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在不安全中生存,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

 天道酬勤YXJ1 2016-07-06

学会在不安全中生存,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

文|菁宸 简单心理小伙伴

编辑|简小单简单心理官方编辑

我相信很多人一定都抄录或诵读过《阿甘正传》里那句经典台词: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

这句话听上去特美好——毕竟充满未知的生活就像是一道道游戏关卡,而通关是一件充满了挑战和满足感的事情。但很多时候,真实的生活是这样的:发出几十份简历,结果都石沉大海;跟你爱慕的人表白,始终没有任何回音;大学快要毕业了,开始在考研与工作之间摇摆不定。

于是在那一瞬间,我们希望生活不要是什么充满未知的巧克力。我想要的就是:老天爷,求你了!给我给我一个准信!告诉我,哪条路更好!~

的确,对于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我们似乎都有一种执念,一种与生俱来的追求。但真实的人生,才不会如你所愿呢。(微笑脸)

人总会开始面对不确定性

我18岁升入大学后觉得,中学时期真是人生中比较轻松的一段时期。24岁工作后又开始觉得,大学时期真是人生中太惬意的一段时期。之所以有种认知,是因为我发现,生活中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实在是越来越多了。这让我经常无所适从

学会在不安全中生存,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

但我不会是一个人。心理学家Jeffrey Jensen Arnett就把人们18-29岁的这段时期称为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这段时期的人们刚刚步入成人却又没有完全脱离原生家庭的庇护。我们想要追求自我追求独立,却又受到各种现实因素制约无法完全遵循自我意识。

另外,对于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我们也变得不再笃定了。还记得小时候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吗?我们在那里收获了对于掌控感的欲望:你知道磁铁的N极和S极会相互吸引,两条平线线永不相交……随着我们知识结构的日趋完善,你隐隐地觉得,一些问题应该存在唯一答案

但当我们走过那段因知识带来的自我膨胀期,则发现我们真正需要开始面对的是:一切迷茫与未知带来的不确定性。

遍地的励志语录一定会说,这个阶段是你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一切的可能性都在向我们敞开着——所以,孩子,去尝试吧。但我每次总会在心里默默吐槽。虽然我知道这些话是对的,但在关乎每一个选择的岔路口上,我们都恨不得有个锦囊妙计告诉自己该如何选择:学业的选择、工作的未知、自我的迷茫、家庭的困顿……

学会在不安全中生存,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

更重要的是,不确定会直接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焦虑和畏惧。因此大脑也会让我们通过一些方式来减少不确定,达到一种认知闭合的状态。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Frenkel-Brunswick就曾研究发现,人类生活中有很多的行为都是为了规避不确定带来的痛苦而做出的。比如:

  • 在模糊的情景中过早做出选择并坚定地维护;(现在找工作太难了,肯定是读研最好啦!)

  • 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物;(公务员是铁饭碗,考上了就万事如意啦!~)

  • 强迫性地按照事先的计划安排日程等等;(这个新点子很好,但是很难实行啊。要不先按照原计划来吧,做不好没关系喽,这本来就是事先的计划,怪不到我们头上。)

你是习惯规避不确定的性的人吗?

不同的文化下的差异

面对不确定性的做出的逃避行为,研究者们还专门发明了一个词汇来描述我们这种对未来深深的担忧:Uncertainty Avoidance(不确定性规避),衡量的则是我们对于黑白中间的灰色区域有多大的忍受能力。

荷兰国际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长Geert Hofstede 曾对66个国家,117000位IBM员工做出调查,并由此提出了五个文化差异维度,分别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不确定性规避; 权利距离; 刚柔性; 长远导向;自身放纵与约束。

学会在不安全中生存,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

这其中,不确定性规避是用来衡量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个体对于模糊不清或不确定情景的忍受程度。规避程度高的文化下人们习惯于追求稳定和制度,对于创新事物的接纳程度较低,对于未知有较大的焦虑和恐惧。而规避程度低的文化,人们接受不确定是生活的常态,对于新异事物保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较少受到规范的制约。

