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西行 / 作者:高连旺

 真如书屋如如 2016-07-06

 


陇  西  行

                           高连旺

 

甘肃虽居西北边陲之地,但那儿的几处风光、古迹却颇有名气如中外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观敦煌莫高窟,别具风情的鸣沙山,沙漠明珠月牙,闻名已久的玉门关、阳关、嘉峪关均在此地;那儿物华天宝,名人辈出,如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以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代表的陇右贵族集团均出自此地。早就想去那儿开开眼界,但无奈在岗期间事务繁杂,时间紧促,只能停留在心中口头而已。近二年退休下来,无事一身轻,与李永峰君王进荣君一说,二位均有此意,方有了这次甘肃西部之行。

 

            鸣沙山  月牙泉  莫高窟


2016年6月18日下午到吕梁市长治路火车售票点买前往嘉峪关的火车票,恰逢无卧铺票,只好买硬座。19日下午四点四十分乘由京西开往乌鲁木齐的69次列车,坐一会,站一会,轮流睡一会,折腾了十四个小时,于20日凌晨八点四十分到达嘉峪关。原本打算在这儿休整一天再走,后感觉体力尚可,于是又搭上开往敦煌的7535次列车。这趟车陈旧时速太慢,七百多里行驶了六个多小时,下午将近三点方到敦煌火车站。后乘公交车进入敦煌市区,住进格赛街游城客栈。洗涮、吃饭完毕,又通过客栈老板娘介绍,联系好第二天前往鸣沙山、莫高窟的出租车。

21日早晨八点半,我们乘预定的出租车直奔鸣沙山。

鸣沙山在敦煌南面七公里处,东西长约四十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走进景区向南眺望,黄漫漫一片,看不见尽头。这儿的山势很特别,或呈线形,或呈角形,或呈弧形,看上去有很强的几何感。这儿的戈壁绿洲界限分明,南面是起伏绵延的沙山,北面是遍布绿树红花的原野。这儿的沙子传说会随风唱歌,据专家研究,该山由沙粒堆积形成,有时风吹动沙粒在气流中旋转,那些以石英为主的细沙表面空洞产生“空竹”效应,因此才会发出嗡嗡嗡、隆隆隆高低不同的各种响声。可惜我们到达时,没有一丝风,无法领略它的美妙声音。鸣沙山可玩的东西很多,最贵的是乘滑翔机,还没到景区,就有滑翔机从头顶掠过。此外,还有骑骆驼、驾摩托车、坐电瓶车、滑沙等玩法。滑沙是人仰面躺在圆形橡皮圈内,顺沙坡滑道迅疾滑下,看上去很刺激,很好玩。

我们选择的是骑骆驼,先租来橘红色的包鞋布套绑在腿上,然后在拉骆驼姑娘的吆喝声中,那些骆驼驯服地蹲下,当客人踩镫扶鞍骑好之后,它才缓慢地站起。我从未骑过骆驼,刚开始双手紧抓鞍鞯伏在驼背上不敢放开,骑一段路后就从容大胆了,还敢拿手机前后左右拍照。我们走的路线是望东斜斜地翻过一个沙坡,然后折而向西横跨山腰而过。看着眼前漫漫黄沙,听着叮当叮当此起彼伏的驼铃声,我联想起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仿佛穿越时空自己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途中有人主动拍照,等下山后自己到相片栏去拿。王君、李君都找到了自己的相片——他俩骑在骆驼上的身姿很潇洒,唯独我的不见踪影,三人分工各盯一处找了两遍也没找到,可能是摄影师把我漏掉了。心中有些许遗憾,好在有李君、王君在手机上的拍照可作弥补,很快也就释然了。

游完鸣沙山,接着是观赏月牙泉。月牙泉紧挨着鸣沙山,刚到景区并没有看见它的容貌,直到骑完骆驼蹬着沙梯爬上山顶,才望见它原来隐藏在山底西侧百十米远的一个沙窝里。月牙泉真可谓是一个奇迹,三面沙山环绕,仅此一小块绿洲。难道几千年来迷漫的风沙就掩埋不了它?当我发出这样疑问的时候,随行的司机解释说:“其实这里边是有科学道理的,主要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南北西来风都让沙山挡住,东面来风只会把沙子往山上吹,所以它才会存在了几千年而不被掩埋。”我听后连声赞叹,又是一处大自然的杰作!月牙泉形状确实很像一弯新月,周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临泉南面建有几处楼台亭阁。看上去泉水是那么的清澈,芦苇是那么的翠绿,楼台是那么的典雅。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竟然会出现在沙漠之地,真令人拍案叫绝!我们在此拍照留影,盘桓良久,方依依不舍离去。

