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咱殡葬业如何玩跨界!

 好心态有好心情 2016-07-09

       互联网 时代的来临,改变着每一个传统行业,而“混搭”风、“跨界”潮更是将不同的技术、学科乃至各行业更紧密的结合与创新重塑。我们的殡葬业能否与其他行业发生关系,吸纳多元化、全方位的时代元素,获得不竭的动力和丰富的灵性呢?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生命轮回棺材:跨界生物科学

这种棺材选用了聚乳酸(PLA)生物塑料,并设有一个特殊的储存器。储存器可以提供微生物和二氧化碳,让植物种子能够生长并进行光合作用。棺材降解后可以让周围的土壤变得更肥沃,促进种子的萌芽成长。



     
记忆墙:跨界景观设计

一幅幅风景画组成了美丽的记忆墙,风景画的背后是陶瓷制作的骨灰盒,骨灰盒盖上刻的二维码,可以记录先人的生平。“记忆墙”与城市景观建筑和路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既是一面可以分享领悟生命的风景墙,也是一座城市的实用建筑物。


生命风铃:跨界音乐装置

独特的风铃可以保存一小部分亲人的骨灰。风铃摇晃时就会听到悦耳的风铃声,仿佛亲人没有走远,只是幻化成了大自然中的风霜雨露,依然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一、殡葬业本就是跨界的!

我国的殡葬行业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翻开中国有文字以来的最早记载,从甲骨卜辞中,我们看到早在殷商时代,殡葬就不只是殡葬,而是融入了很多尊祖、敬宗的活动记录,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活动”。在儒家经典《孝经》中,也有专门一个章节“丧亲章”,从殡葬的角度讲述仁爱礼仪,解读孝道伦理。因此,殡葬的背后是生命哲学、礼仪文化、伦理教育,是中国人的血脉延续、精神传承。殡葬业本来就是“跨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二、跨界成就的百年名园——巴黎拉雪兹公墓!

位于巴黎东部的拉雪兹公墓,每年到访的游客200万以上,是全世界名闻遐迩的景点。但它1804年建成时,巴黎人并不认同,因为他们不愿意死后葬在高地上,至1815年才有2000位逝者被安葬于此。很明显,在单纯的殡葬领域,拉雪兹可谓举步维艰。直到1817年,巴黎市政府经过精心策划,将西方家喻户晓的情侣爱洛伊斯和阿伯拉尔的遗体迁葬到这里。之后莫里哀、拉封丹等文化名人相继入住,拉雪兹也突破了公墓的单一范畴。1962年,拉雪兹的3万余座陵墓包括巴黎公社社员墙,被列入历史古迹附加遗产名录。1993年,拉雪兹公墓整体被列为历史遗产。如今,拉雪兹公墓的土地早已售罄,作为单纯的公墓,它似乎应该到了封园闭户的“风烛残年”。但拉雪兹在历史、景观、古迹等方面的成功跨界,已经让其成了一座历史和艺术的殿堂,一处荷载着巨大忧伤与无穷希望的独特景点,换言之,是跨界成就了这座百年名园。


三、我们的殡葬业如何跨界?

我国的现代殡葬业起步较晚,只有20年的时间,也没有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这样的世界级大师,加上国人对殡葬的诸多忌讳和偏见,一直固步自封的中国公墓业能够跨界吗?又能跨到哪里呢?下面列举的一些案例也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跨界公益——奉献社会,让殡葬登上“大雅之堂”

说到公益,绝不仅仅是捐款捐物这样简单的方式。以福寿园为例,20年来,上海福寿园的大型公益项目有十项之多,累积投入1.15亿元,如我们熟知的暖冬园项目关爱孤寡老人、上海红十字遗体捐献者项目纪念奉献者、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项目追思癌症患者……,每一个项目都不是盲目的捐款或是刻意的做秀,而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2008年,福寿园获得了中华慈善奖的最高荣誉,这是中国殡葬行业首次获得该奖,更是殡葬登上“大雅之堂”的起点和见证。



