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7 “天人解与六气解”系列笔记精华糟粕

 永远回归大自然 2016-07-06

要点: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

天人解的第一与第二节,我们总结了“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并在321日共享了。然后我们在323日将天人解的其它部分总结成“人体的成形过程概述”,依此是“祖气、脏腑、气血、精神魂魄意、形体结聚、人体与外部打交道的五官、吸收后天精华与遗弃糟粕的系统、经络、营卫”。今天我们将试图理解人如何吸收水谷的精华的。

(1)   参考《素问悬解.卷二 脉法.经脉别论》:水谷入胃,传输六腑,是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腑,充灌四维,以养五脏之气。而其消磨水谷,化生精气,分输脏腑,散布经络之权,全在于脾,脾以太阴,而含阳气,左旋而善动故也。肺为手太阴,气口者,肺经动脉,亦太阴也,是与足太阴同气。故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自胃而输脾,自脾而输肺,自肺而注本经,变见于气口。气口为脏腑诸气所朝宗,故独为五脏之主也。

(2)   参考《素问悬解.卷二 脉法.经脉别论》:饮入于胃,化为精气,游溢升腾,上输于脾,脾气散此水精,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为雨露,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成小便,此水滓之下传者。至其水精,则周流宣布,并行于五经之中,合于四时五脏之气,阴阳调适,揆度均平,以为常也,是气口尺寸之由来也。

(3)   参考《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精华滋生》:阴生于上,胃以纯阳而含阴气,有阴则降,浊阴下降,是以清虚而善容纳。阳生于下,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

(4)   上面的三个参考,实际上内容都差不多,总结起来就是:第一步,水谷入胃;第二步,脾阳磨化;第三步,肺气降敛脾阳磨化产生的精气,将其纳入到人体的一气周流中。精华上奉,则变气血;渣滓下传,而为粪溺。

(5)   脾阳不能磨化,是很多病症的根原。例如参考《四圣心源.卷五 杂病解上.反胃根原》: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到了这个时候,很多我们之前说过的中医基本概念,就不重复了,例如,戊土为胃,己土为脾,阴阳概念等。

(6)   再举一个例子。参考《四圣心源.卷五 杂病解上.泄利根原》: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要点:“一天喝八杯水”是错误的,我们来看看原因。

(1)   先说明一下我认为的符合中医养生健康喝水的原则与方式:觉得渴了才喝水;喝水要喝温热的开水;小口慢喝为最佳。

(2)   然后我们来看看“8杯规则”倡导者宣称的观点。观点1:渴是极度缺水的标志——许多人处于慢性缺水状态,已经不能感知需要水的信号了。观点2:有时他们还说,人们会将渴误以为是饿,所以喝水可以抑制食欲,有助减肥。观点3:人们在每摄取1卡路里食物的同时摄取1毫升水,考虑到普通人每天摄入大约1900卡路里的热量,因此就同时需要1.9升水,接近64盎司,为八杯水。

(3)   首先中医认为人渴是因为人体内的“津液”不足,津液不是喝进去的水就可以直接补充的,跟汽车加油不一样。按照上面我们理解,水和食物一样,进入人体之后,需要脾阳磨化,水中精气可以被纳入到人体的津液与一气周流系统中,水中的渣滓部分,则进入膀胱而为小便。不同人体,对津液的消耗并不一样,脾阳消磨的能力也不一样,很多人已经是脾阳衰,再喝这么多水,绝对是增加了五脏的负荷,对身体是有很大坏处的。

(4)   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要重复理解生理、病理、医理、药理,很多事情就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了。

 

 

今天继续解读《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糟粕传导》。必须重点申明一下,这个仅仅是我的学习笔记,真的不一定对啊,请大家多多指教。给大家共享我的学习笔记,一方面是将我的思考与我对《黄元御医学全书》的前后对比阅读共享给大家,一方面也是让大叫多多给我提意见啊。

 

要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中焦、下焦所涉及到的地方非常多,我摘抄参考如下部分:

(1)   《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糟粕传导》: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2)   《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糟粕传导》: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

(3)   《素问悬解.卷二 脉法.经脉别论》:水谷入胃,传输六腑,是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腑,充灌四维,以养五脏之气。而其消磨水谷,化生精气,分输脏腑,散布经络之权,全在于脾,脾以太阴,而含阳气,左旋而善动故也。肺为手太阴,气口者,肺经动脉,亦太阴也,是与足太阴同气。故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自胃而输脾,自脾而输肺,自肺而注本经,变见于气口。气口为脏腑诸气所朝宗,故独为五脏之主也。

(4)   《金匮悬解.卷六 外感杂病. 百合狐惑阴阳毒 十三章》:气水一原,在上则为气,是谓上焦如雾,在下则为水,是谓下焦如渎,在中气水之交,是谓中焦如沤。

(5)   《素问悬解.卷七 刺法.刺法论五十六》:所谓宜从而不宜逆者,膈与脾肾之处,膈居上焦,脾居中焦,肾居下焦,是皆五脏之位,不可忽也。不知者反之,则五脏伤矣。而膈居心肺之下,三处之中,尤为至要,中膈者,泻其神气,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切宜慎之。

(6)   《灵枢悬解.卷五 营卫.营卫生会三十七》:上焦出于胃之上口,并咽喉,以上贯胸膈而布胸中,此上焦之部,宗气之所在也。中焦亦并胃中,出于上焦之后,后,下也。此中焦之部,中脘之分也。下焦者,州都之会,水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此下焦之部,州都之会所也,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既成糟粕,俱下于小肠,而成下焦。

我的做法是:原汁原味地将参考给大家看,然后在努力地将我的理解跟大家共享。黄师在写作《四圣心源》的时候,确确实实浓缩了四圣之说,我们试图还原其背后丰富的背景知识。对于上面的参考,我的理解如下:

(1)   上焦、中焦、下焦指的是人体的方位,居于人体的躯干的上中下三部。上面引用的第(6)点可以看出,心、肺、膈居于上焦,脾居于中焦,肾、小肠、膀胱居下焦。其它没有找到确确引用的脏腑,我就不随意估计了,后续找到了我们再说。我们当前可以理解,上焦、中焦、下焦指的是人体躯干上中下三个方位,脏腑居于其中。

(2)   我们接着理解水谷消化与吸收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水谷入胃;第二步,脾阳磨化;第三步,肺气降敛脾阳磨化产生的精气,将其纳入到人体的一气周流中。精华上奉,则变气血;渣滓下传,而为粪溺。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

(3)   我们继续回顾我们一直强调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气与水原为一,在上则为气,是谓上焦如雾,在下则为水,是谓下焦如渎,在中气水之交,是谓中焦如沤。其中水在下,精者则收藏在脏腑为精微能量,粗者则存储在膀胱为粪溺。

 

要点:川渎之决,由于三焦。

(1)   参考《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糟粕传导》: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盖三焦之火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以水性蛰藏,太阳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藏,则内温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2)   黄师非常重视三焦之火的作用,所以用了不少篇幅描述,也摘抄了素问与灵枢相关章节,所以我就不再摘抄。我理解逻辑是这样的:三焦之火若虚,则遗溺;三焦之火若实,而且随着太阳寒水蛰藏在水中,则小便利;三焦之火若实,但是泄于膀胱,没有收藏好,则膀胱热癃,小便不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

(3)   我发觉解读《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至今,还没有说太阳寒水、少阴等相关概念,这个将在《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中解读。现在简单理解:太阳寒水就是膀胱,是脏腑之一,其五行属水,与肾同属性,是人一身中收藏之气最强烈的地方。所以中医基础概念还没有完成解读,希望《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卷二 六气解》完成之火,可以覆盖中医基础概念的百分之八十。

 

要点:三焦与上焦、中焦、下焦的关系。

(1)   今天解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翻以前的共享,突然发现了迷惑之处。对了2016325日的共享中参考《难经悬解.卷上.二十五难》: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这里明确说心主与三焦是有名而无形的,今天怎么突然说上焦、中焦、下焦是人体躯干的上中下三部?