中午随一日旅游团吃过饭后,我们便乘出租车前往莫高窟。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蜚声中外,开凿年代比著名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还要早,是我们这次旅游的核心观瞻点。下午两点多到达目的地买好票后,我们被编入158参观队,负责该队的女导游在未参观之前先带领游客观看《千年敦煌》影视片。这部影视片主要是介绍敦煌的历史以及莫高窟的开凿过程,为游客观瞻石窟佛像、壁画提供了一个宏大、广阔的背景。影片拍摄技术很先进,运用了3D、球幕等高科技手段,加强了立体直观效果,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短短二十分钟就使游客对敦煌莫高窟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正式参观开始了,导游发给每位游客一个耳机,戴上它,本队成员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能听得很清楚。很快耳边就传来导游柔和清晰的解说声:“莫高窟位于鸣沙山,山崖为石灰岩地貌;开凿石窟最早的朝代为前秦,最后的朝代是元朝,历时千年,延续时间最长;共有石窟735孔,有壁画和彩塑的石窟为492孔,规模最大;有雕塑3000余身,壁画4500余平方米,内容最丰富。石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这些石窟原本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高处的洞窟’。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云冈石窟和莫高窟佛像的最大不同是云冈佛像为石雕,莫高窟佛像为泥塑。为什么会选择在偏远的敦煌开凿石窟?就是由于这地方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有利于窟内泥塑佛像的保存。……

 出于保护窟内雕塑、壁画的考虑,景区对参观人数、次数、时间都有限制,且不许拍照。我们随导游共参观了八处洞窟,印象最深的是146窟、148窟、第96窟、17窟。146窟是我们最先看到的石窟,正面释迦牟尼佛端坐莲台,面相丰盈,目光下垂,神态祥和、宁静,左有文殊菩萨,右有普贤菩萨陪侍。窟顶为斗拱形,正中画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斗拱四周画众多半身佛像。下面东西南面墙壁上皆画着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世态众生相。这些壁画线条流畅,色彩鲜明——据导游讲,壁画所用颜料都是从矿物、植物中提炼,经久而不褪色,无论人物、景物都可谓形神毕肖,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此时,我们的感觉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48窟是展现释迦牟尼佛涅槃时的情景,只见佛祖巨大的身躯侧卧在床榻上,右手托腮,双目微闭,神态安详;背后站立的众多佛门弟子或悲戚,或忧伤,或凝重……情态各异。据导游介绍,佛祖像塑于唐代,众弟子像是清代补上的。我们都不说一句话,从佛祖身旁轻轻走过,唯恐打扰了佛祖的安宁。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处洞窟,窟外紧贴山岩耸立一座33米的九层遮檐,檐角系铃,随风作响。这座遮檐正处在崖窟的中段,高度差一点接近崖顶,巍峨壮观,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我们到此需仰视方能看到佛像上半身,心灵不由自主会产生一种震慑感。第17窟是著名的藏经洞,就是余秋雨《道士塔》中那个道士王圆箓发现经书典籍、诗赋小说、契据、信札等各种文献资料的地方。隐藏经典的密室(现编为17窟)在16窟的北侧,长宽各2.6米、高3。就是这么狭小的一个地方为后人保存了十一世纪前的各种文献文物五万余件,由此衍生出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导游告诉我们不能把藏经洞文书文物流失海外的罪责全部归之于王道士,其实王圆箓这个人虽说愚昧,但品行并不坏。他卖文物所得钱财账目清楚,一笔一笔都用于维修洞窟,现在我们所看到的16窟三层遮檐,就是他当时所建。

