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兰解读丨6月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月报

 党恒运 2016-07-07

核心观点


● 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继续小幅走低,对投资者来说,购买中长期产品仍然较为划算。此外购买理财产品时,遇到收益与期限“倒挂”的情况,还需了解原因。


● 在银行理财市场日渐下行的大环境下,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滑,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之低更是过犹不及。虽然美元币种在外汇市场上表现活跃,但是外币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外币理财发行量趋于减少。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民币贬值预期是否长期存在,对无大量外汇需求的投资者影响不大,暂时不必花取结售汇费兑换美元并购买外币理财产品。


● 银行理财产品转型节奏加快,开放式理财产品日渐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未来开放式产品及净值型产品将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产品形式。


理财市场概况


1
发行市场


(1)按发行银行划分


按发行市场统计口径统计得出,6月01日-6月30日,343家银行共计发行理财产品7001款。前十大银行理财产品2285款,占发行总量32.64%,发行占比小幅度下滑。交通银行发行量继续以发行量487款稳稳占据第一位;南京银行发行量猛增至305款,占据第二位;6月份,共有14家银行发行量过百款。




根据wind统计,我们观测到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发行量大于城商行和农商行。城商行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依旧处于最高水平,但是从综合实力来看,股份制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的表现要强于国有银行。


(2)按收益类型划分


按收益类型划分,截止6月30日,保本收益理财产品累计发行2093款,其中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占比7.63%;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相比5月份减少142款,下降0.5个百分点;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累计发行4915款,发行占比70.13%。




比较上月产品收益类型占比,我们发现保本收益类产品发行量逐步增多,非保本类占比继续下降,这也是为了满足现阶段个人投资者的需求,加上银行高端资产端供给不足,银行自身避险情绪提升,规避高风险资产。


(3)按基础资产标的划分


6月共发行的理财产品,利率类产品3020款,占比22.31%;债券类产品票据产品2943款,占比21.74%;股票产品283款,占比2.09%,其他产品占比49.29%。与上月相比,汇率类产品占比有所上升,票据,信贷资产类产品占比有所下降,商品类产品占比与上月持平。由于同一个理财产品会投资多个标的,所以统计数据会重复计算。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资产投资标的由简单配置向多元投资转型。随着市场投资者逐渐成熟、市场竞争者逐渐增多,简单配置债券资产的策略已无法适应当前市场,资产投向将从信贷市场向各类金融市场扩展,诸如权益类、衍生品类等投资标的将逐渐增多。


(4)按币种划分


在六月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人民币,美元,港币依旧占据所有币种理财产品的前三甲。外币理财规模较五月呈小幅度下滑趋势。




近期外汇市场波动剧烈。我们从普益财富了解到,美元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2015年6月的1.81%降至今年5月的1.43%;澳元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2015年6月的3.11%降至目前的2.09%;港币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1.40%降至0.97%。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全球市场缺少丰富的优质资产,资产价格的下降不可避免;二是客户所看重的外币升值空间缩小,各类外币的基准收益率都呈下降趋势,即使是美元,加息也是一再被推迟。


(5)按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划分


6月各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个月3.8325%,2个月3.8575%,3个月3.99%,4个月3.94%,6个月3.9975%,9个月4.065%,1年期4.025%。相较于上月,产品各期限预期收益率均有所下滑。其中,9个月产品预期收益率跌幅最大。




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长短期收益率倒挂现象(排除一些银行分散揽储压力),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银行考虑长期理财产品存在利率风险,另一方面是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国外经济局面复杂,优质投资资产单一。




通过以上两张图表我们清晰地观测到,各期限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倒挂现象已成常态。期限1个月与2个月,3个月与4个月,9个月与1年这些期限收益率在第二季度长期处于倒挂形态。


2
到期市场


6月01日-6月30日,347家银行共计7458款理财产品到期。


(1)按期限划分


6月理财产品到期总量较上月增加715款。1个月以内产品小幅下降,下降0.6%,相反1-3个月到期产品占比上升0.7个百分点;3个月以内产品到期产品4607支,占比61.78%,与上月相比有所上升;6个月以内的到期产品6473支,占比86.8%,与上月相比有所上升,上升0.75个百分点。




(2)按实际收益率划分


6月份到期的理财产品中,已公布收益率的产品1103款,其中实际年化收益率在0—3%(含)的产品123款;3—5%(含)的产品820款;5—8%(含)的产品160款;8%以上的产品0款。此外有6355款产品暂未公布实际年化收益率信息,市场占比85.21%。




