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龙造价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筑龙造价” 剪力墙(shear wall)又称抗风墙、抗震墙或结构墙。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重力)的墙体,防止结构剪切(受剪)破坏。又称抗震墙,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做成。 而剪力墙钢筋工程量计算,又是钢筋算量中最复的,以下是剪力墙钢筋算量详解,供参考、学习!
(以下点击图片可放大)
剪力墙需要计算哪些钢筋? 剪力墙主要有墙身、墙柱、墙梁、洞口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墙身钢筋包括水平筋、垂直筋、拉筋和洞口加强筋;墙柱包括暗柱和端柱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墙梁包括暗梁和连梁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
基础型式、中间层和顶层构造;墙柱、墙梁对墙身钢筋的影响。  一、墙身竖向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基础插筋 (基础平板中) | 当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底部弯折a+伸出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 04G101-3P45墙插筋构造一 弯折长度a与框架注相同 | 图19 | 当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2-保护层+基础弯折a++伸出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 04G101-3P45墙插筋构造二 | 图20 | 基础插筋 (基础主梁中) | 当基础梁底与基础板底一平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底部弯折a+伸出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 | 04G101-3P32墙竖向钢筋插筋构造 注: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 图21 | 当基础梁顶与基础板顶一平时: | 图22 |
|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底部弯折a+伸出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 |
| 图23 |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中间层竖向钢筋 | 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伸出本层楼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 | 04G101-3P48 注: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 图24 图25 |
 (图24) (图25)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中间层竖向钢筋 | 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板厚+锚固lae(la) |
04G101-3P48 注: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 图26
|
 (图26)
二、墙身水平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内侧钢筋 | 长度=墙长-保护层+15d-保护层+15d | 03G101-1P47 剪力墙钢筋配置若多于两排,中间排水平筋端部构造同内侧钢筋(03G101-1P47注5) | 图27 | 外侧钢筋 | 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则水平筋伸至墙对边,长度=墙长-2*保护层 | 03G101-1P47 | 根数 | 基础层:在基础部位布置间距小于等于500且不小于两道水平分布筋与拉筋 | 04G101-3P32、45 | 楼层:(层高-水平分布筋间距)/间距+1 | 03G101-1P47 |

(图27)
三、墙身拉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拉筋
| 长度=墙厚-2*保护层+max(75+1.9d,11.9d)*2+2d | 04G101-3P48 | 图28 | 外侧钢筋 | 根数=(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所占面积-暗梁面积-连梁所占面积)/(横向间距*纵向间距) | 当剪力墙竖向钢筋为多排布置时,拉筋的个数与剪力墙竖向钢筋的排数无关。 | 图29 图30
|
 (图28)
 (图29)
 (图30)
四、暗柱钢筋计算 剪力墙墙柱包括约束边缘暗柱YAZ、约束边缘端柱YDZ、约束边缘翼墙柱YYZ、约束边缘转角柱YJZ、构造边缘暗柱GAZ、构造边缘端柱GDZ、构造边缘翼墙柱GYZ、构造边缘转角柱GJZ(GB50010-2002P195、196、03G101-1P18、49、50)、非边缘暗柱AZ和扶壁柱FBZ共十类,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只需要考虑为端柱和暗柱即可。 1、纵筋计算(03G101-1P12、18、49、50) 由于剪力墙可视为由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和剪力墙梁三类构件构成,因此暗柱纵向钢筋构造同墙身竖向筋。(03G101-1P48)。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暗柱钢筋 | 基础插筋长度同剪力墙身 | 04G101-3P32、45 |
| 中间层钢筋如图 | 03G101-1P49、50 | 图31 | 顶层构造:同剪力墙竖向钢筋顶层构造 | 03G101-1P48 | 图26 | 所有暗柱纵向钢筋搭接范围内的箍筋间距要求同(03G101-1P40)注的第2条,即:当柱纵筋采用搭接连接时,应在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均按≤5d(d为搭接钢筋较小直径)及≤100的间距加密箍筋。 | 03G101-1P40 | 图13 |

(图31) 五、端柱钢筋计算 通常情况下端柱、小墙肢(截面高度不大于截面厚度3倍的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竖向钢筋与箍筋构造与框架柱相同,其中抗震竖向钢筋构造详见03G101-1P36至P38页,箍筋构造详见P40;非抗震竖向箍筋构造详见03G101-1P42至P44页,箍筋构造详见P45页。(03G101-1P48)
六、剪力墙端为暗柱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墙端为暗柱水平筋 | L形: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15*d*2。 | 当外侧钢筋有连续通过节点和搭接通过两种节点构造要求,水平筋通常布置在暗柱纵筋的外侧 | 图32 | T形:伸至墙对边-保护层+15*d | 图33 | 一字形:长度=墙长-保护层*2+15*d*2 | 图24 | 斜交: 外侧:墙净长+锚固Lae(La) 内侧:钢筋连续通过连续通过 | 图35 | 水平筋根数: 基础层:在基础部位布置间距小于等于500且不小于两道水平分布筋与拉筋 楼层:(层高-水平分布筋间距)/间距+1 | 04G101-3P32、45 |
| 竖向筋根数计算 | 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或2*50)/竖向筋间距+1 |
|
|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七、剪力墙端为端柱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水平筋长度 |
外侧钢筋连续通过,伸至墙对边,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锚入端柱内,长度=墙净长+锚固
| 锚固取值: 当柱宽-保护层≥Lae时,锚固=Lae; 当柱宽-保护层<> | 图36 | 竖向筋根数 | 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或2*50)/竖向筋间距+1 |
|

