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控】贷前、中、后有什么样的风险需要规避?

 galton_g 2016-07-10

风控如履薄冰,从接到借款需求,到决定借钱,到最后完整把钱收回来,中间若有任一环节考虑欠妥没有及时规避风险,都有可能造成逾期不良。


因此风控三部曲贷前、中、后对应会有些什么样的风险需要规避呢?


不良贷款出现的根因


不良贷款出现的原因千差万别,而在经验丰富的业内风控大咖总结归纳看来,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经济环境变差,系统性风险造成不良,例如主业清晰,投资过大,造成资金断裂;


二是道德风险,导致骗贷,形成不良,例如企业明知已经变坏,贷款时就没准备还,拿到贷款就是为了跑路;


三是客户经理的职业操守风险与经济变差混合造成不良,例如企业只有800万贷款能力,硬给1500万,然后客户经理向企业借500万,自己放高利贷。


规避风险方法


此外,他还从贷前、贷中、贷后三方面,总结了一些规避不良贷款风险的方法。


一、贷前:学会说“不”


最开始是从信贷员做起的。


当时的支行长风格软弱,支行业务一直不如人意,后来某大boss以促发展的名义介绍过来一个中介。实际一接触,不仅不上银行的道,还满是五毒俱全那套“江湖气”。


简言之,找到科长和支行长陈述利害,几经反复终究顶住了上面的压力,没有和他们搅在一起。这个老板后来凭他那一套也是做得有声有色,但各行不良贷款遍地,自己倒是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说,无论信贷人员还是风控人员,都要学会说不。


二、贷中:风险前置,坚持自己的东西


他说,作为风控人,他一直主张风险前置,一定要走到一线看实际的东西。


他说他曾接受过这样一个单子:


一个业绩非常突出的支行报来一个新客户。乍一看财务、产能、产品还都过得去,但是恰好他当时业务不忙,又加之和支行私下关系很不错,就非常认真地做了这笔审查。


这一细究,第一企业多头授信,他行业务使用的担保公司业内口碑不佳;


第二企业经营理念有所偏差——该行业(上过某年315晚会)主要市场份额由大品牌占据,通过压低原料成本和贴牌外包生产盈利,低端市场存在大量假冒伪劣,这个客户不知名的品牌却定位一线的工艺与价格,很容易把自己拖死;


第三企业规划里有一个新的产品线投入,但是综合判断已经不再具备融资潜力,资金预计要出问题。综上,他找到支行行长,明确表示不建议介入。


显然好心没有好结果,支行又是找他领导、又是找大boss,顺带搬出政府背景,终于搞定了审贷会。写批复时,他和boss字斟句酌、据理力争,最终写成了条件授信。


于是放款时又是一番麻烦,最终各退一步,在支行做出若干书面保证的前提下,发放了审批额度的40%。


一年过去了,这业务还几天到期,就这40%妥妥的要变成逾期贷款。虽然终究可以借助政府背景收回本息,对那家支行而言这几千万也不算什么,但是仍然有点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坚持。


三、贷后:99%的不良都因为重贷轻管


重贷轻管,贷后缺失一直是银行这个巨人的阿喀琉斯之踵。尽管商业银行普遍借助系统自动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预警,但对于复杂的信贷实务还远远不够。


曾有一年,他手里的多笔业务在续做时才突然暴露问题——有的已经停产数月,有的股权转让公告良久,有的厂房推倒就等政府补偿。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可偏偏事实如此,这些企业不单每期的贷后都是一切正常,报表还一个劲增长。


他说,在他看来,内在原因是客户经理风险意识过于淡漠。上面这些案例中,把行长、科长、客户经理找来,有的出问题了还没去过企业,有的拿出另一套报表早已连年亏损,还有的直言企业之前承诺能拆钱还款于是他们“省事”不报。


更为令人心寒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行长和客户经理们依然是“企业说没问题”、“老板个人有实力”、“负责人承诺还款”诸如此类的论调。风控总监坦言:这样的人去化解不良我不放心,他们再报其他业务我更不放心。




来源: 蜜蜂数据.搜狐公共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