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档案》揭秘灵丘——文成皇帝南巡之颂御射碑

 老刘tdrhg 2016-07-09

建议您: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仰慕《皇帝南巡之颂》

    


已经五次了,不断地登上大同市灵丘县境内觉山寺庙院和御射台遗址,一遍又一遍地品读着举世无双的国宝级碑刻——《皇帝南巡之颂》。

《皇帝南巡之颂》碑,是现存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历代数以千计碑刻中,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通古碑。虽然碑身已残缺不全,仍可堪称北魏古都“平城第一碑”。

《皇帝南巡之颂》碑,简称南巡碑,记载的是北魏和平二年(公元461年),北魏王朝第四代帝王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东出平城,巡视太行山东麓诸州,返经灵丘时与随从众臣在笔架山竞射后为纪念此次巡视的“刊石勒铭”。

《魏书·高宗纪》记载:灵丘南有山,高四百馀丈。乃诏群臣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孤发矢,出山三十馀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水经注·滱水篇》也记载:“滱水自灵丘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於峡,以譏禁行旅。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逕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有秀峰分霄,层崖刺天。”

文成皇帝拓跋濬是一位既聪明豁达,又重视文韬武略的帝王,他平息争权内斗,惩治贪臣,厉行节俭,减轻赋税徭役,赐粮七十以上老人,创建新的社会秩序,不断积累和提升了北魏王朝综合实力。此碑就是拓跋濬在位第10年国运昌盛之际,巡幸定、相、冀州等地归途中小憩中的一桩雅事。想来,当初这里是灵丘道上的一处行宫。据史料介绍,就在这次文成帝南巡24年前其祖父太武帝拓跋焘就有过一次类似
的“御射”活动,不过那次是“东巡”,留下的是在不同地点立起的三通内容相同的《皇帝东巡之碑》,这次却是南巡,路线是向东南经定州、冀州,最后向南下相州达于邺都(今河北临漳及河南安阳一带),所以留下的是南巡碑。

南巡碑碑座基本完好,碑额断裂为二也尚成形状,而碑身却只有一些碎块残段拼粘而成。1980年代初期是是先找到碑座、碑额,又找到一些山水画碑身残块,然后用水泥粘胶对接成的。“南巡碑”原本矗立在笔架山北御射台中央,1993年迁至觉山寺内保护起来。南巡碑的龟趺底座高53厘米,宽137厘米,长205厘米。

螭首碑额高84厘米,宽145厘米,厚30厘米。碑身宽137厘米,厚29厘米,拼粘后高120厘米。专家推断原碑身高度至少也在250厘米以上,这该是总高度是350厘米至400厘米左右的煌煌巨制。碑首部分蟠螭间是“皇帝南巡之颂”六个篆书大字,肃穆精劲。

我与一起来的几位朋友,盯住阳阴碑文,数来数去,读来读去。在南巡碑碑阳数出158字,与资料说的170余字略有出入,字径3至4厘米。兹将残文抄录于后:

一、《南巡碑》的史料价值


《南巡碑》碑文断断续续,不是很好辨识。但意思是明白的,一是颂扬皇帝南巡途中上巳日在衡水之滨行修禊之礼、与民同乐并接待南朝使节等盛况。二是记录和称颂文成帝在灵丘南山与身边善射诸将竞射,耀武扬威。对于这两件事情,《魏书·高宗纪》的记载是:(和平二年)二月辛卯(初四日),行幸中山。丙午(二月十九日),至于邺,遂幸信都。三月,刘骏遣使朝贡,舆驾所过,皆亲对高年,问民疾苦。诏民年八十以上,一子不从役。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

 碑阴有2300多字,资料说有2400余字,字径2厘米左右,可以看得出记述的是声势浩大的南巡队伍中的大小官员的官职和姓名。所列为随行文武大臣七列共二百八十人。这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资料。如排在首位的“侍中抚军大将军太子太傅司徒公平原王步六孤伊丽”,这位步六孤伊丽原来就是太武帝死后对文成帝即位有匡扶之功的平原王陆丽。步六孤氏后来改为陆氏,这是《魏书》明载的,但是陆丽的鲜卑名伊丽却是南巡碑告诉我们的。排在第二位的“侍中、特进、车骑大将军、□太子太保、尚书、太原王一弗步浑□”后来被史家记为“乙浑”,正是后来杀掉陆丽的乙浑。在龙门造像题记中有一件名品是《一弗氏为亡夫步辇郎张元祖造像记》,这位夫人姓乙弗氏。其实早在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已改胡姓为中原姓氏,但这位夫人还是刻上了原来的姓氏。一弗氏后来改为乙氏,所以史家将“乙弗步浑□”记成了乙浑。张庆捷先生于《南巡碑》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深度和广度。

