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阶段

 James5291 2016-07-10

近年来,大量食品类谣言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让消费者真假难辨。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公布了微博处理食品谣言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微博共处理各类不实信息1290条,其中食品相关的谣言245条,约占总量的20%。典型的食品谣言包括“吃樱桃感染H7N9”“猪肉钩虫”“蒜薹蘸甲醛保鲜”“西瓜打针”等。(6月29日《北京日报》)

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敏感的领域,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联系,食品的质量安全自然会受到民众的关注。近年来,就食品安全谣言来看,可谓是触目皆是,且呈现出泛滥成灾的态势:“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外国人不吃;儿童牛奶饮品含肉毒杆菌……”然而,正是这些引发热烈关注的热点新闻,最终却被证明不过是网络谣言。在信息技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如此多的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满天飞”,在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发人深省,确实值得有关各方深刻反思。

毫无疑问,如此多的食品安全谣言在网络上流传,在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的今天,无论对于食品安全本身、食品产业还是普通民众,都已经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是满满的负能量。一方面,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安全焦虑”,让人不知道什么食品才可以放心吃,而受此影响,反过来又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严重损害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对某些具体产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对谣言直接涉及到的生产企业、行业从业者产生巨大冲击,致而影响到社会稳定。以奶业为例,这些年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传言出来,一再打击社会公众对于中国奶业的信心,损耗有关各方为之做出的努力。这从国人疯抢香港奶粉等行为中可见端倪。

而如此之多的食品安全谣言在网络流传,应该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更好地破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症结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上大肆横行,原因不外乎:一是某类食品确实存在问题;二是企业间不正当竞争互相攻击;三是公众或媒体误解。心理学上称,谣言之所以有存在的市场,与人们趋利避害的价值选择倾向以及从众的社会心理有直接关系。谈及食品安全,对每个人来说最有利的价值倾向就是:安全和健康。极为常见的是,某种食品发生过安全问题后,公众对品牌的偏见就有可能扩大到整个行业;特别是在从众心理作用下,致而加剧谣言的扩散。

更为关键的是,这也与很多谣言传播之后没有及时得到制止有关,正所谓“谣言止于真相”。

从这个意义上说,破除食品安全谣言还有赖于“治者”——政府及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即社会共治。网络绝非法外之地,打击食品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是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首先,必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对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要适时研究并实施出台关于打击食品谣言犯罪的司法解释,从刑事层面对食品谣言犯罪保持一个高压的态势很有必要。与此同时,受损失的食品企业和从业人员,也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向造谣者追讨经济损失。其次,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常识,提升民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独立判断能力,扭转人们对食品安全“只定性,不定量”的“非黑即白”的简单认知心理,进而对食品安全谣言进行过滤。

最为关键的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提升监管水平,确保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赢得公众的信任。只有人们对食品安全不恐慌,才不会轻易相信食品安全谣言。再者,权威信息发布要跟上,提升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一旦出现食安危机,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并以精准的科学解释树立消费者的信心。在食品安全谣言产生之后,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威专家必须抢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食品安全大于天,维护食品安全的责任重于泰山。唯有让那些谣言的制造者、散布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还食品安全一片净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