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道周的人品和书艺

 百了无恨 2016-07-08
黄石斋公一生几多波折,他的老师袁可立是明万历年间著名的言官,曾因直言进谏被万历皇帝先是镌三级,再贬再谏,后被罢官回籍二十六年,对黄道周一生影响很大。书载: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三人是同科进士,由于他们不愿意和魏忠贤同流合污,因此得不到朝廷重用。于是他们三人相约研习书法艺术,时人陈他们是“三株树”。这“三株树”在书法艺术上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黄道周不仅通天文、理数诸书,还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世人尊称之黄圣人、石斋先生。他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


  [明]黄道周 草书闻警出山诗轴 绫本 故宫博物院藏

  他的书法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有力量,又有姿态,是黄道周行草书的主调。他以隶书铺毫和方折行笔,点画多取隶意;字虽长,但强调向右上横势盘绕,让点画变得绵而密,奇崛刚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尤显出其人刚直不阿的个性。

  黄道周的书艺注重个性,标新立异,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在当时的书坛上独领风骚。他的另一特色“遒媚”也在其书法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在《书品论》中提到:“八分以文征君第一,王百谷学《荐福》,备得大旨,惜其态多施于八分,却清截遒媚,亦不易得。”在《书秦华玉镌诸楷法后》言:“早岁浪书,不择楮笔,又怪河东不用会稽精毫。比见秦华玉所镌诸楷法,笔笔遒媚,洞精阵意……”《书颜鲁公郭公帖后》言:“平原此帖初不盛传,晚始出自陈编。今盛行者,若《中兴颂》之宏伟,《家庙碑》之矜丽,以此两种括诸精妙,即怀素所述笔意具矣。天下共传,以为壮体。今观此帖,遒媚翩然,高者欲齐逸少,卑亦不近米颠,虽有唐室之风,尚宏永和之裔矣。”《与倪鸿宝论书法》言:“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卫夫人称右军书亦云“洞精笔势,遒媚逼人”而已。虞、褚而下,逞奇露艳,笔意偏往,屡见蹊径。颜、柳继之,援戈舞锥,千笔一意,自此以还,遂复颇撇略不堪观。才姿不逮,乃诋前人以为软美,可叹也!宋时不尚右军,今人大轻松雪,俱为淫遁,未得言诠。”可见,“遒媚”二字对黄道周的书法艺术起到重要的影响。

  他对书法创作的论述,主要精神体现在“遒媚”和“己意”方面,这也是他在书法作品中自然流露的特质风骨和独创精神。他强调“以遒媚为宗”“遒媚逼人”的审美观点,以期达到“丰骨”与“美韵”的统一。黄道周认为学习书法,要从“摹本”而来,强调学习古人法帖,他在《题自书千字文贴后》说:“书未有不摹本而能佳者。如古人草法中有极嫩放而不堪观,细思之,乃不得不如此。数变屡反,复归其贯,乃知作者之精也。”

  黄石斋公不仅汲取汉魏古法,崇尚魏晋韵致,融汇唐宋诸家,还深受时风影响。其立轴代表作有行草书《赠蕨仲兄闻警出山诗轴》《闻奴警出山诗轴》等,两作均加大行距,以连绵草书而成,有奋笔直下之势,激情燃纸,振迅耳目,如闻钟声、蹄声于道。他的楷书主要学习锺繇,比起锺繇的古拙厚重来,更显得清秀、飘逸。黄道周又工隶书。他的楷书如《孝经卷》《张溥墓志铭》,字体方整近扁,笔法健劲,风格古拙质朴。其小楷取法锺繇,用笔生辣,点画峻折、浑厚,行笔转折方健,结字欹侧多姿,以顿驻为涵容,结字奇崛,夸张得体,以茂密寓散落,创造出了一变锺繇严谨规正而独具随意不羁的小楷风格。不同处是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黄书则见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他的行草书,如《五言古诗轴》,大略类其楷书的体势,行笔转折方健,结字欹侧多姿,朴拙的风格同样接近钟繇。

  从黄道周书论中,反映出他对魏晋书法是比较倾心的,尤其对钟繇、索靖等具有古朴书风的书法更为欣赏,而对其当代书法,如董其昌的书法,则并非如此。宋荦《漫堂书画跋》称“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清王文治称其:“楷法格调适媚,直逼锺(繇)、王(羲之)。”秦祖永谓“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黄道周传世书法代表作品楷书有《孝经》《石斋逸诗》等,行草书有《山中杂咏卷》《洗心诗卷》等。《草书七言诗》为黄道周典型书风的代表作品,书法用笔遒劲,绵里藏针,浑朴厚重而显气格高古,张扬郁勃沉雄的格调。

  在中国艺术史上,黄道周以书法名世,画名为书名所掩,书名又被他的政名和气节所掩。按照黄道周对书画的认识:“作书是学问中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他甚至说:“余素不喜此业,只谓钓弋余能,少贱所该,投壶骑射,反非所宜。若使心手余闲,不妨旁及。”(《黄漳浦集》卷十四《书品论》)可见,黄道周从骨子里是视书法为其学问中七八乘的余事,起初也是他作为读书人必修课业,为科举服务而已。至于后来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三人约研习书法艺术,也是不愿意与魏忠贤往来而找的托词和借口。谁也没有想到,被他视为第一、二乘的《黄漳浦集》169卷,里面集有大量的疏、表、策、论、辩、考、说、诗等等,大多都被人们忘记,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而偏偏是这个他不喜欢的余事却影响极为深远,被三百年后的书法学子们爱之、敬之、学之、叹之,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书论,给我们指出又一条艺术探索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