 另外,值得一提的有112窟的反弹琵琶图。这幅图画的是一位衣带飘飘,神采飞扬的飞天将琵琶推到后颈部弹奏,导游说,反弹琵琶,古文献中有记载,但找不到实物佐证。因此有人产生怀疑,认为这种高难度动作根本不可能实现。后来在莫高窟找到反弹琵琶图,证明这种高超技艺在古代是存在的。现在,我们从舞剧《丝路花雨》中看到的反弹琵琶盛况,就是摹仿莫高窟壁画演奏的。还有莫高窟壁画上到处可见的飞天。这些美丽的精灵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显得那么曼妙多姿,那么可爱迷人,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个性张扬的丰富想象力。据导游讲,飞天在佛界的品位并不高,她们只不过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仙女。最初传入中国的飞天是男性,裸露着上身,因不合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后来被改造成今天我们看到那种衣袖飘拂的柔情女性。

下午五点半,参观结束了。当走出景区时,王君感慨地说:“现在的服装设计师应该到这里好好看看!”我补充道:“不只服装设计,莫高窟在绘画、舞蹈、雕塑、建筑等方面表现出的高超技艺,我们都应该发掘继承。”我问李君有何感受?他说:“看了莫高窟,我更加具体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回到客栈,吃过晚饭,八时许,我们乘坐白天坐过的那辆出租车到鸣沙山下观看“敦煌盛典大型实景演出”。据客栈老板娘说,2016年世界文化艺术节9月在敦煌举办,这场大型演出就是为此而排练的。这种难得的机会岂可错过。我们来到演出场地,登上看台,只见前面除了一些沙山、沙沟之外,别无余物,看不到演员,看不到乐队。正在纳闷时,演出开始了。转瞬间,灯光四射,五彩缤纷,身着古代盛装的男女演员一下子从闪着红光的沙沟里钻出,手里拿着各种仪仗,好像是一个什么王爷出场了。不一会,王爷人等退场,舞台上出来一对青年男女眉目传情,翩翩起舞。后来随着剧情的推进,我逐渐明白这原来演的是一个凄艳的爱情故事。青年工匠木丁与匈奴公主相遇,一见钟情,但他们的婚事遭到匈奴王的强烈反对。后来公主与木丁私奔,匈奴王派兵追赶,二人躲进一处洞窟方得幸免。恰巧他们藏身的就是一处敦煌洞窟,木丁喜爱这项事业,投入了开凿洞窟的队伍,与公主过起了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过了一段时间,匈奴王带兵找到这里,把木丁推到在雨地上,将公主硬生生抢走。这时佛祖派飞天下凡保护木丁,木丁在昏迷中朦朦胧胧看到了飞天。为了报答佛祖的恩情,木丁醒来后,就在洞窟壁画中添上了飞天的形象。最后在佛祖的帮助下,二人在月宫中结成了美满姻缘。

剧情故事既悲催又浪漫,但最震撼人心的是它那大胆创新的实景舞台和旋转看台。传统的舞台、看台是固定的,布景是虚拟的;该剧的舞台、看台是可移动的,场景大都是真实的。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舞台一会儿是真实的沙山、沙沟,一会儿是真实的楼房,一会儿是真实的清真寺穹庐。观众看台也随之旋转移动,力争达到互动参与的效果。譬如当木丁与公主来到天上仙境时,看台随之也进入清真寺穹庐,顶部有月亮、星星,下面有琼楼玉宇,给人以一种别有洞天的真切感。演出结束后,旁边一位穿红衣服的姑娘赞叹说:“看这样的演出,太刺激!太过瘾了!”我们三人都觉得,这样的演出,很新奇!很有创意!

                

               玉门关  阳关  嘉峪关


22日上午八时,我们乘坐出租车向西北赴玉门关。司机告诉我们,玉门关是因新疆和田玉经此入关而得名。车顺着314国道疾驰,窗外的景色入目而来。平坦、空旷的原野上布满了小石子和沙粒;起初还能看到几株白杨树,一簇一簇灰白的芨芨草、黄绿的骆驼草;到后来,除了偶而开过的车辆,简直就是进入了无生命区,既没有草树,又没有鸟儿,连兔子都看不到一只。啊呀!这一回我可是感受到了什么叫死一般的沉寂。心想当年唐僧就是在这样荒无人烟的路上行走到印度,那需要多么坚韧的毅力啊!能看见的人工设施,低一些用水泥杆牵引着的是电话线,高一些用网状铁支架牵引着的是高压线。风倒是不小,我们车后扬起了几尺高的一团尘雾。忽然一辆大卡车在超越我车时扬起一阵风沙,一粒石子将我车玻璃砸开了一个小窟窿。我心想,好险哪!那石子要落在人头上,可就受不了。不一会儿,看见了一大片风力发电设施,白铁杆高20多米,每根杆上有一个风轮,每个风轮上有三片风叶,风吹动风叶不停地旋转。就这样风力转换成了电力,既利用了自然能源,又不污染环境,我打心底里佩服设计者的智慧。又走了一会,前面出现了许多闪着银光的长方形金属片装置。我问,这是什么玩意?司机说:“太阳能发电设备。我们这儿干燥炎热,利用它可发很多电啰!”我又一次感叹,劳动人民真厉害!什么办法都能想出来。车驶近西千佛寺时,又出现了绿洲,有草,有树,有河流,有人家。我们到西千佛寺转了一会,恰逢石窟不开放,游客很少。司机对我们说,这儿的水是从上游党河水库流出来的。水边有一片绿荫,长两颗高大的古树,景色还不错。我们下去到河岸边走了一圈,拍了一些照片,就又上路了。

