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城中的年俗--苍茫

 老北京的记忆 2016-07-09
元明清以来,北京作为一国之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从五湖四海而来,汇集于此,促进了这个城市的繁荣与兴旺,这里五方来处,人文荟萃,各种文化在此流传,不同民族在此交融,形成京味文化,民风民俗更是独具特色。
北京人非常重视“过年”,也就是春节,自进腊月以后,家家便开始忙年。腊八节是忙年的前奏曲,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农历)这一天是农民在冬天藏好谷物后向神报享的节日。初七日夜,家家煮腊八粥,吃前先送一份粥到佛殿神堂里去进献。北京地区的腊八粥一般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枣、白果、核桃仁、粟子、红小豆等多种粮食,果品合在一起煮成,以品种多者为胜。《日下旧闻考》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腊月束梅于盎,匿地下五尺许,更深三尺,用马通燃火,使地微温,梅渐放白,用纸笼之,鬻于市。小桃、郁李、迎春皆然,馈遗尚鲜果”。
腊儿过后,北京人更加忙碌起来,有个歌谣是这样唱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描述了春节(正月初一)来临之前北京人的生活场景。
除夕前七日是为“小令节”又称“交年”,要举行祭灶仪式,送灶君上天,《日下旧闻考》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粟、胡桃、炒豆祀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马,谓灶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间一岁事。祝日:好多说,不好少说。记称灶老妇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祀余糖果禁幼女不令得啖,曰啖灶余则食肥腻时口圈黑也。”二十五日清早,焚香柱,接玉皇下查人间。亲友之间互相馈送礼品,街头巷尾响起羯鼓声,谓之迎年鼓。
除夕夜,每家门首要贴一些门神图像和春联之类的东西,门边插上芝麻秸,日藏鬼秸中,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瘟鬼,晚上燃起松枝,日松盆,这些都是为了驱鬼防邪的。堂前挂上祖先像。供上花果献祭。入夜,户外鞭炮声大作,晚辈出拜长辈,叫作辞岁。除夕之夜的晚餐叫作年夜饭。吃完年饭以后,家家户户燃起香烛送玉皇上天,迎新灶君上界。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通宵不眠,游戏玩乐,称作守岁。
除夕过后的第二天,便是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的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往来辞岁拜年成为一景,大街上舆簇簇,车马辚辚,文武百官上朝,向皇帝行祝贺礼,谓之贺元旦。士民出门迎喜,参拜药庙,进渴影堂,具柬驾节。若路遇亲友,必长揖作礼,互道“新禧纳福”之类的吉言。贵戚之家悬神祭、郁垒,民间插芝麻秸,松枝柏叶于户,驱鬼降魔,以宗祥社。小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插戴头上,名曰闹嚷嚷。城内妇女拜年,须过初六日,在初六日以前,妇女不得进入家门,谓之“忌门”。
元旦起始拜年,初二日祭财神,商家表示开市。至初八日祭祀星神,名叫“顺星”,用意在送崇。初儿这一天,弘仁寺打鬼;十三日,黄寺打鬼,而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的雍和宫打鬼场面最为壮观,意在迎样驱崇。直到现在,雍和宫打鬼仍吸引了无数中外人士参观。
从初三到十七日这段时间,城郊士大火和文人墨客经常到琉璃厂去游逛,谓之逛厂甸。初三日,京城的男女喜欢到白塔寺绕塔。四处游玩。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也称元宵节。此期间,城市里到处张灯结彩,正阳门外、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锦房苍、大栅栏、花市、菜市、琉璃厂、猪(珠)市口等处开放灯市,热闹非凡。《日下旧闻考》载“上元之前,宫中穿灯景补子蟒衣。于乾清宫丹陛上安放牌坊灯,于寿皇殿安放方圆鳌山灯,牌坊自七层,鳌山至十三层。十九日乃撤上鳌山山面之灯,安放神器三位。”此为宫中过上元节之习俗。
正月十九日为燕九节,是白支观庙会的日子。都人集白云观“游冶纷沓,走马蒲博,谓之燕九节或曰宴邱。相传是日,真人必来。”(《帝京景物略》)
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若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北京岁华记》)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乡民用石灰洒地,自门外变变曲曲一直洒到厨房,绕水缸洒上一周,叫做引龙回,意思是引龙出来降服百虫。这一天,城里人结队游卢师山,《析津志》载:“是月(二月),北城宫员士庶妇人女子多游南城,爱其风日清美而往往,名日踏青斗草。若海子上车马杂沓,绣毂金鞍,珠玉璀璨,人乐乎升之治,官无风埃之虞,政简吏清,家给人足,上自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红女之事殆庶几焉。然醉卧隔帘,香风并架,花靴与绣鞋同足就,锦带与珠襦共飘。纵河朔之娉婷,散闺闱之旖施,此游赏之胜事也。”
三月三为上已节。农民上土谷祠祭神,祈求本年五谷丰登。第二天将去年窖藏的花木拿出来,播瓜菜种。
