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爱博士: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爱上炸弹

 昵称535749 2016-07-09
2016-07-08 15:00 | 豆瓣:余小岛

1964年,大师库布里克执导的《奇爱博士》上映;四年之后1968年,库布里克又拍摄了《2001太空漫游》;再过三年,《发条橙》诞生。虽然一直以来并没有官方将这三部电影放在一起,但是无数影迷自行称之为“未来三部曲”


奇爱博士: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爱上炸弹

在未来三部曲中,《发条橙》是对人性的重新审视,表现了人性跟社会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奇爱博士》是对国际政治和世界大战的幽默讽刺;而《2001太空漫游》则是对人与宇宙相对关系的一次探讨,是一场电影哲学风暴。这三部曲从人、国家、宇宙三个层面为我们拉开了一幅巨大的“未来创想图”。

虽然这三部电影都诞生于库布里克人生阶段的同一时期,而它们不仅仅只是“时代的感觉”,更是揭示了人类历史最好和最坏的可能性,甚至是哲学上的终极命题。工具或者延伸为机器成为这三步曲中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最初,在电影《奇爱博士》里展现了不会犯错的机器(不受认为因素控制的末日装置)制约了会犯错的人类;继而在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让工具成为承载人类对未来和宇宙探索的飞船;最后却又在电影《发条橙》中,一改《2001:太空漫游》中的美好愿景,走向另一个极端,展现出人类使用工具的最坏可能性。

事实上,库布里克通过工具(或者技术史诗)在三部电影中诠释循环论的思想,工具是这个恶性循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人类之所以从猿猴进化成人类的一大重要标志便是学会了使用工具。


奇爱博士: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爱上炸弹

前两部电影表现出人类使用工具的进程以及工具有可能控制我们。在《2001:太空漫游》中,一个叫HAL 9000的人工智能甚至想要杀死飞船上的所有船员。而最后一部电影则告诉我们,人类自身有可能成为机器。此外,它们都揭露了未来人类面临的一些道德困境。


奇爱博士: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爱上炸弹

这三部电影虽然题材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各有特色,但都在电影史上留下重要的影响。《奇爱博士》黑白画面下的癫狂和讽刺;《2001太空漫游》开篇那长达20多分钟的无对白和歌剧般的古典配乐;《发条橙》里那令人恐惧到骨子里的眼神和扭曲的脸。

《奇爱博士》有着一个极为诡异的电影名字《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翻译成中文便是《奇爱博士或者我是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爱上炸弹的》。

电影改编自小说《红色警戒》,作者彼得·乔治在二战时曾为英国皇家空军情报官,据说曾在空军基地被一架掠过头顶的美军B-47轰炸机震得咖啡杯摔在地上,边上人评说一句“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会这样来临”竟使他猛得灵感,三星期写出了《红色警戒》,几乎跟克鲁亚克写《在路上》一样快。

电影对于当年的核威慑极尽嘲弄,没想到在电影完成两年后,原作者乔治本人竟不堪核战恐惧而于1966年6月自杀身亡。

可想而知,当时美苏冷战、两国展开军事竞争、大量囤积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再这样的压力下,这部电影把核威慑的重要而荒谬的逻辑完整呈现了出来,甚至成为许多大学的国际政治与核战略研究的教科书内容。


奇爱博士: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爱上炸弹

电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军的报复计划的核武器被一个丧心病狂的将军利用,私自下令让空军以核弹攻击苏联。得知此事的美国政府试图和苏联政府联系,并澄清误会,却被告知如果苏联收到核攻击,其研发的“末日装置”将会自动启动,毁灭全世界。

在一连串极其讽刺的黑色幽默剧情之后,美国政府还是召回了绝大多数的轰炸机,但是有一架飞机因为通讯故障没有接收到返航命令,最终投下了炸弹。“末日装置”也随之启动,世界最终被其毁灭。

电影中有三个主要场景,一个是美国总统所在的五角大楼的作战指挥室,在这里软弱无能却心怀善意的美国总统和在妓院喝醉酒的苏联总理打着电话,协商如何处理这次危机,而美国高官和将军们却临危不乱,淡定地抽烟嚼口香糖,甚至跟情妇打电话秀恩爱。而前来商议的苏联大使在世界末日的情况下依旧不改间谍本身,偷拍美军军事布防的照片。