跨界艺术——以艺术为载体,传递生命的感动

新圣女公墓是莫斯科的标志景点,究其原因,除了许多历史名人都长眠于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雕塑艺术与墓主灵魂的巧妙结合。俄罗斯著名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苏联时代女雕塑家穆希娜等艺术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传世的作品。经典的雕塑作品,浓郁的艺术气息,不朽的生命价值……殡葬与艺术的混搭与融合在新圣女公墓是如此的自然、浑然天成。如此众多的经典艺术作品,可以放于城市广场,可以置于绿地公园,更可以收藏进博物馆,但它们却为何会在墓园出现?原因只有一个——因为生命。



跨界旅游——心与心的交流,墓园让灵魂去旅行

殡葬与旅游,是一个不能不提的故事。中山陵、兵马俑、泰姬陵、金字塔等景点都是陵墓。为何公墓能够成为旅游景点呢?抛开一些历史遗产、千年古迹的因素不谈,其实公墓本身便有着旅游特别是人文旅游的特质。如在日本新近兴起的“终活”旅行。包括了参观墓地、殡仪馆、遗像拍摄,关于死亡、遗书和遗产继承的知识问答等,不仅老人自己参加,还邀请孩子一起参加。“终活”旅行表达了日本人面对死亡的态度,他们认真而平静地面对死亡,更会寻找活着的意义。



跨界科技——传统与现代的距离,只是一扇窗而已

2011年,53岁的吉尔·图蒂特图在丈夫去世后,在其墓碑上采用二维码来缅怀挚爱。当《每日邮报》报道奥地利推出二维码墓碑的时候,这在当时还是非常新鲜的事情。仅仅两年之后,上海、天津、厦门、沈阳、宁波、杭州等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二维码墓碑,并得到了市场和民众的初步认可。 


跨界人文——留存殡葬业的最大财富,留存人类最宝贵的人文遗产

人文纪念是殡葬业的主题所在。因为逝者已矣,殡葬业留存的绝非仅仅是遗体或骨灰,它留存的更应该是逝者曾经的故事,是历史留下的印记。否则,墓地里不会有墓碑,不会有石刻,更不会有墓志铭这种独特的文体流传千年。2010年,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开馆,开创了公墓创建人文纪念博物馆的先河。著名作家叶永烈特意为纪念馆撰文《历史在这里沉思》:“逝者无声,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把名人名墓延伸,通过生动地展现‘墓’后的故事,矗立起历史的丰碑。”



跨界文化——对文化的坚守和创新,让殡葬行业不仅仅是“殡”与“葬”

文化与任何行业都息息相关,而对于殡葬行业而言,文化不仅仅意味着产业链空间的扩容,更是行业的价值所在。因为在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结构中,殡葬所连接的是家庭中的爱和敬,所指向的是以延续祖荫为目标的人生价值所在,关系到人心的安定与文化的平衡。

生命文化:无论时代、地域,对于生命的价值与传承始终是一个社会被赋予的最重要的责任。2013年9月,台湾殡葬业上市公司龙岩人本赞助举办了著名美学家蒋勋的生命美学讲座。殡葬的意义正是重新唤起生命的美感,让人们获得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感动。

纪念文化:殡葬业的诞生,是为了人们对生命的缅怀和记忆。这个追忆端的价值体现,不在于我们所提供墓碑的大小、材质或者价格,而在于我们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触动情感,延续记忆,留住人们内心中最珍贵的东西。

城市文化:城市与墓园,正如一条生产线的两端,一边在更新,一边在守成;一边在发展,一边在收集。而最终的交集,便是川流不息的生命集合体,是有继承、有发展、有扬弃的城市文化。


 

 万花筒中的世界,其实很简单,折纸、塑料片、玻璃珠……但是他们汇聚在一起,通过光线的反射、折射,就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第一,转动,打破旧有的格局,让所有的元素碰撞,形成新的组合;第二,想象,让眼前的缤纷色彩成为草原、花海、星空,甚至时空隧道……

在“混搭”、“跨界”的舞台上,我们的视野要融入旅游、文化、艺术等其他行业,接触到各个行业不一样的源头,我们的殡葬行业才能如川流之水,有着不竭的动力和丰富的灵性。


(本文内容整理自《殡葬绿皮书》(2014-2015)“现代殡葬业的跨界创新”一文,非本人原创,仅作为分享交流之用,无其他商业用途,特此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