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倡导真正的书法批评

 赵东华 2016-07-07

倡导真正的书法批评

 
复制本文地址#
发布于:2016-06-27 18:21

张学鹏 
某书法教师QQ群里每天都有人晒作品,大家交流,相互受益。其中一位老师每天都晒出自己的硬笔楷书、行书作品各一幅,其勤奋精神令人敬仰。但是这位老师采用横式书写现代内容,段前不空格。我这好为人师的毛病又犯了,忍不住私聊告诉他。第二天,这位老师晒出了段前空格的新作品,后面马上有人跟帖:“某老师终于知道段前空格了。”我不禁想:大家都是老师,看出来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说呢?不好意思?怕人家脸上挂不住?怕自己说的不对?应该不外这些原因。我自己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有一次买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一本硬笔书法教材,其中手写例字“窗”等不规范,于是我很热心地联系出版社编辑,编辑告诉了作者,作者给我打来电话,说按我的意见修改了,但是并没有多少感谢的意思,可能觉得同为教授,被别人指出错误有些没面子。经历这件事情以后,我就不太好意思当面指出错误了。记得去澳门讲课时,一位老师授课时讲到:“赵孟頫说过,惟其笔软则奇怪生焉。”这句话是东汉蔡邕所说(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不应归到比蔡邕小1121岁的赵孟頫名下。但是大家谁也没有提出质疑,在场的200多位老师都不说,我也没好意思说。有的是因为与这位老师不熟,有的可能真的不知道。前者还好办,后者就麻烦了——可能将来自己讲课时就沿用此说,以讹传讹了。所以我觉得还是直言相告好。 
还是朋友圈里,一位书友晒出金农隶书风格的“云霄雨霁”,说自己写的四个字都有雨字头,各个都不同。这位老师写的确实功力深厚,但我忍不住发言了:“霄”是错的,这四个字应该是“云销雨霁”,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与“霁”字同为动词。我说完了也没看到原作者表示感谢,估计是觉得有点没面子。我又有点后悔,呵呵。 
2016年2月1日《书法报》版文章中说:“苏轼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此亦人生一乐。”同是这份报纸,另一版的一篇文章说:“于右任曾说,笔墨精良,人生乐事。”其实追究本源的话,这段话应该是苏舜钦说的,是欧阳修引用的,原文如下:“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见《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试笔·学书为乐》,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77页)苏子美可不是苏轼,是苏舜钦,呵呵。 
多位著名学者大声疾呼,书法批评要真批评。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说老实话,受批评的人不但不会恼怒,反而应该感激。 
又到高校毕业季,想起2013年的一件事:审读学生学士学位论文时看到文中提到清朝诗人沈德潜的一本书,书名叫《说诗啐语》。我虽然没有读过,但是感觉“啐”字的常用意是用力从嘴里吐出来,多表示轻蔑不屑等。古人讲究温良恭俭让,书名要么用雅词,如项穆《书法雅言》;要么用谦词,如赵宦光(注意是yi,不是宦官的宦)的《寒山帚谈》,表示敝帚自珍。学问家的书名怎么会用“啐”字这个字呢?上网一查,结果是《说诗啐语》。“啐”指婴儿抓周,在婴儿百天或者周岁时摆一些物品在他周围,看他拿什么,以了解他的志向。沈德潜的“啐语”当指自己的理论很不成熟,就像抓周的婴儿一样幼稚。再查图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封面手写书名正是“啐”字,而非“啐”字。告诉学生之后,学生非常感激。后来再查,《咬文嚼字》2012年11期有高玉凯先生的论文,专门论述此字,读者可以参看。 
说完别人说自己,历数我出过的错。 
1.1993年从宇航出版社出版的《华夏百咏硬笔字帖》将第24页《登八达岭》的作者沈用济误写成了沈济用。沈用济,字方舟,清康熙年间人,国子监生,浙江钱塘人。 
2.2001年从金盾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硬笔字书写技法》封面作品《钱塘湖春行》误将作者白居易写成苏轼,幸得读者指正,第二次印刷时改正。 
3.讲中国书法简史时误将元朝书法家康里巎巎的“巎”(nao)念成kui。“夔”和“巎”写法相似,但是不同。 
4.2014年从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书法教程》208页《硬笔行书纳兰性德词鹧鸪天》中误将“手挼梅蕊打肩头”的“挼”(ruo,揉搓之意)写成“挪”。虽然有的版本确实写作“挪”,但是向我系文献学博士郭万青副教授讨教后,觉得还是“挼”字为妥。本书即将第二次印刷,此错可纠。 
当然,我也有编辑指出但是我没有写错的例子跟大家分享。我写的一本书中抄写了诸葛亮《诫子书》,其中有“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之句。编辑给我打电话:“张老师写错了吧?应该是冶性吧?”我首先对编辑的细心负责表示感谢,然后查了比较权威的《四库全书》,没错,是“治性”。又请教文学博士高光新副教授,他查了欧阳询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类书《艺文类聚》,里面既不是“治性”,也不是“冶性”,而是“理性”。这是因为唐高宗叫李治,为避其名讳,改“治”为“理”。两个证据在手,我才敢理直气壮地告诉编辑我没写错。 
促使我走上规范字教学研究之路的是1994年的一件事。江苏古籍出版社编辑审读我书写的硬笔字帖时指出,“翠”字的末笔竖要从“从”部的下边写,不能伸到两个“人”中间。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从此我一直以规范字为主要研究方向,后来书写了全国统编小学《写字》课本范字以及多省市中小学《写字》课本范字。国家语委副主任傅永和研究员审定了我的手写硬笔楷书字体,提出的修改意见是有的字这里需要变粗一些,那里需要变细一些。这是真正的专业要求。现在不少人称我为“规范字的顶尖高手”,甚至是“规范汉字第一人”,我愧不敢当。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期盼读者对我的字、我的书提出真诚的批评,期盼书法界树立真实的批评的风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