他不仅尽可能多地辨识了碑阴的随行官员,而且于这个大名单中的拓跋鲜卑氏、拓跋职官作了有益的探讨。如他认为我们于史籍中偶然可见的“折纥真”相当于中原主持尚书省曹务的“下大夫”或“大夫”。而“斛洛真”无疑是《南齐书魏虏传》提到的“带杖人为胡洛真”。是皇帝身也的重要侍卫。殷宪先生认为南巡碑文作为信史,可订正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姚蔚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中,认为《显祖嫔侯骨氏墓志》之志主侯夫人祖第一品大酋长俟万斤、父散骑常侍、侍中、尚书、日南公伊莫汗皆不见于史籍,且孝文迁洛后改为侯氏的是“胡古口引氏”而非侯骨氏,得出“考之史籍,知系伪造”的结论。殷先生则从《南巡碑》阴,“宁南将军殿中尚书日南公斛骨乙莫干”,获知斛骨、侯骨为音近而异译,伊莫汗与乙莫汗,也是同音异译,足证侯夫人之祖与父的身份及其真实性,遂知“侯志”真而不伪。更知《魏书o官氏志》记“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有误。

二、《南巡碑》的书法价值


南巡碑具有高迈的书法艺术价值,它是北魏前期汉字由隶变楷初始阶段的魏碑书体的皇家顶级代表之作。汉代隶变是在文字史上书体的最大改革,迄于魏晋,中国书法史上的书体嬗变业已完成,而作为铭刻书体,自魏晋至于隋唐仍存在一个为体由隶到楷的过程。其间虽有回溯和反复,但总的趋势还是存迹可寻的。北魏书法就是在草原鲜卑民族政治上向封建制转变、文化上向汉文化转变潮流中的文字山水画体形的继续演变的产物,隶楷相融的铭刻书体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书体和标志性特征,雄奇方朴、豪情满怀的北碑之风,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大奇观。

从南巡碑碑阳来看,总体上可以精整方峻、博大雄浑来概括,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字宽博开张,造成一种恢宏之气。南巡碑碑阳9块碎片158字,彰显的特色是古拙浑朴,严谨秀丽,疏朗俊俏,巧妙灵动,每字笔画方截,横画两端作翘起的放飞状,撇画的收笔翻挑,竖钩是平挑。

从隶书的角度来对照,与《乙瑛碑》、《张迁碑》、《孔宙碑》都有相似之处,像“国”“方”二字与《张迁碑》就没有什么两样,像“于”“有”二字与《孔宙碑》几乎相同,许多字框架结构与《乙瑛碑》又非常接近。可见书者多体隶书的综合功力颇深。

从楷书的角度来对照,碑阳中的“都”“者”二字的“日”“野”“毕”三字的“田”,就与楷书的字一样,笔画上横撇捺不再在起落顿笔之处特意波挑,保持体态基本方正略带扁平,而且呈左低右高之势,是主要成份为隶而又开始向楷不自觉转变的典型书体。南巡碑比东巡碑晚24年,比《司马金龙墓漆画题记》早23年,三者书体面目和韵味却有惊人的相似,不过东巡碑比南巡碑碑阳粗狂了一些,司马金龙漆画题记比南巡碑随意了一些。相比之下,南巡碑碑阳因书者书艺超逸更透出了一种端庄严谨之气、筋骨刚劲之气、深沉老辣之气、古朴自然之气,绝对是北魏前期书界最高水平之作。

二是时见篆意隶笔,平添几分高古之象。

三是体势右昂,强化了碑文的楷书效果。四是点画峻整遒健,横画入笔方截,收笔上挑,竖画也是如此,起笔方劲,收笔向左挑方,势峻力疾,可受千钧。比之碑阳,碑阴所刻官爵人名,字数长短,人各有别,因此书写随意了些,竖成行而横不成列。字形也长了一些,偶见率性之作,但整体面目与碑阳无异。清爽规范,境界典雅

