿旗袍,唐老鸭大闹火焰山……西方的迪士尼形象开始与中国的本土故事相结合。

  从某种程度上说,迪士尼的出现也带动了中国卡通的发展,“万氏兄弟”于1941年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大型动画片——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自此开启了中国的卡通时代。

  而在白雪公主电影的影响下,中国也出现了真人版电影“白雪公主”——《中国白雪公主与七矮人》。影片上映前夕,影戏院打出“中国第一部童话故事影片”的字样。

  一代人的记忆

  1986年10月26日晚上6点半,米老鼠在时隔多年后以动画片的形式再次亮相中国。作为外国首部商业系列动画片登陆新中国荧屏,中央电视台当初引进《米老鼠和唐老鸭》时颇费周折。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迪士尼公司非常期待与中国的合作。1984年,刚就任迪士尼CEO的迈克尔·艾斯纳亲自来北京商谈。时任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主任的徐家察一开始,就被迪士尼带来砖头一样厚的协议书“吓到”了。协议书在播映权、播放次数、播映时间、配音挑选等方面的规定事无巨细。

  经过半年左右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美方特别强调:片中唐老鸭的配音演员必须由他们来选定。于是,经过层层选拔,董浩和李扬分别成为米老鼠和唐老鸭的配音演员,两人也由此“接管”了中国一代人的童年。

  104集的动画片持续播放了两年,最后一集播出时的结尾,专门提示米老鼠要和大家说再见。刚一播出,央视青少部的电话就被打爆。徐家察只好和迪士尼协调,结果对方答应免费重播半年。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米老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美国人以及美国的看法。与此同时,美国大众文化中乐观、通达、励志、向上的一面,也通过“米老鼠”形象的传播,走进了中国公众的内心。

  迪士尼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巨大的市场。1993年,迪士尼消费品正式进入中国,之后迅速扩张。如今,中国人已经习惯看到米老鼠出现在孩子们的书包上、家中的玩具堆里、年轻人的T恤衫上……

  而在米老鼠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迪士尼动画走进中国影院,《美女与野兽》系列、《狮子王》系列、《泰山》等都在中国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其周边的图书、玩具、服装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迪士尼的商业版图开始在中国极速扩张。

  本土化的尝试

  2016年6月16日11时30分许,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迎来第一批游客。尽管当日小雨,但乐园门外依然排起了长龙。

  迪士尼这一次与上海的合作显得更加“本土化”。

  进园之后就会发现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标志性的景点“奇幻童话城堡”高处尖顶缀有传统中国祥云、牡丹、莲花及上海市花白玉兰;在“奇想花园”里的旋转木马,全由中国手工艺匠精心打造;中式餐厅漫月轩则是传统中式建筑,向游历中国大地、充满艺术创作情怀的文人墨客致敬……而每天的中午12:40,唐老鸭会带你一起打太极,一招一式活灵活现。

  而随着近十年来迪士尼的一系列并购,迪士尼的“小宇宙”中至少已经建立了迪士尼、漫威、星战、皮克斯等多个平行世界,它所拥有的早就不再仅仅是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因此可以预见,迪士尼在中国或许将开辟更大的领地。 据《国际先驱导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