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打竿是否一定要搭配前打轮的思考

 小刀听雨 2016-07-10
基于近月来对前打钓法的兴趣,个人投入了相当大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期间也购进了些前打用品,由于国内论述前打观念及技术层面资料的缺位,于是辗转日本、台湾与香港的各大网站与论坛爬文成为日常功课。几周下来,觉得大致上明白了前打钓法,恰巧又偶见网间君子关于前打器具的相关问题,故将自己的前打学习心得爬梳整理出来,当然,这只是所谓一己之见,不惮于鄙陋只源于不敢藏私,知识来于网间也流于网间,但求于人稍有裨益,于愿足矣。

一:走  着的前打

前打竿是否一定要配前打轮?

首先,我认为这是个好问题,立足于技术层面,上可探究形而上的内容与形式问题。

要厘清这个问题,溯源正本应该是不二的途径,本末始终的观念要清楚,古人说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由专用工具前打竿与轮的配合讨论引申出前打钓法的本质探究,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事实真相。那么,我们来看看,何谓前打钓法?

依我看很简单,前打钓法就是古典直感钓法的流变分支。

现今所谓的前打钓法,其主流应用的场合多在沿海岸堤码头,钓具极精简,一竿一抄就可纵横巡游,轻身简装,潇洒自如,其核心精髓简言之就是个“走”字。

一个“走”字涵盖了观念、技术、装备一应前打范畴。

所有的观念都是与“走”适配的——主动;

所有的技术都是靠“走”来体现的——搜索

所有的器具都是为“走”而生产的——轻简

之所以重点强调这三句话,是因为这就是前打的核心要素,亦即是本末之“本”。

看到这里,喜爱路亚的朋友估计笑了,是的,前打和路亚包括飞蝇钓的精髓是相通的,也都是通过引诱、挑逗等细腻手法模仿控制饵物动态来获取鱼类的攻击,其区别在于适用钓场的不同、攻击范围一近一远、用饵一真一假而已,很自然,这些差异性钓法钓法也就派生了钓具装备设计的各种差异。

以此为基点,不悖离的发散都可以为前打钓法增加变化,钓技钓术也因之而流变、细分,其多元的魅力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也是扶桑国的前打、超前打、落入又或者HECHI各种钓法流派的成因,一如前打钓法是源于古典直感钓法的流变论点一般。不过,由于牵涉及各流派成因的探究不是一两千字能说清楚的,也并非此文须交待的环节,便不须于此多费笔墨功夫了。

二、观念VS主动——收获基本靠走

忘记这是哪个前打界大佬说的话了,但事实也确实如此。

对于经惯远足的人来说,多走几步路委实不是个问题,且慢,这是钓鱼,并非单纯的远足,脚力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全部条件。换个角度来说,走的多也可能所获不多,但是走的不多所获则一定不多。

整个岸堤码头不会都布满了鱼,同样,所有的鱼也不会聚集在同一标点,海鱼的生活习性不但与潮水有关,而且和标点地形也密切相关。这二者,潮水是已知的,可以通过天气潮汐预报准确地掌握;但具体到某几处标点地形是否藏鱼,则需要你用脚一步步地量出来。

钓上鱼的标点一般都是好标点,值得你记下来,同样地点下次作钓也经常会有收获。当你这种标点累积至一定程度的时候,恭喜你,这个钓场你就基本熟悉了,何时作钓,何处作钓,能做到像翻看烂熟于胸的书那样,这已是进阶高手的登堂阶段了。

这也是主动去“走”的战术含义,行此观念,事半功倍。

三、技术VS搜索——娱乐基本靠手

当明白了是人找鱼而非人等鱼为前打钓法的基本前提之后,走动着搜钓就顺利成章了。但怎么搜索,这需要可靠技法技术来探明钓点,倘能做到“路无所遗”,每一个理论上存在的好标点都被你找到了,那么,这样的效率表现足以让你冠上“高手”的华冕,事实上,这个进阶过程在实践中是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的,自然,这也是过程乐趣所在。