你猜猜,在中国区工作的IBM员工对于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是高还是低?研究发现,他们对不确定性的规避是相当低的。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生活的无法预知有较高的忍受能力,中国的文字中也存在大量不确定的词语,并且中国文化中允许矛盾的事物同时存在。

下图比较了中国、日本和美国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可以对文化差异略窥一二。在第四栏对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上,中国得分最好,30分。美国其次。最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文化的,是日本。(想想这些年对日本企业过于保守的吐槽,似乎就能理解了~)

学会在不安全中生存,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

但不得不说的是,我对这一研究结果还是很惊讶的。在我惯有的认知里(仅仅是个人观点),我们应该是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在现有的社会文化里,追求稳定,追求房子与车子似乎是一种普遍的规避不确定性的方式。

当然,考虑到这一研究是针对IBM员工的,有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比如,一线城市很多人的观念和传统观念有较大差异,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不确定性和冒险),就权当一项有趣的参考吧~

但还是想说,我还是支持做一个对不确定性做较低规避的人哪~

如何在不确定性中生存?| 一些指南

一个无法打破的认知循环是,你期待不确定性,但却始终恐惧不确定性——多么沮丧!

但是,就如不确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可能以无穷精确度既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又知道它的速度。既然连基础物理学中的粒子都无法准确定位,我们又何谈预测事生活的未来呢?或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与不确定性相处,看到迷茫中的无限可能。

以下有一些小建议或许可以帮助在迷茫中踌躇不前的我们。

1. 用计划代替期待

任何形式的幻想看上去都会带来内伤,不如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我们真正可能做到的事情,试着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当我们把对未来的期待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可行的计划时,未来就看上去不再那么虚空梦幻,而像是接地气的待办清单。

2. 为可能性做好准备

不确定的威胁性可能在于,未知让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变得不可控。我们无法预测明天的天气如何,路况如何,或者自己的公司会不会突然破产让自己一夜间变成无业游民。但是,人类思想的前瞻性或许可以帮我们提前做出准备,有个plan B至少可以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3. 做情绪的观察者

有时候,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那么困扰我们,而是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让我们自我迷失。如果我面试发挥失常怎么办?毕业了是不是就要失业了?不确定让我们生发出各种脱离现实的预测,担忧和恐惧在我们的人肉放大镜下已经失去了原样。我们需要看清楚,那些情绪和想法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的幻象,现实本身并没有那么恐怖,不过就是一场面试,成功了只不过意味着一个可能的offer,失败了也不会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学会在不安全中生存,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

4. 相信自己的应对能力

Julie K. Norem在他的著作《负性思维的正向力量》中提出,如果常常预想一下我们能够处理的最坏结果,我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或许就不会再那么焦虑。这跟消极预期不同的是,我们知道即使出现这样的情景我们也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即使表白失败,用一句“你当我男/女朋友行吗?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也可以愉快地打个圆场,然后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5. 关注你所能够控制的部分

我们常常会忽略我们可控的部分,盲目夸大不可控部分对我们的威胁。其实在一个面试里,我们可以决定准备什么样的简历,穿什么样的衣服,以什么样的开场白介绍自己,唯一不可控的,也许就只有面试官问一些奇葩问题让自己当场手足无措。不过这唯一的问题说到底也没有那么恐怖,我们可以选择保持微笑和冷静,可以选择尽人事听天命。

著名数学家John Allen Paulos 早已看透了一切,他说“Uncertainty is the only certainty there is, and knowing how to live with insecurity is the only security”(在这世上唯一确定的东西就是不确定。学会在不安全中生存,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

所以,虽然我略嫌弃阿甘正传里的那句鸡汤。但是,真的,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波澜起伏和喜怒哀乐。如果生活是一盒月饼,也许你会吃到五仁味的,但也许,也会有你喜爱的莲蓉味呢?

啊,对不起各位,最终我还是炖了一碗真诚的鸡汤~

学会在不安全中生存,是获得安全的唯一途径

书里大概是找不到人生的标准答案的。

——微博 @简单心理 J 室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