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易医学研究会牛晋桂:协调疗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并不hy 2016-07-09

协调疗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牛晋桂

摘要:协调疗法以协调人体内外气血,阴阳,整体与局部的平衡,使机体达到自我调节治疗的一种方法.协调疗法应用于针灸临床,指导临床.根据协调基础方组方原理,选取相应的穴位作为针灸治疗基础方.根据溢脉,紊脉,韧脉,聚脉定五脏治疗穴.提高临床疗效,补充了协调疗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协调疗法; 针灸;选穴

协调基础方介绍

协调疗法由著名中医学家刘绍武先生提出,是三部六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调基处方:
  组成: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方义:柴胡主升,苏子主降,黄芩主清,川椒主温,柴胡主疏泄,党参、甘草、大枣主补益。七药相互制约,协调共济,共同组成和解大法。

协调疗法基础方具有寒热,补泻,升降,收散并用内含阴阳八卦之理《周易·说卦传》:乾以君之柴胡,坤以藏之大枣,震以动之党参,巽以散之柴胡,坎以润之黄芩,离以烜之川椒,艮以止之苏子,兑以说之甘草,.八卦周流则阴阳合,病自愈,天地气机的升降收散,升少阳春之气,可化寒冬,,降少阴金秋肃杀之气可制炎暑,冬寒聚四气五味可化阴成形补虚之不足,夏可阳散化气,散阴形之实.则万物生机可生生不息.人与天地相参,人体气机同样如此.协调疗法协调机体的阴阳,气血,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动静,寒热,虚实,表里,整体与局部,使之趋向平衡.从而治愈疾病.具有执简驭繁,统领四制八法之优点

协调疗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1.基础方的组成

在临床中,遵循针药并用,优化组合的原则,把协调疗法应运于指导针灸临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协调针灸基础方:

阳池 内关 外关 丘墟 公孙 临泣 天枢 脐周 三里 中都

协调基础方由小柴胡变化而来,小柴胡又为少阳之主方. 能达三焦通,气机畅,营卫调,阴阳和,从而达到整体协调.六经与六气又有密切联系,经络中少阳包括手足少阳三焦和胆.少阳为相火,足少阳胆内寄相火,手少阳三焦为相火流行之地,胆为中正之官,司决断,为十一脏所取决.胆气升,则诸脏之气升.三焦起于肾系,原气之别使,主决渎,为枢纽,内连脏腑,外达皮毛,全身上下内外皆为其所行,五脏六腑之总领,司诸经之气化,三焦经与胆经上下衔接,协调并用,共同调节水火气机的升降.所以选穴在手足少阳经为主,取足临泣外关,八法相配,临泣为胆经之输,通于带脉,带脉主约束诸脉,故应运范围广泛.外关三焦经之络穴,别走心包,通于阳维脉,阳维起于诸阳之会,主阳主表主气.取外关助少阳之枢,疏通三焦气机,调节心包之郁,两穴相配上下表里无所不达.临泣外关相配可治:,,,,,,胸腹部之病.是少阳半表半里的基本配穴.,丘墟为胆经原穴清少阳之郁,公孙,内关八法相配,健脾益气通脉调滞,除胸,腹之疾,公孙,脾经之络穴,别走胃经,可调表里两经,通冲脉,冲脉十二经脉之海,总统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治疗心,,,,,之疾.有理中降逆,宽胸利膈补脾益胃,调养气血,内关心包络穴,别走三焦,通阴维脉,统络诸阴脉,主阴主里主血,调心胸肋脘腹之疾,两穴相配和血调气,疗五脏六腑之疾.天枢,为人体上下肢枢纽,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天枢为界,它是大肠募穴,又肾经冲脉之会.有升清降浊,调节人体上下气血之功.丘墟为胆经原穴,具有疏经散结开泻的功效.足三里,胃之合穴,健脾和胃调畅气机升降.中都肝经之郄穴,具有疏肝解郁,条畅全身气血之功能.阳池三焦经原穴,通调上,,下三焦,温阳启阴.疏筋利节.全方升降相配:临泣,内关,公孙降,脐周,外关升,中都,丘墟主散,内关,公孙,临泣,三里主收,阳池,脐周主温,临泣,丘墟主寒,三里,脐周,为补,天枢,丘墟,临泣为泻.脐周穴,脐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统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取脐周可调节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配合八卦原理则为:乾以君之临泣,外关,坤以藏之三里,脐周,震以动之阳池,外关,巽以散之中都,丘墟,坎以润之临泣,天枢,离以烜之脐周,阳池,艮以止之内关,公孙兑以说之天枢.全方配伍可达调节人体三焦阴阳气血,内可疗五脏六腑,外可治四肢百节.