车子向北又行走了六七十里,方到达玉门关景区。景区大门两旁写一副对联:“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听塞外羌笛胡角马嘶。”不知出自谁的手笔,虽不太工整,还有点气魄。我们买票进去,迫不及待直奔玉门关旧址。向北走了不足一百米,我们见到的玉门关,不是高大的城楼,绵延的垛口,而是一个空心大土墩。土墩呈方形,长宽20多米,高10多米,向东的一面已现坍塌迹象,西北两面各有一个洞口,墩内、墩外到处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冷落景象。这与我心目中的形象落差太大了,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玉门关修建于西汉武帝年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是抵御西北少数民族入侵的军事要塞,又是通往丝绸之路的首选之地。它的名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镜率很高,唐人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玉门关,如李颀《古从军行》“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城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尤其是王之涣《凉州词》中脍炙人口的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使它名声大噪。我盯着眼前这处废墟沉思良久,脑海里交替幻化出这样几幅画面:汉军士兵正与入侵的匈奴在关前奋力厮杀,刀光剑影,威武雄壮;装载着茶叶、丝绸、瓷器的一行行驼队,正从关下缓步经过,铃声悠扬;王之涣、王昌龄等文人正在关内某酒楼饮酒赋诗,朗声大笑。正在神思驰骋之中,忽然李君的一声“快看,那边有个小水洼”把我惊醒。我望了一眼小水洼,心想那可能就是汉军士兵饮马的地方……临分别要走了,我在心中默默的说,玉门关,你虽然现在成了这幅憔悴模样,但你承载过的那段辉煌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上午十点四十分,我们离开玉门关赴阳关。路况越来越糟,后来柏油路干脆变为沙子路,车子颠颠簸簸向西行进。又走了一段路,司机指着车外的几棵阔叶树告诉我们;“这就是胡杨树,它生命顽强,最能抵抗风沙干旱,有英雄树之称。到了秋天,它的叶子一片金黄,可好看哩!”我曾听人介绍,这种树“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只是没见过实体,急忙拿出手机拍照留影。十二点半到达阳关镇,这可是个好地方!绿树成荫,庄稼茂盛,河流湍急,特别是那成片成片的葡萄长势十分养眼喜人。司机告诉我们,这儿的葡萄是用祁连山雪水浇灌的,格外甜。我们走进路边的一个农家饭庄,老板娘将我们领到葡萄架下的饭桌上。绿色的葡萄藤条、枝叶上下左右缠绕覆盖,尚未成熟的青色葡萄一嘟摞一嘟摞在头顶摇晃,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一路所带的暑气顿时全消,真爽啊!喝茶休息片刻,老板娘已端来饭菜。这儿的凉面很有筋道,我们吃完一碗后,意犹未尽,又都加了一碗。

用饭完毕,我们很快就来到阳关景区。向东进入具有古代建筑风格的博物馆门楼,路经硕大的文化柱,穿过公德厅、阳关都尉府,然后折而向南,经过搁置抛石机的古战车停车场,踏上阳关大道,翻过一面斜坡,眼前耸立一个大土墩,近旁横躺一块巨石,上刻“阳关烽燧”四个大字。游客走到这儿都停了下来,据知情人讲,这是古阳关遗留下来的唯一痕迹,要凭吊古阳关,只能在这儿凭吊。这又是历史和后世人开的一个玩笑,不过留一点念想总比不留好,有刚才玉门关看到的景象垫底,现在我的心情已平静多了。