我认为,基本的搜索方向还是很明确的。如果你对海洋有着足够的了解,那么你将很清楚地知道钓场哪些标点是有价值的搜索点;如果是新手下海,那也没关系,一路钓过去可也,效率虽低些,但基本上也做到无有阙漏了。

搜索时,前打竿子的长度就是你的攻击范围,标点以人为中心,竿长为半径,落饵搜索,底部无动作即行晃饵,不要等,晃饵三数次后无鱼就饵就按设定范围和路径搜索你面前的这片水域;无鱼,走人,再换标点。如是重复,一直到你把整个钓场搜遍,说来就是如此简单。当然,这时候老祖宗有一句话还是可以作为你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

……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太公依此,钓上了武王这尾大鱼,你若依此,也必然有尾大鱼在等你。

不是么,在至高的法则上,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至于细节上的技术,投饵、引逗、让线、作合、拔鱼等,不是我这个菜鸟现在能讲明白的东西,姑且存之,以待后来。这里着重于观念与原则的论述,细节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此节的要点就是:晃饵探搜,无鱼即走

四、器具VS轻简——轻竿短抄,自在逍遥

从前打最基本的装备而言,一竿一抄一饵箱足矣,这些已经能让你充分体会到前打钓法最本真的乐趣。很自然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正因为前打钓法的装备过于简单,其商业前景就素不为各大知名厂家所看重,于是在钓法钓技的推广上,前打与浮游矶钓一冷一热的境况或许已多少透露出个中消息了。君不见,某扶桑大厂视频中人物装备到恨不得牙齿都是商品,这且不表。

相对于浮游矶钓的肩背手提、苦不堪言的负重钓行,前打简直太轻松了。让我掰着手指数数浮游矶钓工具,竿子、竿包、冰箱、诱饵箱、置物箱、虾砖、粉饵、抄网、救生衣、矶靴、阿波袋、打饵勺、虾铲、臀垫……等等,且慢,如果出矶夜水的话,还要帐篷、睡垫、炊具、速食品、锅瓦盆瓢、照明工具等等……是不是有点过了,但矶钓确实如此,出矶还要负重背着这些东西跳礁,不是闹着玩儿的……经过一年的矶钓之后,惫懒如我已经深受其苦了,这时候,轻简的前打钓法,自然就进入我眼帘,成为我改弦更张的目标了。轻装简从,主动进攻,行止由心,一身轻松,何乐不为……话题扯远了,这当然没有菲薄浮游矶钓之意,只是基于审美、价值观和对于生活的理解,每个人都须选择适合自己的钓法,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拉回前打钓具。

关于轻竿。

托赖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成就,轻量化高感度的碳素钓竿使前打这种直感钓法得以发扬光大,竿子真正成为了手臂的延伸,无形中拓宽了前打钓法的作战区域和空间,使从前那些可望不可及的复杂水域现在都成了绝佳标点。

在海水用竿中,前打竿比相同尺度的矶竿、中通竿都要轻。即便相同素材,重量基本最轻的。前打竿的过线环很细小,细金属丝弯个U字就可以了,而且紧贴竿壁,这样的设计初衷是:

其一最轻量化。相同长度与素材前打竿比矶竿中通竿要轻10%以上。前打钓法不像矶钓一般可以端着竿子、打开轮架放线去浮游,前打竿必须根据钓场、水流、堤岸高低、晃饵、鱼就饵、让线等做出响应的持竿手势变化,随时处于开枪状态,足够轻身的竿子才能让你一天下来不至于手腕脱臼、手臂酸麻。

其二,竿轮一体。同理,前打轮也比普通轮子轻很多。一般的前打落入专用轮都在百克左右,比起纺车轮、水滴轮、横轮动辄200克以上的重量真的要轻上很多,别小看这100克的重量的差别,这个差别不小于10年的工业文明进步。前打轮收放线受限于细小的过线环,并没有高速收放的诉求。一般而言前打只钓竿长范围,放线徐缓,收线也因为直上直下,高速的必要性和轻量化诉求比起来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自然,当高速化和轻量化不矛盾时,倍速就有存在的空间,这也是黑鲷工房和卢比等厂家也因应市场不同需求而生产了少量倍速轮的原因所在。