奇爱博士: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爱上炸弹

另一个主要场景便是疯狂将军的空军基地办公室,一位提前发现将军阴谋的副将被将军困在办公室内。疯狂的将军一直跟他诉说他意象中的苏联将如何迫害美国人民,红色的共产主义将如何影响世界人民。

还有一个重要场景便是那架最终投下核弹的战斗机的内部。战斗机机组成员们从最初接到任务命令时的诧异,再三确认命令的准确性之后,开始了百折不饶一定要将核弹投到苏联境内的道路。最后,因为投弹口无法自动打开,机长只好亲自前去人工抢修。最终,机长骑着核弹,非常兴奋地一同投向目标

电影的名字取自电影中一个出场时间不多却至关重要的角色:奇爱博士。在电影中,奇爱博士是一个二战之后从德国转入美国国籍的变态科学家,坐着轮椅戴着墨镜,还有一只患有怪病的带着黑色手套的手。这只手仿佛不受本人控制一般,时常做出向希特勒敬礼般的纳粹的死亡之礼并试图掐死奇爱博士本人。


奇爱博士: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爱上炸弹

虽然,这一角色在电影中似乎只有三场戏,其中第二场戏还没有一句台词,而且几乎在影片过半的时候才第一次出现,但是奇爱博士在黑暗中也始终带着墨镜、始终高度紧张地咧嘴笑谈的煞白的脸庞,恍若邪恶撒旦让人不寒而栗,他演讲起来可以那么天之骄子地昂扬和不容置辩。

水解毁灭之后,一直躲在阴暗处的奇爱博士终于正面出现,并且富有激情地提出他的计划,这一计划令人不寒而栗:为了保存人类力量,挑选优秀的人进入地下躲藏,并且男女比例控制在1:10,恢复一夫多妻制,等待一个世纪后地面恢复生机在重返地面。

这部电影有着大量的隐喻,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核威慑的大背景。奇爱博士在影片对此解释道:“威慑是一种让敌人在发动进攻时产生内心恐惧感的艺术。”威慑并不是科学上的强大,而是让敌人产生对自己的恐惧感。所以电影中的苏联在军备竞赛中不敌美国强大的国力之后,便兵行险招,研发制造了玉石俱焚的“世界末日装置”,企图以此威慑美国。

而在现实的历史中,当年美苏的核恐吓战略,该战略名曰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即“对等保证摧毁”,缩写成MAD,正巧是“疯狂”一词,以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美苏冷战也是非常的贴切。为了本国的安全感,为了威慑他国,不惜以全部的生产力投入核武器的研发和 中去,最终两国达到某种“核平衡”。


奇爱博士: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爱上炸弹

“对等保证摧毁”的意义在于,无论是谁先发动攻击,另一方必定会耗尽全部力量还以同样的攻击。所以,电影中的“R计划”正是在这样的意识下才签订的计划条令:当美国遭受攻击时,正常的命令流程被打断,低级的将军也有权动用核武器反击。、

在面临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试图发动战争的人都是不理性的,因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但是当战争已经无可挽回地挑起时,便要以全部力量尽快给对方造成最大的打击,以使对方丧失反击的能力。

电影中那个疯狂的将军便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挑动战争,而总统幕僚中的那个将军也有同样的想法,建议总统乘势追击,一举打败苏联。

除了关于核威慑的背景之外电影中还有大量关于性、男权、经济、纳粹、霸权主义等方面的隐喻和讽刺。电影开篇那个战斗机在空中加油的镜头便被解释为“雄起”状态,而电影最后以机长骑着核弹投向目标达到高潮,似乎全片便是一场性爱的过程一般。而电影中随处可见的《playboy》杂志,生存物资中的避孕套以及每个角色的名字都暗含大量的性隐喻。


奇爱博士:我如何学会停止担忧并爱上炸弹

至于对纳粹和强权主义的讽刺更是直接,电影中的奇爱博士正是一个隐藏在总统幕僚中的一个纳粹分子,他那只不受控制的手和经常不由自主地把总统错误地成为“元首”,以及追踪表达完他的计划之后,竟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而这正是导演暗示的如果发生核战,那么战后纳粹分子极有可能卷土重来。

即使不考虑这些政治因素上的隐喻,单纯地把这部电影当作一个喜剧片来看,也是同样的精彩。精彩的对白和无处不在的笑点足以秒杀一大群那些并不好笑的段子和恶搞组成的喜剧电影。这就是大师作品的魅力所在,每个关注不同东西的人看同一部作品都能看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