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0509/10 解读《伤寒悬解》003 解期早晚/寒热生死

 永远回归大自然 2016-07-06

我,学徒11,被黄师“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思想深深折服,立志学习《黄元御医学全书》。我业余自学为主,本公众号文章是我的学习笔记,为了不误导大家,建议大家多多看原著,我的学习笔记仅仅作为参考。如确实想参考我的学习笔记,建议你结合《黄元御医学全书》。《四圣心源》天人解与六气解的精华内容已经放在公众号的菜单中,以方便大家阅读。接下来从201657日开始将花费大概一年时间,解读《伤寒悬解》。

阅读文章请阅读公众号菜单上的文章,以及从201657日开始的文章。

交流请联系:3077767324@qq.com

微信公众号:感悟黄元御。


《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九章》之“解期早晚”。

伤寒六经既尽,自然汗解,其六七日后经尽而不解者,此非阳盛而入腑,即阴盛而入脏也。程氏以为伤寒无定经,而其传其解,亦无定日。或从太阳而阳明,或从太阳而少阳,不必捱经。或数日方过阳明,或数日仍在太阳,不必刻期。或从太阳而解,或从阳明而解,不必遍周。此皆入腑之病,而误以为经病,故议论悖缪如此。

表邪汗解则已,未经汗解,则经热内郁,日积日盛,明日自当传于阳明,后日自当传于少阳,六日六经,必然之事。以六经部次相捱,经热不泄,势必捱经而内传,安有数日犹在太阳,数日方过阳明之理。更安有或从太阳而阳明,或从太阳而少阳之理。更安有或从太阳而解,或从阳明而解之理。惟入腑入脏,则传无定所,解无定期,邪盛则传,正复则解耳。

程氏较伤寒诸家,稍有几微之明,而误以里病为经病,其与病传病解之际,语语悖缪。他如节庵、嘉言辈,则梦魇之人耳。

 

要点:伤寒解期的理解。

对于伤寒解期,我的理解如下:

(1)   伤寒(中风或者伤寒)如果不入脏腑,发汗则可解。有两种解的方式:一种是“伤寒六经既尽,自然汗解”,伤寒六经传遍,自然汗解;一种是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汗解,例如后面讲的中风则用桂枝汤、伤寒则用麻黄汤。

(2)   伤寒六七日而不解,此非阳盛而入腑,即阴盛而入脏也。伤寒传经,六七日必然传遍,其不解者,则入脏腑矣。

(3)   伤寒传经为什么会六经传遍,缘于其经热不泄,势必捱经而内传。这里说明了两个原因,一个是只要是经热还在,必然传经;第二传经因为是经热内传,自然是挨个地传,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4)   有人理解伤寒解无定期,传经无定路,是因为将一些已经入脏腑之病误解成经病了。程氏以为伤寒无定经,而其传其解,亦无定日。或从太阳而阳明,或从太阳而少阳,不必捱经。或数日方过阳明,或数日仍在太阳,不必刻期。或从太阳而解,或从阳明而解,不必遍周。此皆入腑之病,而误以为经病,故议论悖缪如此。

(5)   伤寒入腑入脏,则传无定所,解无定期,邪盛则传,正复则解耳。伤寒入脏腑,则视乎脏腑阴阳的偏盛或者偏衰。入脏腑之后,解期无定矣。

 

问题:如何理解前天的这段话。

里气不偏,则伤寒与中风不一定传脏传腑。伤寒与中风因阴阳偏盛而传脏传腑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与温病之表里皆热不同。阳盛而后传阳明之腑,阴盛而后传太阴之脏,其视温病之热自内发者不同。而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其视温病之表里皆热者亦不同也。

补充理解如下:

(1)   伤寒与中风是纯外感之病不一定传脏腑,而温病一定是脏腑内热而受外感而发。

(2)   伤寒与中风传脏腑,是因为脏腑的阴阳偏盛或者偏衰,阳盛而后传阳明之腑,阴盛而后传太阴之脏。

(3)   伤寒与中风传脏腑,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

(4)   假设脏腑阴阳不偏,则伤寒与中风是不传的,所以有时候也说“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

 

《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九章》之“寒热生死”。

温病在脏在腑,总是内热,伤寒中风,原无内热,脏腑和平,寒热不偏,营卫不至内陷,故六经既尽,自能汗解。阳盛则腑热内作,从此但热而不寒,阴盛则脏寒里动,从此但寒而不热。入腑入脏,则营卫内陷,死机攸伏,解无定期矣。

阳盛而腑热则吉,其死者,阳亢而失下也,阴盛而脏寒则凶,其生者,阴退而用温也。阳生阴杀,显见之理。后世庸工,乃至滋阴而伐阳,泻火而补水。一临伤寒,先有传经为热之语横塞胸中,至于证脉阴阳,丝毫不解,人随药死,枉杀多矣。

 

要点:“阳生阴杀”的基本原理。

伤寒与中风、温病,均会引起寒热,对于寒热的基本原则是“阳生阴杀”。理解过程如下:

(1)   伤寒中风,原无内热,脏腑和平,寒热不偏,营卫不至内陷,故六经既尽,自能汗解。伤寒与中风是纯外感之病不一定传脏腑,而温病一定是脏腑内热而受外感而发;伤寒与中风传脏腑,是因为脏腑的阴阳偏盛或者偏衰,阳盛而后传阳明之腑,阴盛而后传太阴之脏;伤寒与中风传脏腑,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假设脏腑阴阳不偏,则伤寒与中风是不传的,所以有时候也说“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

(2)   入腑入脏,则营卫内陷,死机攸伏,解无定期矣。如果没有汗解,阳盛则腑热内作,从此但热而不寒,阴盛则脏寒里动,从此但寒而不热。

(3)   阳盛而腑热则吉,其死者,阳亢而失下也,阴盛而脏寒则凶,其生者,阴退而用温也。阳生阴杀,显见之理。腑热是阳气过盛,只要防止阳亢而不收敛则不至于引起生命危险;脏寒是引起过盛,要逐渐用温热之药调整,如果误用清润之药,继续滋阴而伐阳、泻火而补水,则耗损人的剩余不多的阳气,则特别容易引起生命危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