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尹率僚属到东直门外的春场去迎春。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大兴、宛平县令沿案于午门外,奉恭进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配以春山,府县员生舁进,礼部官员前导,尚书、侍郎,府尹后随,由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退下。府尹绕土牛采仗鞭打,以示劝农之意。立春曰吃春饼谓之咬春,立春后出游,谓之讨春。
清明节前后,城里人外出扫墓,或结伴出游,称之踏青。清明寒食,各宫内苑架起秋千,穿上特意裁制的服饰,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其乐无穷。
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帝君延辰,民间聚众于东岳庙进香,有香会,盛设鼓东旗播,前去迎神赛会,有跪拜而行的叫作拜香。
四月一日至八日,北京郊外戒坛,潭柘、香山、卧佛、碧云等寺庙的和尚为纪念四月八日释迦牟尼诞辰,举行法会,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称之为浴佛会。
四月,榆树结荚呈钱状,京师中人常常用面粉和榆嫩荚做成一种吃食,撒上些糖蒸着吃,这种吃食叫作榆钱糕。
端午节是吃粽子的日子,五月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包粽子,馈送亲友,相传这样做是为了祭祀屈原。五月京师的天气已渐热,人们换上春装,外出游玩,无论贵贱之家一定要买新鞋穿上过节,这已积渐在为一种风俗。宣微院进宝扇、彩索、珠花、金??、酒醴、凉糕、香粽,中正院三后所属衙门,各有礼物以次进献。皇帝赐京官宫扇,并允许他们在这一天可以在后苑骑马射柳,赐安饮乐,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召集各衙署官骑马击球。城里家家户户悬挂道教五雷符,门边插上艾草,皇宫里高悬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画屏,据说这样可以除病驱邪。
六月是北京最炎热的季节,内府皇史宬曝晒藏书,以防虫蠹。郊区农民在六月六日这一天群起晒麦,妇女们沐浴,晒衣、汲水作伏酱。十二日御既洗马于积水潭,皇帝的銮驾也被合手出来曝晒。京都六月,蔬果丰盛,市场十分兴旺。
七月七日,牛郎会织女,称之为七巧节。七夕之日,市上卖巧果,普通人家没宴,儿女对银河拜。女于们在这一天放一碗水于暴日之下,各自投小针浮于水面,以示其巧。皇宫中搭起九引台,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孔针,先完者为得巧,各宫供像牛郎、织女、从人、麒麟、象、羚羊、海马、狮子、獬豸、兔、海味、糖果,糖菜、皆用白糖浇成。
七月十五中元节,谷麻大部分收割完毕,农民们在这一天带着谷,麻去神庙祭神,感谢神的恩惠,同时到祖先的墓地去上祭,以示对祖先的崇敬和哀思。各寺院设盂兰会,以长椿寺为最盛。积水潭、泡子河放河灯渡鬼。届时皇家亦??盂兰道场,太液池上,荷花灯盏数千枚,随波上下,慈航普渡,景色蔚为壮观。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重要的仪式就是祭月,家家户户于月光之下设案,其祭果饼必圆,要切成牙瓣状,对月焚香,谓之拜月,燕都士庶,中秋馈赠月饼西瓜诸物,名看月会。
九月九日重阳节,郊外的草木开始衰黄,人们在这一天或带着酒具茶食到远处登高,或在近处园亭作乐,谓之辞青。京城的人家常常制作花糕,唤回出嫁的女儿共食,因此,重阳节又称作女儿节。此期间,朋友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意味冬之将至。
十月朔日,纸坊用各色纸张载剪成男女衣服式样,称为寒衣,有的上面还印有姓名、家家衣户奠典亡灵,焚烧寒衣给阴间的亲人,曰送寒衣。皇城东华门外,朝廷命武官开射圃,已成惯例。冬至日,太史院进呈新一年的历书,回回太史进呈新历书,很快市面上就有卖新历书的了。这一天,宰相亲率百官恭贺,递手帕,随贡方物。民间人家也在这一天往出祝驾。
十一月,京师人家藏花木于地窖,吃兔肉。这时出了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为母亲洗浴,谓之报娘恩。冬天的北京已经非常寒冷,寻常人家习惯用纸糊窗格,间用琉璃片画作花草人物镶嵌,从屋里往外看,十分清楚,但是如果从外往里看却什么也看不见,人称花户油窗,非常别致好看。《日下旧闻考》中又载:“京师腊月河冰结时,水面多设冰床,往来络绎,以供行客,其捷如飞,较之生骑乘车,远胜多矣。
冰床,不仅是冬日里北京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进行冰上娱乐消遣的道具,明时在积水潭,常有十余条拖床相联,携都篮酒用,铺氍毹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清代有“恩命”的王公大臣准许在西苑门内乘坐冰床。冰床上有()形蓬,可避风雪,《燕京岁时记》、《燕京杂记》诸书中均有所载。
北京,作为一国之都,五方杂处,我们这里所述主要是汉族人的岁时风俗,而生活在这里的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或多或少地被汉民族所同化,但是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性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北京城内分布着回教的清真寺,生活在这里的回族一般过着自己的宗教节日,但也参加一些汉族的节日。而作为统治者的满族到北京后逐渐采用汉族的节日习俗,并渗有祭天祭神等活动,满人在北京保留的独特风俗便是祭堂子,堂子建在长安左门外,祭神殿在正中,汇祀诸神祗,每年正月初一,皇帝率宗室,王公、满洲一品文武官至堂子,行拜天礼,此外,每月三月(季春)、九月(季秋)初一举行祭祀,除孟春上旬三日,每月初一都要进行月祭,堂子所祭之种为关帝和菩萨,传说在满族入关以前,有一次遭瘟疫,蒙关帝和菩萨所救,所以,满族世代祧祭这两位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