(2)   我的理解是,三焦相火与上焦、中焦、下焦是不同的概念。我还是认为君火与相火都是火,或者说都是某种形式的能量。这个火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完全扩展开来、居于一气周流最顶端位置的,我们称之为君火;一种是收藏起来、居于一气周流最低端位置的,我们称之为相火,也称之为蛰藏在水里(一气周流最低端位置)的阳根。而上焦、中焦、下焦的说法,是指人体躯干的方位,与头、手、足这样的类似的方位是一样的。

(3)   不好意思我,我为了确证我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将《黄元御医学全书》中,所有关于“三焦、上焦、中焦、下焦”这四个关键词都搜索并阅读了,上面是我当前得到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这个是我的学习笔记,我继续努力。

 

 

 

 

要点:奇经的基本理解。

我们今天也只是给一个《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奇经部次》的基本理解。要点如下:

(1)   参考《素问悬解.卷一 养生.上古天真论》:奇经乃十二经之络脉。

(2)   参考《素问悬解.卷四 孔穴.气穴论二十八》:奇经八脉,经脉之络也,任、督、冲、带、各一,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左右各二,合为十四络脉也。

(3)   参考《素问悬解.卷一 养生.生气通天论》:络为阳,经为阴。

(4)   参考《素问悬解.卷四 经络.皮部论二十六》:经脉附骨,络脉附皮,凡十二经之络脉,是为皮之部也。邪自皮而入络脉,自络脉而入经脉,自经脉而入腑脏,则大病成矣。

(5)   奇经八脉的名称: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阳蹻、阴蹻、阳维、阴维。督脉,诸阳之纲也。任脉,诸阴之领也。冲脉,诸经之海也。带脉,诸经之约也。阳蹻,主左右之阳也。阴蹻,主左右之阴也。阳维,主一身之表也。阴维,主一身之里也。

(6)   阳蹻、阳维者,足太阳之别,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分支。阴蹻、阴维者,足少阴之别,指的是足少阴肾经的分支。

(7)   络脉是经脉之络,络脉为阳,经脉为阴。我理解络脉与经脉的关系,类似于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凡此八脉者,经脉之络也。经脉隆盛,入于络脉,络脉满溢,不拘于经,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别道自行,谓之奇经也。

(8)   邪气入体,自皮而入络脉,自络脉而入经脉,自经脉而入腑脏,则大病成矣。这个对我们治病有很大指导意义。

 

 

要点:营气运行与卫气出入的基本理解。

(1)   参考《灵枢悬解.卷三 经络.营气三十四》:营卫者,经络之气血,气行脉外曰卫,血行脉中曰营。营卫二气,皆水谷所化,故营气之道,以内谷为宝。营气,血脉中之气也。谷入于胃,消化于脾,脾气散精,乃传之于肺。肺主气,气化津,津则流溢于中,气则布散于外。慓悍者,行于脉外,是为卫气。精专者,行于经隧,是谓营气。

(2)   参考《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气血原本》: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

(3)   参考《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营气运行》:水谷入胃,化生气血。气之慓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精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

(4)   营卫是水谷入胃、脾消磨、精华吸收之后,慓悍之气为卫气,精专之气为营气。其实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分析,则营气与卫气其实也组成了水谷的精华之气,营气为阴,卫气为阳。

(5)   营气一天五十周于一身: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自手太阴注手阳明,足阳明注足太阴,手少阴注手太阳,足太阳注足少阴,手厥阴注手少阳,足少阳注足厥阴,终于两蹻、督、任,是谓一周也。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五十周毕,明日寅时,又会于寸口,此营气之度也。

(6)   卫气出入的顺序需要进一步分析,暂时还没有理出头绪了。总体来说分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另一方面是,出于阳与入于阴的运行顺序;最后是,《难经》营卫相随之义,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附而行,非谓其同行于一经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