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教堂是由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在清朝初年来开封传教建造的。本教堂的建筑图纸被珍藏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到今天,仍然有好多欧洲游客幕名到开封来,瞻仰。呵呵,上初中圣诞节经常去那里等修女发糖。 开封耶稣圣心主教座堂是天主教开封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河南省最大的天主教堂。 1608年,耶稣会神父将天主教传入开封,同时来此寻找理事厅街的犹太人社区。1642年,李自成掘开黄河水淹开封,整个城市被泥沙淤没,位于延庆观西面的洪河沿天主教堂坍塌,神父及教徒几乎全部葬身水底。 1902年,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神父潭维新(Noe-Joseph Tacconi,1873年—1942年)来到开封,恢复天主教会。到1905年在袁坑沿街购买民宅,建为教堂。1910年潭维新升任南阳主教。1915年,新成立开封教区。1917年,潭维新在理事厅街东段路北建造主教座堂,1919年建成。周围还有主教府、小修院和教会学校的建筑群。 大教堂与一般天主教堂的型制不同,主入口在正南方。进深七间,可容纳600余人。圣坛两侧的对联为“普世真光耀奇 光光临诸夏”和“全腔爱火发神 火火燎中原”。 高耸的方锥形钟楼独立设置于大堂的北侧3米远处。塔体为灰黑色。 主教府地面两层,大小房间33个,建筑面积为1012平方米。 1948年,受中国内战影响,外籍神父撤离开封。  在明代,著名的西洋人利玛窦神父为了寻找一支迁徙到开封的犹太人,派遣教士前往开封,这掀开了天主教在开封传教的序幕。明末战乱后,天主教一度退出开封,直至晚清鸦片战争,天主教与开封才重新有了联系。今日开封,存留下许多天主教的建筑与故事,或明或灭的历史印迹。 天主教初入开封府 北宋时期,一支犹太部落来到开封,并经中国皇帝的敕令在这个城市定居了下来。关于他们是如何进入中国的至今依然不明其详。而寻找这群与西方世界长时期断绝了联系的神秘犹太人,便成为明末基督教传教士前来开封的一个引子。 据利玛窦、金尼阁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叙述,1605年有一个开封犹太人艾田前来北京拜访利玛窦神父,他曾在一本中国学者所写的关于欧洲人的书中了解到利玛窦和他的同伴,当时艾田正在北京参加进士考试。这个开封犹太人用希伯莱语和利玛窦做了宗教方面的交谈,利玛窦发现这个开封犹太人读某些字的发音略有不同,或许他的发音更为接近古老的发音。艾田的几位开封同胞,包括他的亲兄弟,也都非常精通希伯莱语。大约三年后,利玛窦神父就派遣了一位耶稣会的中国世俗兄弟,到开封府去调查那位以色列客人所说的是否属实。 基督教传教士第一次有具体记载进入开封的时间是在1608年,他们的动机显然是探寻位于开封府理事厅街区的犹太人社区,同时展开传教活动。现今的理事厅圣心教堂就在理事厅街,这个选址可能与先前的犹太人居住区有某种联系。同年,明朝礼部尚书徐光启也派遣中国籍神父及修士来开封寻找犹太人。此后,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到明天启五年(1625年),又先后有意大利籍神父艾儒略、法国籍神父金尼阁、意大利籍神父郭后静等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到开封访求犹太教古代经典和开封犹太人,拜会当地上层知识分子,并做短期的传教活动。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朝政府为解脱李自成起义军对开封的围困,掘开了黄河,决心引洪水淹城。黄河水退去后,整个城市被泥沙淤没,全城30万人,仅幸存3万。位于著名的延庆观西面的洪河沿天主教堂坍塌,费尔德神父及十余名教徒被大水困于教堂内,据说只有一名教徒幸免于难。两年之后,明朝灭亡。天主教在开封的传教活动,一度中断十余年。  重入开封,再立教堂 鸦片战争后,1844年签署的条约规定,西方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清廷有保护天主教的义务,同年法国天主教遣使会来到河南,重启传教活动。但这次天主教进入中国,由于侵略战争的背景而成了带有文化殖民性质的活动。伴随着中外矛盾的加深,传教士在中国,尤其是内陆的传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开封民众难以忍受战争失败而带来的民族屈辱感,反洋教情绪甚为强烈,清政府官员也不敢贸然允许传教士进入开封。