阳关的地理位置亦不可小觑,它是古代人出入西域的第二条通道。我对古阳关感兴趣是从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引发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写得太富有人情味了!余秋雨在《阳关雪》一文中说:“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期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我们这次来阳关多半也是出自这种心理。古阳关既然看不到了,那就折回去看看王维的塑像吧。王维塑像虽系现代人的作品,但作者对诗人特定的风采拿捏得比较到位。只见他头颅微仰,面露笑容,左手举杯,右手指向前方,衣袖飘拂,浑身洋溢着一股盛唐的豪迈大气。我们凭吊古迹,无非是要从古迹中吸取一点精气神,从王维塑像中达此目的,也算

不虚此行啰。

22日早晨七点多,我们登上敦煌开往嘉峪关的高速列车,行进于河西走廊间。河西走廊被两山所夹,南面有祁连山,北面有合黎山,两山相较,祁连山更有气势。向窗外望去,但见那山形或凸起,或斜立,或凹陷,或重叠,古人所说的“嶙峋”、“巉岩”可能就是这个样子。那山势如虎头,如熊首,如太白醉酒,如天女散花,各具情态,不可尽言。今人毛泽东所说的“倒海翻江卷巨澜”形容于此一点不过分。那山一座连着一座,像一条巨龙一样曲折绵延伸向天边。由祁连山,我蓦地想起了在此喋血的西路军战士,也许笼罩于山间的那些烟霞就是他们的英灵所化。

列车行驶到上午十点多时,突然前方远处出现了三座金碧辉煌、巍峨壮丽的宫殿式楼阁。我以为遇到了沙漠中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景象,露出了惊奇的神色。李君看出了我的疑惑,轻轻告诉我那就是嘉峪关。

嘉峪关火车站下车,胡乱吃点饭填饱肚子,马上乘公交车赶赴嘉峪关。玉门关、阳关,我们看到的只能说是借以想象的象征性东西,这一次看到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古代建筑。嘉峪关是河西走廊西端的一处隘口,地理形势非常险要,东通古肃州(今酒泉),西接安西,是古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重要纽带。它建于明洪武年间,比玉门关、阳关要晚好几百年,各种建筑设施保存的相当完好。整个关城由外城、内城两部分构成,外城位于东面,内城位于西面。外城高13.4米,东南北三面都用夯土筑成,西面以砖砌成。外城大门正中匾额刻“嘉峪关”三字,据说门顶原有城楼,1924年被毁。内城是主体,高10.7米,周长640米,东南北三面都以黄土夯筑而成,西面是主城楼,三层歇山顶式建构,檐角高挑,呈飞动之势,顶层悬挂刻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以主城楼为中轴线,向东延伸,中间是柔远城楼,东面是光华城楼,形制与主城楼相同。柔远、光华都有瓮城回护,据说这种设施在敌人攻城时有意放入,便于城上士兵射杀,收瓮中捉鳖之效。内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城头驰道、垛口都用砖砌成,十分坚固。内城二进北侧是游击将军府,外城北侧是关帝庙,南侧是戏台和文昌阁,由此可领悟古人既讲武功,又修文治;既注重军事作战,又兼顾文艺娱乐的思想。内外城皆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我们从东门进关,看着已保持了六百多年的黄色城墙,对古人的夯土筑城技术赞叹不已;进入内城,瞻仰了游击将军府,对古代为国捐躯的将士心生敬意;登上城头,仔细察看了瓮城的建筑结构,对古代军事家的这种天才创意十分钦佩; 来到西城主楼,抚摸着锈迹斑斑的火炮,仿佛能感受到它那猛烈的战斗威力。 如果说玉门关、阳关主要体现的是历史文化,那么嘉峪关主要体现的是古人的军事防御才能。我站立城头,眺望群山,似乎想要抒发一点什么,从心底涌上来的是这样一句话:嘉峪关,你不愧是雄关,你随处散发的那种气场,释放的那种情怀,足以使到此的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为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而献身!

