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泰族社会结构看泰族迁徙问题

 颐源书屋 2016-07-1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治文人为了驳倒“南诏、大理是泰族建立的国家”,断章取义引用大量史料论述“南诏、大理是彝族白族为主的政权”,否认泰族从澜沧江中上游地区迁出的事实。而泰族学者在泰族怎么迁徙、为什么迁徙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述。中国政治文人只要一句:“为什么史料没有泰族迁徙的记载?”便能把泰族学者驳得无言以对!

无论是中国泰族、掸邦泰族、泰国泰族、老挝泰族、越南泰族,都有不少从北迁到南的传说;已没有泰族村寨的澜沧江中上游地区,出土的不少文物也证明了泰族先民活动过的痕迹,“蒙嶲”(漾濞江谷地)、“蒙舍”(巍山盆地)、“勐掌”(保山盆地)、“猛谷”(景东盆地)等带有泰族烙印的地名也记录在各种古籍中。为什么就没有泰族迁徙的详细记载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得从泰族的社会结构入手,泰族的社会结构以村寨文化为基础,如果离开村寨文化,就很难解释泰族的很多历史现象。

村寨,傣语叫“Man”(汉译“曼”、“蛮”、“芒”等),在泰族社会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统治者出徭役、负担均以村寨为单位,民众的日常生活也以村寨为中心,在泰族的传统观念中,村寨的荣辱安危是和身家性命攸关的大事。

而村寨之上的“Mong”(汉译“蒙”、“猛”、“勐”、“孟”、“木”等)概念就比较模糊了。一个江河谷地或小盆地叫“Mong”,如漾濞江谷地叫“蒙嶲”、巍山盆地叫“蒙舍”、保山盆地叫“勐掌、景东盆地叫“猛谷”等等;一个大地方或大城市也叫“Mong”,如昆明叫“勐些”、首都叫“勐货相”等等;一个国家也叫“Mong”,如缅甸叫“勐蛮”,泰国叫“孟泰”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泰族根本就没有“国”的明确概念。无论是谁来做国王,谁当最高统治者,只要不伤害到村寨的根本利益,能让他们安居乐业,民众对“国”是存是亡并不在意。

严格来说,泰语中根本就没有“国”的专用词,独立建国几百年后的泰国才明确一些:地方叫“曼勐”,国家叫“查”或“巴贴”。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各地泰族民众勇于村寨之间的械斗、最多就参与村寨之上的“Mong”级冲突,而当外族(比如缅人)大规模入侵时却没有什么人主动挺身而出来“保家卫国”;甚至在各地文艺作品和各种传说中,看到的英雄可能也就是村寨之上某个“Mong”的某个王子,或是擒魔降怪的半人半神;就是没有一位“精忠报国”抵御外敌的全民英雄。

不能以此就认定泰族先民贪生怕死,而是因为泰族历史上就没有一个能让全民效忠,能从精神层面上让全民感到自豪、从而产生出凝聚力的领袖或文化实体。能让泰族先民去拼死效忠的“国”显得那么抽象、那么遥远。

泰族先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最高首领就是所在地区的“诏勐”(一方之主),这是他们的父母官,甚至于有生杀予夺之权,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他们都必须服从“诏勐”的调遣。

而作为一个地方首领的“诏勐”,他的切身利益也仅仅是管辖范围内的统治权,收收田赋,找几个漂亮民女来做小老婆,分派各村各寨为他服役,大到给更大的“诏勐”出兵打仗,小到为他家做各种家务,包括抬轿、扛伞、养牛、放马、打人等杂事。所有这些事又分派给各村寨的头人去落实就行。也就是说,泰族的统治者从来没有建立过一套强大的国家机器。

“勐达光”(哀牢国)是泰族历史记载的最早国家,中国史籍称“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这么一个广阔的国度,在归附汉朝时,《后汉书·哀牢传》这样记载:“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也就是说,和哀牢王一起归汉的还有77个王,哀牢王只是他们之中那个领头的王,归附汉朝也是所有王一起参与,哀牢王充其量也就是个盟主,也不可能有一套完备的国家机器。

“勐达光”或许有些早,不能说明问题,那我们看看“勐达光”归汉一千年后建立的“勐泐”(景陇国)。相关史书记载,“勐泐”建立者诏真是大理国境内的一个泰族首领,于1180年统一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建立“勐泐”。一个国家之内的地区首领说建国就建国,说明大理国政权对所属地区的控制也仅仅是名义上的,本质上还是一个联盟体。继承南诏国政治遗产的大理国尚且如此,南诏国对所属地区的控制恐怕也不会比大理国强到哪里去。

诏真建立“勐泐”一百多年后,《元史·步鲁合答传》记载:“步鲁合答从征八百媳妇,至车厘。车厘者,其酋长所居也。诸王阔阔命步鲁合答将游骑二百往招之降,不听,进兵攻之,都镇抚侯正死焉。步鲁合毁其北门木,遂入其寨。其地悉平。”然后就设“徹里军民总管府”。从步鲁合只带着二百名军队,死了一个小军官侯正,就把“勐泐”王城给占领了,其王城有多简陋可想而知。