1870年,意大利人西满任河南教区主教,他试图重立教堂,恢复在开封的传教活动,虽有个别外籍传教士进入了开封,但城内没有任何旅馆或居民敢于收留他们。 直到1902年,意大利神父潭维新在中国神父时慎修的陪同下来到开封,要求清政府同意恢复天主教会。时慎修神父曾留学罗马,毕业于梵蒂冈传信大学,精通三国语言并能言善辩。他多方奔走,于1905年在开封市袁坑沿街购买民宅,建为教堂,天主教会至此重又立足开封。1910年罗马教廷任命潭维新任河南南阳地区主教,另派一名意大利籍米兰外方传教会会士包乃宣到开封主持教务。1915年,开封从南阳教区分离出来,成立开封教区。1917年,潭维新到美国进行募捐,回开封后,在理事厅街东段路北、草市街南段路西选定四座相连的民宅为新堂址,并与上海、天津两地教会联系,聘请设计图纸和承建单位。理事厅教堂于1917年动工,1919年建成。 理事厅教堂及其周围百米范围内,在20世纪上半叶,曾是一组以教堂为中心,包含了教堂、主教府、小修院和教会学校的建筑群。理事厅天主教堂现存圣堂、钟楼和主教府各一座;另外,钟楼北部的原小修院两栋二层楼,现只剩东侧一栋,现在成为以潭维新主教命名的“维新”敬老院;西侧一栋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划入开封市第十四中学,并被拆除。东侧一栋其西面即是十四中学,北面为民居,东面是回族民居和回族中学,南面是一所幼儿园。  理事厅教堂的圣堂是典型的拉丁十字巴西利卡(basilica的意思即是长方形会堂),是非常早期的教堂建筑风格。一般来说这种长方形会堂的周围有列柱和回廊,内部采用拉丁十字形,十字的开头是圣坛所在地,位于最东端——太阳生起的方向,象征着再生和复活。然而理事厅教堂圣堂的十字在北端,主入口在正南方,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仍不清楚。 圣堂为三开间,共七个进深,堂内四排长跪凳的设备可容纳六百余人。圣堂内设有主祭台,圣堂命名为“耶稣圣心堂”。东侧祭台供玛利亚塑像,西侧祭台供耶稣的塑像,主祭台两侧为东西更衣室,更衣室的上层为东西唱经楼,在更衣室内有楼梯而上。除了传统的圣坛,以及圣坛之上的耶稣塑像以外,有意思的是圣坛的左右两侧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红底黄字对联,东面写着“普世真光耀奇 光光临诸夏”,西面写着“全腔爱火发神火火燎中原”,似乎表明了传教士们的决心。整个圣堂装饰简单朴素,少了欧洲本土教堂的尖形拱顶、飞拱以及雕塑、壁画、镶嵌画、巨大的彩色玻璃窗等装饰,但整个建筑结构给人坚固厚实、严谨统一的印象,蕴含着一种庄重肃穆的神圣感。教堂内部因狭小的窗户使圣堂里的光线幽深阴暗,与外面阳光灿烂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似乎进入了神秘与超世之境。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乃尘世之天国,仙使在此生息活动”。不知这中原腹地的“天国”是否合乎众“仙使”之意呢? 钟楼最早出现在教堂建筑中,一是为召唤信徒礼拜,一是为了报时。在战争频繁时期,修道院和教堂兼作堡垒,这些钟塔又可作了望之用。起初,钟塔独立在教堂旁边,后来钟楼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逐渐和圣堂连为一体。开封理事厅天主教堂的塔楼独立设置于圣堂的北侧,两座建筑相距约有3米,互不连通。钟楼为一座方形的尖锥塔楼,分为四层,塔体为灰黑色,高耸挺拔。据曾设在东郊羊尾铺村的前天主教河南总修院的修生们回忆,其钟声在东郊也清晰可闻。 主教府为三层,一层是地下室,地面两层,大小房间33个,建筑面积为1012平方米。地下室主要是为储存葡萄酒所用。 这组建筑在当时来说是河南省天主教堂中规模最大,式样最好的,也是河南省天主教堂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位于开封鼓楼西面的三一教堂已于1979年(晚于鼓楼几年)拆除,原修女院的地方现在成为了开封宾馆正门。在开封天主教保留至今的建筑中,除理事厅教堂外,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还有东郊羊尾铺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  神学院的建立与衰落 自1902年天主教重新进入开封,到1948 年外籍神父的撤离,主持开封地区教务的共历6人,分别是时慎修、潭维新、包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