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像”的嬗变和规范使用[辑转]

 老刘tdrhg 2016-07-09

“象”“像”的嬗变和规范使用(作者:杨镇圭)

 

 在报刊上出现的同音字混用中,“象”“像”的混用率较高。造成这种状况,与国家语委对这两个字用法的两次变更有很大的关系。

   “象”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之一,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有“象”字。据考古学家说,在若干万年以前,黄河流域气候炎热,大象成群,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原地区的大象灭绝,后人只能根据大象的骨骼想象出大象的形象来,就把意想中的事物都叫做“象”,于是“象”除了表示动物“象”外,又逐步引申出形状、仿效、模拟等义项。“像”是形声字,是后起的区别字。《说文》对 “像”的解释是:“像,似也。” “像”本义为动词,表示两个事物的共同点、相似、模拟,与“象”的引申义有相同之处,因此古代不少文献中,二者交叉的义项两个字相通,形成了与此相关的系列异形词,如“想象、想像”,“好象、好像”,“形象、形像”等等,长期通用。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及哲学思潮的传入,一批与“象”“像”有关的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也被引进来。当时的一些翻译、文字工作者积极主张在使用“象”“像”译介相关新事物、新概念时把两个字分开用。遵循的原则是:名词用法,“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现象、形象、万象、病象、抽象、对象、景象、迹象、物象、假象等等;“像”则指用模拟、绘画、实照等方法制出来的人或物的形象,如:人像、画像、图像、肖像、石像、石膏像、佛像、神像、头像、胸像、绣像、遗像等等。还有的学者把“象”“像”的用法简单归纳为:无物之象(即意象之象)用“象”,有物之象(主要是有人物之象)用“像”。这说明,近代“象”“像”的用法已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分工。建国后我国第一部规范性《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也采纳了这种约定俗成的用法。

    1964年国家语委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把“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废除。《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据此作了修改,除“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像章”等用“像”外,其他都用“象”。经过多年的使用,广大群众对以“象”代“像”的用法已习以为常。而国家语委19861010日《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4个字作了调整,其中之一就是规定 “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但由于宣传不力,许多人不知道或忽视了这一改动,仍把“象”作为“像”的简化字使用。在各种报刊文章中,在许多教师的板书中,在学生的作文中,以“象”代“像”的用法十分普遍。同时,在“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后,对有些词组是用“象”还是用“像”,历史上曾经通用的“象”“像”系列异形词应如何规范等问题,语文界有不同的看法,各持己见。为规范“象”“像”的用法,中国科学院于200110月专门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对“象”“像”的规范用法基本形成共识。经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象”“像”两个字的用法重新作了明确分工。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上“象”“像”混用的现象逐步减少。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9520080100sf1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