 

                          归途中


    游毕嘉峪关,在市内又转游半天,23日晚上九点多奔赴火车站。甘肃与山西时差一小时,此时天色尚不昏暗,明朗程度跟我们那儿八点多差不多。在候车室等待三、四个小时,24日零点28分登上由乌鲁木齐前往京西的70次列车。原本还打算到新疆去转转,但因天气炎热,出来几天有些疲倦,于是便决定打道回府。这次买到了卧铺票,零点32分开车后不久,我们就很快入睡。一觉醒来,已到凌晨八点多,列车将近中卫。向车窗外望去,山峦、原野、村庄一晃而过,在此瞬间,我们看到了波光粼粼、如白缎般弯曲流驶的黄河,看到了悠闲自在啃食青草的一群骆驼,看到了固定的绿色丝网方格防沙设施。后来,为消除旅途中的寂寞,我们坐在卧铺上漫无边际聊开了大天,聊旅途观感,聊有趣往事,七扯八扯,又扯到了李君最近所看的《生死疲劳》小说。之前,李君曾问过我,莫言的《生死疲劳》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我说,我也捉摸不透它的主旨。此时又触及这个话题,我忽然若有所悟,便说:“归纳总结全书,似乎是要对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一番反思、批判,书里面塑造的人物基本没有一个正面形象,不是古怪邪恶的,便是扭曲变态的。倒是他笔下所写的那些动物,不管是驴、牛,猪、狗,都可谓侠肝义胆,富有人情味,特别是那头为救众儿童而死的猪,舍身取义,堪称英雄形象。概括起来讲,此书好像是要表现人类中的兽性,动物中的人性。写动物中的人性,目的主要是为了反衬人类中的兽性。”

由此往深层探讨下去,就涉及到这种兽性是人类本来就具有的,还是后天环境中形成的,说白了就又回到那个争辩了几千年的问题: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我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只不过是后天的不良社会生态使他变坏,由此概括,《生死疲劳》的主旨就是要揭示人性在各种错误政治运动中的扭曲变态。李君说:“我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人性善恶并存,用流行的话说即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后天的不良社会环境诱发了人的劣根性;第二种用佛家的观点来看,人生来无所谓善恶,后来的一切行为都由他所处的环境条件所决定,他变坏也是由他所处的不良环境条件所造成。”听了他的这一番宏论,我表示赞成说,“好!用你的理论,可以推出你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这样的交流讨论才有意思。”此时,李君扭头问王君有何看法。王君说:“人生来本没有善恶,所谓的“性”,都是在后天的实践中所形成。”李君笑着说:“是这样吗?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带一个小和尚在深山古寺修行,小和尚打小从没见过女人。等小和尚长到十八岁的一天,老和尚带他来到山外市镇上,小和尚的眼睛只是滴溜溜盯着年轻漂亮的女人看。老和尚怕他犯了色戒,便吓唬小和尚说:'别看,那是老虎,会吃人的。’回到寺院后,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老和尚问:'出了一次门,你为什么不开心?’小和尚说:'师傅说那个老虎会吃人,我怎么老是想那个老虎。’你说人性是后天实践中形成的,那个小和尚从来没见过女人,他怎么会想女人?”王君想了一想说:“子曰:'食色性也。’又曰;'发乎情而止乎礼。’俗话也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见一个年轻漂亮女人看两眼这很正常,只要他不超越社会伦理干坏事就行。”我俩听后一阵哈哈大笑,连声说“也有道理!”

其间,我到窗前静坐了一会,边看外面的风景,边对刚才的结论做了一番仔细推敲,发现这些结论有点片面,只强调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人的主体能动性。虽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还有“出淤泥而不染”一说吗?虽然有不少人抵御不住社会政治压力、物欲美色诱惑会动摇变节,随波逐流,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毕竟也存在。如果忘却了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那就有失偏颇,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怪圈。回到卧铺后,我将这层意思陈述出来,三人经过一番认真的争论,最后形成共识:这个问题很复杂、很微妙。受环境影响,随波逐流的人占多数,能抵御住不良环境影响,保持正直、高洁人性的占少数,但这个少数毕竟是人类走向光明的希望。莫言的这部诺贝尔获奖小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塑造出这样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形象,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对如此纷纭的问题,能心平气和地展开深入讨论,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是这次旅游的一个意外收获。

说说笑笑之中,列车飞驰电掣一般,以94公里的时速向前行驶,不知不觉已过了清涧、吴堡,跨越黄河,于下午一点四十分停留在吕梁火车站。这次旅游结束了,但旅游中的许多美好印象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2016年6月30日初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