从南巡碑碑阴来看:隶重楷轻,瘦硬峻峭,任情发笔

南巡碑碑阴与碑阳的书体相同又不相同。相同的是同碑阳一样的隶的成份大一些,楷的成份小一些,不同的是严谨结体少一些,轻松自如多一些。由于碑阴字体稍小又更模糊一些,人们往往有些忽视,实际上是另一种高超山水画的魏碑书体。

在字体结构上,与碑阳方扁相反,以纵势为主,不少字体与北魏后期的名碑《张猛龙碑》接近,像“晋”、“将”、“军”等字四方棱角,横斜右高,结构借让,体格修长,重心偏上,随大随小,也许是“张猛龙碑”的书者就是卓然成功地继承了南巡碑碑阴书者的书风。

在笔法上,点画灵度劲峻,捺脚自然畅延,既有像汉《张迁碑》的方笔方体韵味,又有点像北魏后期珍品《杨大眼造像记》中那种雄强茂密、气雄力健的神态。如果再与北魏后期的《郑文公碑》相对照,还有一些形似神也似的情形,或许两书者就是直接的师徒关系。

不过,说南巡碑碑阴与某帖某碑相似,仅仅是有点相近罢了。在北魏隶变楷过程中出现的书体是多种多样的。“龙门二十品”是一品一样。没列入二十品的也是一件一个样。最近购了一套中国书店出版的《北魏经典墓志丛帖十二册》,也是一册一体,册册都很经典。虽然南巡碑没有被康有为等有识之士发现及早推广,但在北魏平城时期的几十件隶楷混合体中,论品位南巡碑的碑阴碑阳都应该是打头的。

从南巡碑碑额来看: 新美小篆,自然飘逸,意象万千

《说文解字》说,“篆,引书也”。它起源于东周,秦始皇达到鼎盛,后逐步退出主流书体舞台,但小篆却地位更显高贵,成了碑额题字和书写祭文拜册的范体。北魏时代,无论是朝廷台殿楼观门榜,还是王侯官僚上层要人的碑志,古雅的篆书成了显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作为记载皇帝行为的南巡碑的碑额,更是非篆不已。碑额上“皇帝南巡之颂”6个大字,大美秀丽,威严逼人。每字折方转圆,有棱毕出,两尖挑起,尖峰险露,流畅婉通,自然规范。各个大字各占其位,就像六大铜鼎,各具生态,威容矩阵,力量无比。

在众多北魏古碑碑额中,南巡碑碑额篆体书法是最美的。我发现与三国吴《天发谶碑》非常相近,翻阅关于南巡碑评价资料,好几位书法理论家异口同声也是这么说的。再看书史关于篆书演变的帖集,发现《天发谶碑》是继承了汉代《祀三公山碑》的风格,而《祀三公山碑》与更早的秦《泰山石刻》的特征相近,还有些鸟篆味道。可以说南巡碑碑额篆书既保持了泰篆笔画横比竖多、线条一样粗细的特点,又改变了秦篆竖直的原则,同时还借鉴了汉篆对称下垂,左右飘逸的结体特征,更显得大气磅礴,顶天立地。

可以说,南巡碑的碑阳、碑阴、碑额三种书体,都是代表北魏前期皇家水平的经典书法作品。深感当前对这一宝贵石刻文物的书法价值认识山水画和研究得远远不够。特别渴望有朝一日修碑专家能把南巡碑复原到更好的状态,这肯定也是众多关注北魏古都平城研究、有心开发大同魏碑潜势的热心者们的心弦共鸣。

参阅书目:

①中华书局《魏书·高宗记》

②天津古籍出版社《水经注碑录》

③文物出版社《中国书法艺术》

④山西人民出版社殷宪著《北魏平城二十品》

⑤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刘锁祥著《关于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的书法》

⑥江苏教育出版社刘涛著《中国书法史·晋魏南北朝卷》

⑦三晋出版社高凤山主编《三晋石刻大全·灵丘县卷》 

殷宪(1943.1.28-2015.10.26),山西太原人,1943年1月28日生于太原市晋源区大园村,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学教师,公社副书记,区委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大同市委副秘书长,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大同高专党委书记。四届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山西省书协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大同市书协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学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主任,《北朝研究》主编,是我省首位书法兰亭奖获得者。

文章来源:华夏收藏网   文章作者:殷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