(3)按预期与实际收益率比较情况划分


在已公布具体收益率的产品中,产品实际收益率等于预期的有1086款,市场占比14.56%,收益率大于预期的暂无。


通过我们每周统计的银行各个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我们观察到理财市场第一周平均收益率3.813%,第二周平均收益率3.825%,第三周平均收益率3.813%,六月理财市场上的收益率表现一直维持在3.8%上下浮动,相比上个月维持在3.9%的收益率,可见是下行明显。




产品观察


6月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交通银行“得利宝私银慧享”产品系列继续蝉联第一,发行的2016年“得利宝私银慧享”沪深300挂钩 (欧式双鲨) 6个月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2463160127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达到11%;外币理财产品中,中信银行发行的2016年中信理财之澳元汇赢系列1639期外币理财产品(汇户专属)B160A0234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达到3.2%。


截止6月底,兴业银行“万利宝”2015年第8期非保本浮动收益封闭式人民币理财产品80004(高资产净值客户专属)9611509实际收益率最高,达到6.0%;外币理财产品中,平安银行发行的2016年平安财富现金管理类23期美元理财产品0311,以0.75%的实际收益率排在六月份外币产品到期收益率第一名。


普兰观点


我们认为在宏观经济没有改善的情形下,2016年下半年货币政策仍将稳健偏向宽松,市场利率将持续走低。如今银行乐意发行中短期理财产品,而且给予较高收益,因为当前还处于降息通道,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对于银行来讲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出现降息,银行则面临更高的资金成本。因此,投资者尽量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可以提前锁定当前较高的收益。


除此之外,随着银行封闭式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降再降,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需求日渐增高,这样不但提高资产运作透明度,体现资产管理业务收益风险自担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广大投资者灵活性投资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理财产品,不但开放式理财产品的起息、到账时间是相对可控的,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而且风险性也适中,背后对接的资产标的大都是货币型产品。但是目前行业对开放式理财产品并没有详细的界定,各家银行推出的相关产品在叫法上、定义上存在差异,投资者需认真识别,选择最适合家庭情况的理财方式方为上策。


近些年,随着国内投资者资产配置要求的提高,购买外币理财产品的欲望也更加强烈,但是外汇市场一直都处于波动之中,全球市场优质资产难觅,对应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也高于其他外币理财产品2倍之多。对于并没有大量外币需求的投资者,我们认为现在不适宜大规模配置外币理财产品。


市场聚焦


1
互联网产品平均收益率低于银行理财产品


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截至5月底,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目前为3.86%,相较于以支付宝为主的余额宝产品平均收益率,银行理财产品优势显著,银行理财突出的综合财富管理能力开始显现。支付宝旗下的现金管理产品——余额宝,其凭借高收益、申赎灵活的特性,迅速地改变了整个资管市场,其规模一路攀升至7000亿元以上,一时间令银行理财行业惊呼“狼来了”,而互联网“宝宝类”产品在经过了一段爆发式增长的快速扩张以后,逐渐步入稳定期。“收益率和流动性的相对优势逐渐丧失,是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收益率没能延续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普益标准研究员钟鸿锐表示。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所带来的市场竞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收益率方面相对于互联网“宝宝类”产品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同时凭借创新的结构设计,在灵活性上甚至超越了以申赎便利为卖点的互联网“宝宝类”产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净值型产品转型和事业部制改革为代表的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方向得到同业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设立理财事业部。


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银行业将保持以规范化经营为核心竞争力,占据资管行业的首要地位。


2
银行理财投资管理费暴利依旧


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的大环境下,理财产品背后的隐性投资管理费却暴利依旧。据某城商行今年5月中下旬到期的一款理财产品的兑付公告显示,银行收费与客户实际收益的比值最高达到了0.87:1,也就是说,银行收取的投资管理费折合给客户兑付收益的近九成,而在产品的投资总收益中,银行无需占用资金、更无需承担风险,却抽走了47%的收益。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超额投资收益既然是投资者本金产生的投资收益,从法律属性上天然应该属于投资者,银行虽然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将其收归自己所有,但是对客户仍有误导的嫌疑,投资者不应该为潜规则埋单。


3
收益率高、灵活性强 银行开放式理财产品数量激增


在央行连续降准降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屡屡下行的大背景下、灵活性强,且收益也不逊色的开放式理财产品发展势头迅猛,不少投资者趋之如鹜。上周,据统计,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占到全部理财产品的三分之一以上。不过,银行业人士建议,开放式理财产品日趋多元化,各家银行相关产品的“开放”期限存在差异,投资者在投资前务必“擦亮眼睛”。


除了灵活性高以外,开放式理财产品在收益上也毫不逊色,开放式净值类理财产品收益达5%。开放式理财产品是现在银行主要力推的理财产品,因此,银行也会以相对较高的收益,吸引客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