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曾国藩富厚堂:英名掩藏绩,楼在书无痕(上)

 日月经天负耒人 2016-07-07

曾国藩的富厚堂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富坨村,地点非常偏僻。这一程的寻访是从广州开始沿着京广线一路向北行,来到衡阳至长沙这一段非常头疼,因为想要寻访的几个地点太过分散,尤其是曾国藩的藏书楼富厚堂,与衡阳、长沙形成一个三角形,而另外几个想要寻访的地点又在这个三角形之外,怎么走都不顺路,如果因为行程不便而放弃其中一个,那么下一次再专程来访,则不知更待何年了。踌躇再三,决定包下一辆出租车,即便是兜兜转转,也要在一天之内把这几个寻访点全部跑下来,于是我站在酒店门口等待出租车。



曾国藩强调“家中造楼藏书,本系应办之事”


下雨天出租车非常难等,好不容易拦下几辆空车,司机一看我的行程,都不肯去,拦到最后一辆空车时,我索性先不说话,上了车就让他往前开,开出一段路之后再把行程表拿出来给他看,司机的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只肯把我送到荷叶镇,让我到了镇上再打当地的出租车。



曾国藩手札,清末石印本


然而路途的不便尚在其次,可恨的是天公不作美,大雨没完没了的下了一整天,使这一天的寻访变得极为艰难,多次在大雨里等上半天,也遇不到一个可以打问的人,最后一程还从胡安国墓前滚了下来,弄得满身黄泥,形象颇为狼狈,幸好相机镜头无虞,只是相机的背带被扯断了。晚上回到酒店将全身衣物泡在浴缸里时,想想这一天跑了几百公里,将近十个小时耗在路上,却收获甚微,忍不住很想找人吵架。



急雨


曾国藩的大名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如日中天,关于他的历史事迹记载太多太多,所以讲到曾国藩,我也同样有着“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的感慨。曾国藩的确有着异于常人之处,然而他在年幼之时,却并没有特殊的表现。有资料说,他在小时候,学习特别笨,别的学生背诵文章,很快就能诵读下来,而曾国藩念很多遍还是不行。某天,有篇文章他还是背不过,于是他就回到家中一遍一遍地背诵,一直到了后半夜,但依然背不下来,而他家的门外一直有个贼,在等曾家人入睡,之后好盗窃,然而曾国藩一遍一遍地背诵,始终不入睡,这让此贼忍无可忍,于是此贼就走入屋内指责曾国藩说,这么一篇短文,这么长时间你都背不过,我在窗外都听会了。于是,这个贼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给曾国藩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故居前的水溏


曾国藩对于历史的贡献我也就别费话了,只聊几句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吧。除了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以及他对挽回大清败局的努力,历史上对他更多的评价是他的知人善用,比如薛福成说他:“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



水泊梁山气派



国家级文保牌


从他的经历来看,我觉得曾国藩跟诸葛亮有一比:他们两人都是文人,然而都去带兵打仗,诸葛亮肯定不是位武艺高强的战将,而曾国藩其实也不会冲锋陷阵,他们两人最大的本领,就是会用人,所以,他们所站的高度已经跨越有着万夫之勇的大将,比如曾国藩组织湘军历经艰险而平定了天下之乱,但他并没有军事为先的治国思想,他曾经说:“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这是站在国家的高度来看待军队问题。



门前


因此,曾国藩绝对是一位大政治家。太平天国之后,清朝有了中兴之象,这当然跟曾国藩有极大的关系,蔡东藩说:“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御侮,清之不亡,赖有此耳。”但很多事情看站在哪个角度来看待,比如章太炎则对曾国藩有这样的评价:“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章太炎的这句话可以解读为:我国的英雄则在他国被视之为刽子手。因为章太炎有着激烈的排满观念,曾国藩使摇摇欲坠的晚清得以中兴,恰恰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期,不过从反面来说,这也恰好印证了曾国藩是一位力挽狂澜的历史英雄。



墙上所嵌



保护范围


这一天里尽管诸多不顺,富厚堂的寻访却是唯一顺利者,大概是因为它太过有名,沿途都有路牌指示。确切的讲,富厚堂应该说是曾国藩的故居,而不是专指藏书楼,曾国藩的藏书楼是只富厚堂建筑群中的一部分,然而恰恰这一部分,才是富厚堂的精华所在。同治四年,曾国藩有了功成身退的打算,他准备带着家人返回故乡,于是就想在故乡建立起一座安度晚年的庄园。他家原居住之处门口有一个水溏,但是但个水溏里曾经淹死过人,所以曾国藩的夫人欧阳氏对此有所忌讳,于是曾家人就另选了一个地方重新建造,所选之处就是现在的这个富陀村。



富厚堂地处偏远,所有藏书皆从外运回


于是曾国藩安排曾国潢、曾国荃和曾纪泽来操办此事,对于这处庄园的建造,曾国藩提出的要求是:“屋宇不肖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四亩,亦自无妨”,然而实际上,这个宏大庄园的建造,显然没有尊奉他的这个原则,整个富厚堂占地达到四万多平米,建造的时间也近十年,可见,为了建造这处庄园,曾家确实下了大工夫。



富厚堂中一共建有四座藏书楼,此为其一


但是,建造这么大的庄园肯定有很大的花费,按照曾国藩的处世态度,他曾说过“总以钱少产薄为妙”,而后曾国藩知道了建造此屋的巨大花费,他在日记中感慨到:“接腊月甘十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汉!余生平以起屋买因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后诸事奢侈,不问可知。大官之家子弟,无不骄奢淫逸者,忧灼曷已!”



另一座书楼


曾国藩一生为人谨慎,太平天国平定之后,他已经成为了天下影响力最大的人物,那时他的弟子赵烈文曾劝他,拿下皇帝,取而代之,但曾国藩坚决不肯,曾怎么想,至少我不知道,只能做各种各样的猜测,但是他的谨慎肯定有他的道理,而今建造这样一个宏大庄园,也绝非他的初衷。但曾家人还是建起了这样一座大庄园,并且在里面建起了几座藏书楼,这对我这位爱书人来说,当然是高兴的事情,至少我可以骄傲一把:连曾国藩这样的伟人,都喜欢藏书,可见书籍对人是何等的重要。其实我明白,把曾国藩列为藏书家,反而是他宏大业绩中的一个细枝末节,但我宁愿相信,他的那些治国方略,就是因为读了那么多古书而受到的启发。



景色


曾国藩的藏书活动贯穿着他的一生,最早的购书记载似乎是道光十六年(1836),曾国藩赴恩科试罢,回乡途中在书肆见到《二十一史》(亦有说是《二十三史》),不禁怦然心动,在此之前,曾国藩从未见过如此大部头的书,非常想得到它,但当时的曾国藩尚未发迹,囊中盘缠还是借来的,如果再将盘缠用来买书,那么就无法回家,想到就此错过之后,回到乡下即便有钱也很难买到,于是他将自己随身的四季衣服送进了当铺,将这部《二十一史》买了下来,最后费尽力气把这部大部头书弄回了老家。这件事被祖父知道后,非常高兴,鼓励他说:“你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你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



富厚堂的至高点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