其三,相对简易的斜U形环设计使钓线尽可能贴着竿壁,最大程度减少侧风的刮拉受力,张紧钓组,使鱼就饵的直感传达不受影响,第一时间供给钓手作判断,这是主因;因之而来减少的那些分量属于无意插柳的结果。

短抄,并非完全抽出后的长度短,而是收拢后的长度短,也就是扶桑人说的仕舞寸法短些。相较于矶抄动辄100cm以上的长度,合格的前打抄基本在50~80之间,单结短了,那么相对的总节数就增加了,整体强度理论上比矶抄要弱些。

这种短节设计是针对前打钓法始终处于走动中垂钓状态特别设计的。较长柄的矶抄背在身上碍手碍脚不说,最重要的是,在防波堤和消波桩行进,背上长节的抄柄很容易杵到地面,平地上往前打个趔趄或许并不重要,但在大石块往下走时,或者到钓点下蹲时,后面的矶抄要杵下石头,这个后果不说大家也能知道了。所以,前打钓法使用专用的短节抄网是必须的,这个事关安全,万万不可省略。

再下来就是饵箱,这个可大可小,可提可挎,也可以别在腰间,核心目的在于便于行走,其主要功用就是存放活虾蟹之类的生猛活饵,对于老钓手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你不想带这个饵箱,作钓现场的小蟹海蟑螂之类也是可以作钓饵的,并且,相当好用,缺点是挺难捉的,用量无法保证。

以上就是可以成行的钓具配备了,简单么,确实简单,谁都可以胜任愉快,消消闲闲地,你甚至可以踱着四方步去前打。当然,要求略提高些,一件好的钓鱼背心还是必要的,它不但可以在你落海时救你一把,而且那些口袋能收纳你的备用线、咬铅、钩子、剪刀、鱼尺、手机、相机等小辅配件,可以使你在任何时候都能具有应付任何情况的能力,尤其在你已经走了很远,不愿意再回头时……

钓箱,聊备一格,存放携带鱼获时使用。当然,用鱼扣也行,在我看来,钓箱越小越好,甚或不要才是最佳。无论是前打或者其他垂钓方式,消费的主要是每个当下累积的过程之美,鱼获并非最终目的,钓罢只取所需带走便是,有啥必要大小通杀,拿多了送人费神费电话不说,背着沉甸甸的真的很有趣么?

前打需要有放流的精神,这是一个钓手应有的态度,古人尚且有“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的精神,今人难道还要去竭泽而渔么。我也知道,要和每一个人都达成共识很难,毕竟我们有君子和而不同的传统,但我还是希望,放流的钓者多一些,再多一些,哪怕放一尾也好啊,用个体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善莫大焉。

这也是我希望钓箱越小越好的原因,以上说教真的令人乏味,但也真的必须要说,三人成虎,要得就是个累积效应……

五、结论
究其底里,前打钓法我看真的就如此简单。鉴于我自己还不曾实践过,所以以上前打云云诸位暂且姑妄听之罢,因为现在的我充其量就是个赵括而已。

回到开始的主题“前打竿是否必须配前打轮”,我想看清了“走着的前打”那章就应该很清楚了,淡水坐着使用前打竿,那些前打钓法为走而设定的前提都不存在了,那么配什么轮子还重要么。这里我个人可以给出几个选项:

1、配前打轮:因为轻便,可以钓近、打频率,对付20斤以下的鱼(品浪提供的数据),搏鱼完全靠手来调整刹车,充分享受搏鱼的乐趣,体验人鱼之间相对平等的机会。
2、配纺车轮:相对钓远,以重窝株守为主,目标20斤以上大型鱼。这么重的轮子加上后,你想打快也快不了,只能守,但是收线搏鱼时必须小心,挤断了竿尖可不好玩了。
3、其它……这个要有,而且永远要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