(图36) 八、剪力墙开洞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水平筋长度 |
长度=水平筋伸到洞口边-保护层+15d
| 03G101-1P16 |
| 水平筋根数 | 水平筋距离洞口边50mm或二分之一个间距 |
|
| 竖向筋长度 | 长度=水平筋伸到洞口边-保护层+15d |
|
| 竖向筋根数 | 竖向筋距离洞口边50mm或二分之一个间距 |
|
| 拉筋根数 | (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所占面积-暗梁面积-连梁所占面积)/(横向间距*纵向间距) |
|
| 洞口加强构造 | 当矩形洞宽和洞高均不大于800mm时,洞口补强纵筋构造(图111);当设计注写补强纵筋时,按注写值补强;当设计未注写时,按每边配置两根直径不小于12mm且不小于同向被切割纵向钢筋总面积的50%补强,补强钢筋种类与被切割钢筋相同。 | 03G101-1P16、17、53 注:括号内标注用于非抗震 | 图37 -42 | 当矩形洞宽和洞高均大于800mm时,洞口补强纵筋构造 | 圆形洞口直径不大于300mm时,补强纵筋构造
| 圆形洞口直径不大于300mm时,补强纵筋构造 |
注:剪力墙开洞除了洞口加强纵筋构造外,还有连梁斜向交叉暗撑构造和连梁斜向交叉钢筋构造两种情况,连梁斜向交叉暗撑的及斜向交叉构造钢筋的纵筋锚固长度为:La E或La,斜向交叉暗撑的箍筋加密要求适用于抗震设计(03G101-1P52)。
 (图37)

(图38)  (图39)
 (图40)
 (图41)
 (图42)
九、连梁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中间层连梁钢筋 |
纵向钢筋长度=洞口宽度+2*max{锚固,600}
|
03G101-1P16、51 锚固取值: 当柱宽(或墙宽)-保护层≥Lae时,锚固=Lae; 当柱宽(或墙宽)-保护层<> 注:当连梁端部支座为小墙肢时,连梁纵向钢筋锚固与框架梁纵筋锚固相同。
| 图43 图44 图45 | 箍筋根数=(洞口宽度-100)/间距+1 |
| 顶层连梁钢筋 | 箍筋根数=(洞口宽度-100)/间距+1+(左锚固-100)/150+1+(右锚固-100)/间距+1 |
|
| 双洞口连梁钢筋 |
|
| 图45 |

(图43) (图44)  (图45)
 (图46)
十、暗梁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暗梁钢筋计算 |
当暗梁与端柱相连接时: 纵筋长度=暗梁净长(从柱边开始算)+左锚固+右锚固
|
锚固取值: 当柱宽(或墙宽)-保护层≥Lae时,锚固=Lae;
| 图47
|
| 当柱宽(或墙宽)-保护层<> | 当柱宽(或墙宽)-保护层<> |
| 箍筋根数=暗梁净长/箍筋间距+1 |
|

(图47)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墙梁侧面纵筋和拉筋 |
设计未注写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 |
03G101-1P51
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 ≤200;当跨高比≤2.5时,侧面构造纵筋的面积配筋率应≥0.3%。
|
图46
| 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 |
|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墙梁对墙身钢筋的影响 | 竖向筋长度: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连续穿越边框梁和暗梁,因此暗梁和连梁不影响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计算。 |
|
| 水平筋根数:剪力墙水平钢筋连续穿过暗梁和连梁 |
|
| 拉筋根数=(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所占面积-暗梁面积-连梁所占面积)/(横向间距*纵向间距) | 拉筋构造见03G101-1P35 |
|
十一、剪力墙变截面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 计算公式 | 说明 | 附图 | 竖向筋计算 | 墙身变截面下层竖向钢筋长度:层高-下层钢筋露出长度-板厚+锚固Lae(La) | 竖向钢筋构造如图03G101-1P48 | 图48 | 墙身变截面下层竖向钢筋长度:层高-下层钢筋露出长度-板厚+锚固Lae(La) |
| 竖向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
|

(图48)


【合作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