加减:在具体应用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落脏后选取相应的经验穴,五输穴,.

2.加减配穴

基础方所选穴位都在人体四肢关节周围,和人体脐周,四肢关节为人体经络气血汇集交通的枢纽,是重要的针灸部位,选择远端取穴,治疗效果要更好.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上病治下,下病治上,前有病治其后,后有病治其前,四隅有病治其中,中间有病治其四隅.内病外治,三部六病三分体系在针灸临床中可用九宫格来描述,如下九宫格

四隅

四隅

四隅

四隅

只要其中三格能连成直线的都可以互相治疗.三分体系受古典哲学<周易>三才思想影响下产生,按照三分原理,人体一切部位的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内中外都属于其原理范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任何部位出问题都可以通过调节整体和其他局部来达到治疗,不能脚痛医脚,要整体协调治疗,从而使人体气血阴阳协调,其病自愈.故协调疗法的调节整体,治疗局部的原则在针灸临床中应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案例:**,14,20143月就诊,三年前发现左眼外斜视,今年加重,曾在河南眼科医院药物治疗不佳,建议手术,因年幼,家长恐有后遗症,故来求诊,现患者左眼不经意间会发生外斜视,体瘦长面黄,心烦易怒,舌淡苔白,脉弦滑.问之,能否吃中药,回答说.已经吃过上百付,不想再吃,闻到药味就恶心.遂改针灸,按斜视,偏向一侧,取协调疗法,协调整体阴阳平衡之理,选方:右外关,右内关,双公孙,右临泣,双阳池,脐周,双中都,双太阳(刺络),每日针灸一次,5次后休息三天在治疗,刺络7天一次,治疗两周即恢复很多,后继续治疗7天即痊愈,而且体重增加了不少.小孩为初中学生,本想报考军校,现经中医治疗痊愈后,立志学习中医.

3.协调针灸五输选穴

表一协调针灸五输选穴表

四季

气机

四性

四脉

部位

寸口

五输

五行

五脏

主治

表现

溢脉

,

()

心下满

热性,急性,肝郁,肝阳,上亢,神志

紊脉

心胸,上肢,肩背

身热

心邪.,血行不畅

聚脉

胸膈,上腹,胁肋

,

咳喘 寒热

上逆,,,,成形,体重,节痛,脾胃

韧脉

下腹,,下肢

()

逆气而泄

上逆,成形,肠胃,慢性,六腑

十二经脉五输穴临床中选择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可以以一经而统之的呢, 在《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如何?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 ,又《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等等.从以上可看出心在人体的主导地位,既然心有主导作用那么心经的穴位也相应的具有此作用.故而选取心经五输穴来统领五脏六腑是可行的.手少阴心经的井木少冲,荥火穴少府,输土神门,经金灵道,合水少海,依次对应肝,,,,肾五脏.唯一特殊者就是阴经五原,用输代,即神门.实者泻之,

表二协调针灸五脏寒热虚实选穴表

补少海,泻灵道

补少冲,泻少海

补少府,泻少冲,

补神门,泻少府

补灵道,泻神门

补灵道,泻少府

补少海,泻神门

补少冲,泻灵道

补少府,泻少海

补神门,泻少冲

补少府,泻少海

补少府,泻少海

补少府,泻少海

补少府,泻少海

补少府,泻少海

补少海,泻神门

补少海,泻神门

补少海,泻神门

补少海,泻神门

补少海,泻神门

例如:肝为木,金克木,水生木.木生火,如果肝木虚则泻金补水,金为五输经灵道穴,水为五输合穴少海.即补母泻克我,泻灵道,补少海.如果肝木实,则补克我,泻其子.即补灵道泻少府,肝寒则补火泻水,即补少府泻少海,肝热则补水泻土,即补少海,泻神门.

结语

最近几年,三部六病协调疗法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刘绍武老师的<<三部六病精义>>,刘惠生老师的<<三部六病师承>>,马文辉老师的<<三部六病传讲录>>,等等.都是经典著作.详细的讲解了三部六病的临床应用经验.论述精辟,实用易懂.为了更好地使三部六病这一瑰宝在临床中发挥其更广泛的指导作用,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三部六病学说,逐步将其引用到针灸学科中来,针药并用,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临床综合疗效.也弥补了三部六病这一理论体系在针灸临床应用中的空白,更加完善了三部六病学说体系.为三部六病的发扬提供了新的方向.

主要参考书目

刘绍武著<<三部六病精义>>人民军医出版社

刘惠生著<<三部六病师承记>>人民军医出版社

马文辉著<<三部六病传讲录>>科学出版社

邱茂良著<<针灸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