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肇仁 运用化瘀法治疗尿血症验案

 清茶清清 2016-07-09
 

                                             

 

                                    

成肇仁,男,1944年生,四川人。1967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者李培生教授,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经方运用研究所所长,湖北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仲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成肇仁教授运用化瘀法治疗尿血症验案

1 尿血症的中医认识尿血一症, 《黄帝内经》 称之为“溺血”“溲血”。《素问·气厥论》 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张仲景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篇》 认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可见尿血主要与下焦肾和膀胱的病变有关。除此之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因而,此证与心、肝、脾三脏的功能失调亦相密切关。如唐容川《血证论》 指出“心经移热于小肠”乃尿血病因之一;而肝失疏泄,脾虚气陷,肝不藏血,脾不统血,亦可致血下溢于尿道。然而,在治疗法则上各家亦有不同论述。明·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提出治血三法,第一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曰痼矣”。唐容川 《血证论》 提出通治血症之大纲有四,其中以消瘀为第二法,认为“以去瘀为治血之要法”。程钟龄指出:“凡治尿血,不可轻用止涩药,恐积瘀于阴茎,痛楚难当也。”由此可见,古人十分重视运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血证。成教授在治疗尿血时,强调辨证论治,止血之中,注重化瘀法的灵活运用,寓化瘀于止血之中,往往能重起沉疴,收获良效。

2 病案举例邹某,女,33 岁,2013 年 9 月 30 日初诊。患者 2013年 5 月份开始出现肉眼血尿。尿血症状持续 3 月,患者伴见头昏眼花,心悸等症状。同济医院尿路造影检查示:黏膜光滑,血管清晰,未见糜烂,溃疡,息肉,肿物等,亦未见有活动性出血病灶。肾盂造影亦未见器质性改变。查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尿(潜血阳性)、粪等三大常规检查均属正常(红细胞计数稍低),心电图、胸透正常,血液专科及妇科会诊无异常发现。临床诊断为尿血原因待查。西医采用抗炎止血、输新鲜全血等疗法,但出血有增无减。尿血时尿道未见涩痛灼热感。期间有求诊于当地名老中医,纵观前医之方,多采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温中摄血之法,收效甚微。诊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月经量少,淋漓不尽,大便稀溏,舌暗淡苔白,脉细弦。观其脉证,认为证属久病血虚,因虚致瘀;脾虚不能摄血之尿血。处方:黄芪、仙鹤草、旱莲草、地榆炭、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小蓟各 30 g,人参、炒蒲黄、阿胶(烊化)、血余炭各 10 g,白术、当归各12 g,茯苓、龙眼肉、炒酸枣仁、怀牛膝各 15 g,远志、广木香、炙甘草各6 g,三七粉(冲服)3 g。共 7 剂,每天 1 剂,水煎,分 3 次温服。二诊:2013 年 10 月 6 日,患者尿血症状变化不显,舌暗苔白厚腻,脉细弦。处方:守上方去蒲黄,加苍术、厚朴各12g,山茱萸 30 g,三七增为 6 g,花蕊石(先煎)20 g。共 7剂,每天 1 剂,水煎,分 3 次温服。三诊:2013 年 10 月 16日,患者仍见肉眼血尿,伴经前乳房作胀,右侧腹痛,舌暗苔白,脉细弦。处方:守上方去苍术、厚朴,加夏枯草 30 g,浙贝母、青皮、陈皮各 10 g。共 7 剂,每天 1 剂,水煎,分 2次温服。四诊:2013 年 10 月 23 日,余症如前,舌脉同上。处方:守上方去夏枯草、浙贝母、青皮、陈皮,加炒蒲黄10g,贯众炭、小蓟各 30 g,共 7 剂,每天 1 剂,水煎,分 3次温服。五诊:2013 年 11 月 1 日患者欣喜相告,历时半年尿血已止。成教授嘱后期还需服药以巩固疗效,守上方续服14 剂。随诊半年余,患者一切恢复如常。

3 体会尿血症,常因邪热灼伤脉络,血热迫血妄行所致,故常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之法治之。本例患者曾用以上诸法无效,乃因久病血虚,瘀阻脉络,血不循常道,溢于脉外,故见尿血。加之血虚脏腑失于濡养,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气不摄血,因而尿血迁延不愈。心气血虚,心神失养,神明不藏故见心悸,脾虚失于健运,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萎黄,并有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等症;气虚不能摄血,加之久病血虚,脉络空虚,因虚致瘀,瘀血阻滞,血液不循常道,故见尿血。成教授以归脾汤合补络补管汤为基础加减化裁,此乃补气活血并用之方。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甘温补脾益气。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甘温酸苦补心,当归滋阴养血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行血中之滞,又助参、芪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此乃养血补气化瘀之法,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亦消,故化瘀定当理气补血。瘀血内停,则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郁久而化热,易灼伤脉络,故方中加有小蓟、旱莲草、地榆炭、仙鹤草、龙骨、牡蛎、血余炭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之药,以防邪热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方中点睛之处乃加用花蕊石、三七、蒲黄、怀牛膝等活血化瘀之品,且花蕊石独得一气之偏,神于化血,能使血自化,而气不伤,乃祛瘀之妙品。此乃“通因通,化瘀止血”之法;而且成教授指出,在临床中即使由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在治疗其本证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当配伍活血化瘀之品,以防止血留瘀,变生它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