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在豫章洞山(今江西宜丰洞山)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 曹洞宗是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开创人良价及其弟子本寂先后在江西高安县洞山、吉水县曹山弘扬一家宗风,后世称为曹洞宗。宗名有两说:一为取六祖慧能所居曹溪及良价所居洞山之名故称曹洞宗;二为取本寂所居曹山及良价所居洞山之名,后人为语音之便,不称洞曹而称为曹洞宗。实则取曹溪与洞山合称更近于,隋理。 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年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 ”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曰: “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胜默禅师披剃。二十一岁具戒于嵩山后即游方参学。 首诣南泉,泉赞曰: ”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次谒沩山,问曰: “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甲末究其微。”沩曰: “阎梨莫记得么?”师云: “记得。”沩山云: “试举看。”师举了。沩云: “我这里亦有,只是难得其人。”师云: “乞师指示。”沩竖起拂子点一点曰: “会么?”师曰: “请和尚为某甲说。”沩云: “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师云: “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么?”沩令见云岩。师辞,直到云岩请示前话。岩云: “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也。”师因有省,乃述偈呈云岩曰: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一日师问云岩: “某甲有余习未尽。”岩曰: “汝曾作什么来?”师曰: “圣谛亦不为。”岩曰: “还欢喜也未?”师云: “欢喜则不无,如粪扫堆头拾得一颗明珠。” 师辞云岩,问曰: ”百年后忽有人间,还貌得师真否?如何只对。”岩曰: “但向伊道‘只这个是。,”师沉吟。岩云: “价阁梨,承当个事,大须审细。”师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渠正是汝”之旨。因作偈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说,自六祖以来,经马祖、石头、百丈、药山数代相传、渐成窠臼,其中棒喝、机锋、转语、已成禅门时尚,所以鱼目混珠者有之,疯颠狂肆者有之。洞山禅师深明此弊,所以细加回互,以资勘验。洞山接人不似德山临济,多于缜密稳实处下手。如 僧问: “师寻常人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师曰: “不逢一人。”曰: “如何行?”师曰: “直须足下无私去。”曰: “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师曰: “阁梨因甚颠倒!”曰: “什么处是学人颠倒?”师曰: “若不颠倒,因甚么却认奴作郎?”曰: “如何是本来面目?”师曰: “不行鸟道。” (《五灯会元·卷十三》) 鲁迅说: ”世上本来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禅宗常说: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若依常人路径,即非教外别传。鸟道非人畜之路,虚空中无路无径,有翅者自可翱翔。佛性也无门无径,悟入者即海阔天空。如果陷在语言文字之中。落在佛言祖语之内,即成束缚。尼采说过:我的头脑,不足为他人跑马的场所。洞山教人行鸟道,是指明无路之路。若不明白这个道理,把鸟道当作教条,又成了死路,所以洞山又回转一句: “不行鸟道。” 鸟道即玄路,洞山一生多加提喝、如圆寂时的”辞世偈”云: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无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这个”空里步”也是“鸟道玄路。” 曹洞宗人韵《宝镜三昧》时有“大功一色”之偈,深明鸟道玄路之功用: 白牛雪里无踪迹,功成超然体浩融。 月影芦花天未晓,灵苗任运剪春风。 能行鸟道,即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消除了人我、法我的种种差别界线,如同“白牛雪里觅无踪”一样。人生宇宙打成一片,自然“体浩融”了。这首诗偈境界明白、意趣极高,是曹洞禅代表之作。 师因曹山辞别,遂嘱咐曰: ”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与汝。”词曰: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 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境,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 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茎草味,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着。细入无间,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弁、以有下劣,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 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师作《五位君臣颂》曰: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兼中至,两刀交锋要回避, 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 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依曹山本寂的解释,正者是体、是空、是理;偏者是用、是色、是事。正中偏是背理就事,从体起用;偏中正是舍事入理,摄用归体;兼是正偏兼带,理事混融,内外和合,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洞山为了广接上、中、下三根,因势利导,从事理各别交涉的关系上,根据《宝境三昧》所说: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之意立正偏五位以接引、勘验学人。总起来讲,五位有四种:正偏、功勋、君臣、王子。其中正偏五位,功勋五位都是良价的创说,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则为曹山本寂禅师所立。 曹洞宗的五位,诸祖语录中大都有所解说。除意义大体相同外,也互有指责,以己说为正,以他义为非者。特详者如《大正藏》第八十二卷的《报恩编》,于五位立说“洞上五位辨的”,广辨五位大义,非他所说,以己说为正。乐广知者,可取阅读。 师又向曹山说: “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和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宜知之。” (《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拜受而去。