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猫腻!理财产品的这些话术要警惕

 黄俊一诚 2016-07-08

别以为童话故事才会骗你,一本正经的理财产品也会啊。


看似严谨明了的银行理财产品背后却暗藏玄机,理财产品里似曾相熟的字眼,你都搞懂了吗?

昨天的文章里提到预期收益≠实际收益,陆金所的P2P产品号称预期年化利率达8.4%-8.61%,但以“安e贷”为例,由于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每月都有部分本金和利息回款,虽然年化利率保持8.4%-8.61%不变,但后期计算收益的本金逐月减少。

也就是说若要保证最后的实际收益率能达到8.61%,投资人需在收到每月回款后继续投标。


但实际操作中,投资者站岗几个月都抢不到标是常事,如果不将回收的本金和利息再循环投资,实际年化收益率根本就达不到8.61%。

目前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都能实现预期收益,但仍有部分产品类型的预期收益难以兑现,比较典型的就是挂钩类结构性理财产品。因为挂钩股票、股指、外汇、黄金等高风险标的,收益往往在一个较大的区间。

以某银行一款产品为例,该产品收益率有0.3%、3%和8%三种,实行哪一种收益率取决于挂钩的股票的走势,不能接受这种心理落差的还是要多看看产品说明书啊。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5月份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共381款,有224款披露了实际到期收益率,其中151款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这背后被忽悠的人应该不少。

另外,年收益率与年化收益率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搞混淆了那真是亏得大。

年收益率,说的是进行一笔投资一年之后能够得到的实际收益率。而年化收益率是变动的,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

举个例子:以10万元投资某款90天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5%,到期的实际收益为10万*5%*90/365=1232.87元,绝对不是你在心里盘算的5000元!

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除了要留心收益方面的阐述外,还要警惕产品在日期上是否有玩猫腻。

通常情况下,理财产品会有一个募集期,可能是3到10天。如果购买理财产品的起息日离购买日较长,即使产品收益率较高,也可能得不偿失。

举个例子:同样是10万投资某款产品,一种是年化收益率5.6%、期限41天,当天募集期结束且马上起息,一种是年化收益率5.8%、期限也是41天,3天后开始起息。你选哪个?很明显在同等条件下起息日早的收益更高。

我们在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时都听过“提前终止”的说法,其实这里面也有大坑。


一些银行为了揽储,冲考核时点,就会发行这类理财产品。但是当过了这些时点,资金面回暖,揽存压力减少,可能会选择提前终止高收益理财产品。如果没有留意到这一条款,就白忙活了。

要想投资不挨刀,游戏规则要记牢。


*小贴士:


部分理财产品可能抱着先把你吸引来再说的心态,只跟你宣传收益、不提示风险。投资者最好在打款前确认产品中存在疑问的地方,以防为他人做嫁衣裳。


-----End-----

聪明钱,笨投资。公众号:touzi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