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具韵味的端午粽子诗

 老刘tdrhg 2016-07-08

 独具韵味的端午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历代文人雅士对粽子大都偏爱,多有吟咏,其生动、直接的描述,不仅内容丰富,其数量也十分可观,是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唐代皇宫经常举行饮宴活动,在端午节日宴会即取名“三殿宴”,皇帝每于此日对大臣赏赐礼品以示恩宠,其中最常赐“九子粽”,就是用彩丝将九枚粽子扎成一串。相传玄宗皇帝曾在端阳赐宴群臣,一时高兴作《端午三殿群臣探得神字并序》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而一些文人雅士对粽子更是津津乐道。唐代诗人郑谷写有“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的普遍。诗人元稹对当时那种小如初生绿菱的小巧粽子情有独钟,脱口而出:“绿粽新菱实。”而他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则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描述了粽子的大小。杜甫的“蒸裹如千室,燋糖幸一拌”、柳宗元的“青箬裹塩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句则说明唐代粽子还有别名叫“蒸裹”或“绿荷包”。北宋文豪苏东坡喜食粽子,品味了以蜜饯为馅的粽子,留下了“时于粽里得杨梅”的诗句,而“水团冰浸砂糖裹”之句,则描写诗人吃冰镇粽子的情形。南宋陆游的“白白餈筒美,青青水果新”描写了四川人称为“餈筒”的粽子,而其“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则告诉我们那时已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而清代查慎行笔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天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则描绘了当时用高丽贡米制作粽子的情景。

诗人的境遇不同,流露出来的对粽子的情感也就不同。宋代苏辙的《端午帖子》诗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情思:“冰上初无招屈亭,沅湘近在国南垧。太守漫解供新粽,谏列犹应记独醒。”明代黄仲昭的《赐粽》诗云:“凤城佳节逢天中,衮龙晓御蓬莱宫。光禄传宣颁角黍,廷臣尽沐天恩隆。中官捧向龙墀案,翠云擘破黄金烂。天厨制造元异常,氤氲满地香风散。却忆故园天一方,无由得奉双亲尝。”表达了诗人对父老乡亲清贫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亲的深情思念。“大宫角黍菰蒲香,彩绳万缕红霞光。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东南米价高如玉,江淮饿莩千家哭。官河戍卒十万艘,总向天府挽飞粟。君门大嚼心岂安,谁能持此四凋残?”明代庄昶的《端午食赐粽有感》表达了诗人端午时节对百姓无米之炊的同情,鞭挞了皇帝的糜烂生活。清代谢墉笔下的粽子另有一种情调,在京城做官时,他念念不忘故里的粽子,作《粽子》诗曰:“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萱丝韬。炊余胀满峻嶒角,剥出凝成纤细膏。土俗清明供祀祖,诗家端午吊离骚。年年令节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劳。”不仅详细描写了故里粽子的制作工艺、熟后形态,而且借粽子倾吐对远方老母的思念之情。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粽子诗谜”。如“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我在深山坳里坳,相公请我去看潮,我问娘子讨把米,娘子反手缚我腰。”、“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饱饭,拿棵草草拴住我。”、“珍珠玉粒女,嫁了穷夫竹叶郎,今晚投河吊颈死,明朝解去入衙(牙)门”等等可谓风趣诙谐,独具韵味,当你品尝粽子的时候,回味一下趣意盎然的粽子谜语,或许会带给你一份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