唐咸通十年(869)三月,师命剃发澡身披衣,击钟俨然坐化。时大众号痛不止,师忽开目谓众曰: “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复令主事办愚痴斋,众犹慕恋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备,师亦随众斋毕。乃曰: “僧家之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遂归丈室,端坐长往。寿六十有三,腊四十二。谥悟本禅师,塔曰慧觉。 曹山本寂禅师(840—901年),福建泉州莆田县人,俗姓黄,少业儒学,十九岁往福州灵石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不久即参谒洞山良价禅师。山问: “阁梨名什么?”对曰: “本寂。”山曰: “向上更道。”师曰: “不道。”山曰: “为什么不道?”师曰: “不名本寂。”洞山深器之, 自此入室,密印所解。盘桓数载,乃辞洞山。洞山问: ”什么处去?”师曰: “不变异处去。”洞山曰: “不变异处岂有去耶?”师曰: “去亦不变异。”乃辞去。山密授洞山宗旨,师拜受而别。遂至曹溪礼慧能六祖塔。后还止江西吉水,大众请开法。因追念六祖遗风,便把所住吉水山改名为曹山,后又居荷玉山。二处法席,学者云集。 有僧问: “于相何真?”本寂说: “即相即真-”又有僧问: “幻本何真?”本寂说: “幻本元真。”又问: “当幻何显?”本寂说: “即幻即显。”这是曹山为启发上机而说的道理。僧问: “学人通身是病,请师医。”师曰: “不医。”又问曰:“为什么不医?”师曰: “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师作四禁偈曰: “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凭么,切忌未生时。”师有三种堕: “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问: “披毛戴角是什么堕?”师曰: “是类堕。”曰: “不断色声是什么堕?”师曰: “是随堕。”曰: “不受食是什么堕?”师曰: “是尊贵堕。” 问: “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的人?”师曰:“是。”又曰: “忽遇六贼来时如何?”师曰: “亦须具大慈悲。”曰: “如何具大慈悲?”师曰: “一剑挥尽。”曰: “尽后如何?”师曰: “始得和同。”师示人偈曰: 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 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僧举: “有人间香严如何是道?”答曰: “枯木里龙吟。”曰: “如何是道中人?”答曰: “骷髅里眼睛。”学人不会,后问石霜: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云: “犹带喜在。”又问: “如何是骷髅里眼睛?”石霜说: “犹带识在。”师因而颂曰: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其僧复问师: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师曰: “血脉不断。”曰: “如何是骷髅里眼睛?”师曰: “乾不尽。”曰: “未审还有得闻者无?”师曰: “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曰: “未审枯木里龙吟是何章句?”师曰: “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曹山虽继承洞山,亦自有其风格。当时有”德山棒”。 “临济喝”之说,还有“曹山锥”之语。曹山之禅,利入钢锥,可见其禅风之锐。请看下面公案: 问: “灵衣不挂时如何?”师(曹山)曰: “曹山孝满。”曰: “孝满时如何?”师曰: “曹山好颠,酒!” 这则公案,是对禅境达到了高度自在后喜悦欢快的表述。为了达到目的,人们的行为活动,总要受到种种限制,以利于对目的的追求。当达到了目的;同时也就超越了因目的而设立的那些限制。禅的修行也是如此,修行的过程如同守孝一般,不敢有半点疏忽和苟且。也如激流行舟一样,那可是生死攸关的事。当你闯过了激流而达到了彼岸,那种轻松和自在真是不言而喻。 “好颠、酒(来)”,正是这种畅快的由衷表现。再看: 问: “十二时中,如何保任?”师曰: “如过蛊毒之夕,水也沾不得一滴。” 这里,曹山更加严肃地指出了在修行过程中,主观精神不可放逸的重要性。 “如过蛊毒之乡,水也沾不得一滴。”沾上了一点,那就别修行了。曹山之毒,曹山之锥,最令人头痛难解的是下一则公案; 曰: “国内按剑者谁?”曰: “曹山。”曰: “拟杀何人?”师曰: “一切总杀。”曰: “忽逢本身父母又作么生?”师曰: “拣什么?”曰: “争奈自己何?”师曰: “谁奈我何?”曰: “何不自杀!”师曰: “无下手处。” (《五灯会元。卷十三》) 禅宗常以”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来参话头,以达到摄心归一,即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以打消一切妄念纷扰。而及至参究到“忽逢本身父母又作么生?”,就是说参究到话头的分晓了,又做什么?还是要斩尽杀绝,不要起分别心,所以说: “拣什么”。而禅宗以参究“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为一终极目的,所以当见到此消息时,还得要求不要起分别心而认此为真,此仍然是一个妄念,不是真我,不能与“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相混淆。所以说“争奈自己何?”此中“自己”是真即“佛性”,学人须心中有数,不得被歧路所迷惑,所以说”谁奈我何?”而这个仍然是一个妄念的假我,此即认假为真,仍然须斩尽杀绝,离言绝相,才能断妄显真。所以“曰: ‘何不自杀!’” “师曰: ‘无下手处。,”此即禅宗所谓”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动念即错” “离言绝相,心行处灭”。 天复辛酉(901)夏夜,师问知事僧: “今日是几何日月?”曰: ”六月十五。”师曰: “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行脚去。”及时,焚香宴坐而化。寿六十有二,腊三十七。门人树塔于山之西阿,谥元证禅师,塔曰福圆。 《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章载: ”师因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 ‘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着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曹洞宗的家风: 《五家参详要路门》说为“究心地”,即丁宁绵密。 《十规论》说敲唱为用,即师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极其亲切之手段,宗风可称绵密。丛林有 “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意谓曹洞接化学人,似是精耕细作田土的农夫,绵密回互,妙用亲切,这也是曹洞宗接化学人的一种特色。(作者:持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