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修为,讷言敏行

 茶香飘万里 2016-07-06

编者按

“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因时因势,讲话不能信口开河,讷言敏行,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事事顺遂。



说话有智慧,在讲话方面,孔子和老子都主张“讷言”。“讷言”成了两位大师思想理念的一个交汇点,灌注着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孔子说“讷言而敏行”,老子也说“大辩若讷”,“讷言”的理念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千年。



1“讷言”以寡失


言与行是人主体活动的两种方式,而语言又是与人沟通交流的最直接方法,对于说话,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讱、讷均为言语迟钝之意。“讷言”就是主张言语要迟钝、简约,说话越少越好。据说孔子在家乡行走,就常常是这般恭顺温和、不善言辞的“讷言”形貌。


对于为什么要“讷言”,孔子说:“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一味逞口舌之利常招人讨厌,而约束自己、言语简约的人普遍行为合规、过失较少。放言易、力行难,在日常的为人处世过程中必须笃行“讷言”。



《诗·大雅·抑》中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的斑点可以磨掉,而说出口的错误无法挽回,这是强调慎言以避免失言。孔子门徒南容对这几行诗句极感兴趣,反复诵读,孔子以此认为南容大可造就,就把侄女嫁给了他,据此可见孔子对“讷言”的看重。


老子也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认为说话多常会陷入困境,不如守静勿言,做到“大辩若讷”。



2“讷言”以成信


“讷言”也有成就信用之意,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一个人言语过多,就会有不能兑现之言,这反而丧失了信用,是“巧言乱德”或自取耻辱;要想成就做人的诚信,还是少说话、不空言为好。


孔子曾对学生说:“予欲无言”,表示他准备不再说话了。老师不说话怎么教育学生呢?孔子解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什么话都不说,但春夏秋冬依次更替,没有紊乱和差失,这才是一种高度的诚信品格。孔子一再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甘美悦人之言,喜狎悦人之色,很少出于仁德之人,相反,“敏于事而慎于言”才是接近德性的正道。


“轻诺必寡信”,这是老子的主张,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巧辩和饰美会伤害言语的真实和诚信,不是正道所为。



3“讷言”以多思


“讷言”体现着主体的谦逊、勤学和深思,孔子平时处事“温良恭俭让”,这种谦逊恭让就包含多闻以求学思之意。


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主张遇事多听多看,保留疑问,弄清问题,再将有把握的部分说出来,因此“讷言”也是多思多问的环节。孔子曾自豪于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其中的“默识”,即是遇事“不言而存诸心”或“不言而心解”之意,体现为勤学多思。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和思考最为紧迫,而言语表达则在其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以此解决疑问,提升智识,这样才能具备多说话会说话的资格。



孔子的弟子子贡机灵敏锐,长于言谈,颜回木讷如愚,好学善思,所谓“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在孔子看来,讷言多思优于善言少思,这也是孔子更喜欢颜回的重要原因。


“讷言”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只有通过不言和愚钝才能免于流俗,才能坚守自己内在的智识,做到大智若愚。



4“讷言”求时中


“讷言”并非要求人不说话,话还是要说的,但不能随便地说出来,这就是“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说 “讷言”必须讲求“时”和“中”。


孔子欣赏公叔文子“时然后言”的说话风格,即看准时机,在该说的时候才说,在该说的时候就说。他提到如下情况:“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在该说的时候不说,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在不该说的时候却说,就是失言,关键是要认准说话的时机与对象。孔子还提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与人交往,对方没说到就抢先说,是急躁;对方说到了还不说,是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就贸然说,是“眼瞎”,这三种过失都是因为没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所以,讲求“时”是“讷言”的重要原则。



同时,说话也不能夸夸其谈,徒逞口舌之能,而必须切中要害。学生闵子骞对鲁国的一项工程提出意见,孔子对其大加赞赏:“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一个人在说话时必须要慎重考虑,老子推崇“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把柄,这种无过失的“善言”即服从于所谓“不言而善应”的天道,也合于“以其言下之”的谦卑方式” ,这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一种处世方式。



5“讷言”而“敏行”


孔子曾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思想,他认为人的许多思想和理念应当用行动来表达,行动是最好的语言,也是获取智慧的最佳方式。


孔子主张要用 “敏行”辅助“讷言”, 根据“敏则有功”的理念,孔子认为敏行是成就功业和完成人格的根据,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只要有能力,行动就能证明自己,用不着担心别人不了解。由此可见,他坚信行为是最好的语言。



《易传》提出“天行健”,认定天通过四时运行和生成百物的“行”来成就功德,其无言而行、以行为言,正是“讷言而敏行”的理想典范。今人也常说:“实干胜于雄辩”,任何真理都不是由论辩和互相诘难而生的,欲要达到目标和求知,就要做到实干,就如词人陆游所说:“绝知此事要躬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一寸胜过说一尺”,这些主张无不映照着讷言而敏行的思想智慧,有志之人更是要谨记于心。


本文转自:大道知行,由【大道知行】编撰整理,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