《泐史》还记载:“勐交”、“勐老”、“勐兰纳”都曾隶属过“勐泐”。可后来,其中的“勐兰纳”又到处扩张势力,甚至把曾经击溃过南诏国和真腊国军事入侵的哈利奔猜国给灭了,曾隶属“勐泐”的一些“Mong”又变成“勐兰纳”的属地了。以此判断,“勐泐”强大时对周边的统治也只是周边“Mong”的首领向其称臣、进贡点金银珠宝,遇到外族入侵时,“勐泐”作为带头大哥召集大家出兵出力一起抗击而已,并不是“勐泐”直接去管理。臣服他的“Mong”一旦强大起来,随时都有可能变成跟他一样的盟主,这样的隶属关系其实很牵强。

勐卯弄”(麓川国)是泰族历史上最强大的政权,在与明朝对抗的一百多年里,每发动一次战争动辄十万、三十万军队,上百头大象、数千匹战马。而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呢?

明朝对“勐卯弄”非常重视,在其所设的机构“四夷馆”(类似外交部)里就专设了个“百夷馆”(专门负责泰族事务的部门),还派特使钱古训和李思聪两人出使“勐卯弄”。这俩人回去后写了著名的《百夷传》,对“勐卯弄”的风土人情和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作了详尽的描述。可以说这是历史上专门记载泰族的最全面的汉文资料,至于其内容有多少失实之处?是否全面等问题都值得推敲,但大部分内容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对“勐卯弄”军队官职的记载就很全面,有的职衔至今掸邦军都还在用。但对“勐卯弄”的都城“者阑”描述中我们没有看到威峨的宫殿、高厚的城墙,从“者阑”遗留的王宫旧址来看,建在半山腰的王城规模已较大,还是和“勐卯弄”的军事实力实在不相称,那么当时“勐卯弄”所征调的几十万大军是什么情况呢?《百夷传》写得很明白:“无军民之分,聚则为军,散则为民,遇有战斗,每三人或五人出军一名,择其壮者为正军,呼为锡刺,锡刺持兵御敌,余人荷所供,故军行五六万,战者不满二万。兵行不整,先后不一,多以象为雄势……”这就很形象地告诉我们,“勐卯弄”没有多少常备军,而大部分是临时征调的民众武装,这些武装首领往往就是带他们出来的各地大小“诏勐”和村寨头人,统领这些军队和老百姓,是不必建立什么机构。“诏法弄”(国王)有能力让各地“诏勐”服从征调就行。而一旦“诏法弄”失去这能力,各“Mong”也就很自然地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小天地。

这就说明,泰族社会中,不论建立多少政权,却始终只是一个以村寨为基础,“Mong”为主要统辖单位的大联盟。当大的盟主强盛时会形成一股势力,远一点的如“勐达光”(哀牢国)、“蒙舍”(南诏国),近一点的如“勐卯弄”(麓川国)、“勐阿瓦”(阿瓦国)、“勐泐”(景陇国)、“勐兰纳”(兰纳国)等,而一旦没有这样的盟主,联盟就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

只有村寨,才是泰族社会的根本,泰族才会生生不息。每个泰族村寨一般由十几到上百户人家组成,上千户的大寨也许会叫成城子(汉译“景”、“清”、“遮”、“姐”等),但其社会组织构成还是村寨。以村寨头人为首的几个领导者,无论是推选还是“诏勐”任命,实际上也还是农民,只不过对普通村民有管理权,最多享受点物质补助和精神上被尊重而已。有了这么一个集体,平时各自耕织,一有大一点的事就全寨协作,一般的自然灾害就可应付。平时的行为准则有传统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简单的法律法规;精神上有鬼神包括祖宗可以祭拜,佛教传来后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寄托;唱唱情歌谈谈恋爱;这就是泰族社会自古以来的主旋律。

一旦这旋律被破坏,比如自然灾害或者战争的暴发,大家可能会抗争或屈从,但在无法承受的情况下就全家外逃,最多就是举寨迁徙。这种迁徙我们可以称为泰族式的,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数的涓涓细流;既不同于草原民族那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也不象中原汉族逃荒逃难时几万、十几万的流民潮;而是以村寨为单位一步一步地移动汇聚到新的地方,又凭着共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渐渐团结在一起,也许会被当地居民排斥,但这种渐进式的迁徙不会突然威胁到当地居民,也就不会引起大规模冲突,这样也就没有形成“历史事件”,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又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逐渐上升的人数优势,又变成了当地起主导作用的民族。

以村寨为单位的泰族式迁徙,过程最起码有上千年的历史,迁徙过程中并没有暴发足以引起外人关注、也值得本民族铭心刻骨的大事,也就是说,这是悄然无声的迁徙,而不是“有声有色”的征服行动。当泰族不断融合当地的小民族,真正在这块土地上站住了脚,才开始引起周围国家包括中原王朝的注意,也才有了明确的记载。这也就是为什么泰国在素可泰王朝以前大都是传说,而素可泰以后的内容就比较详尽;同样中国史料对泰族各“Mong”的记载也是与素可泰同时期的元朝以后才比较连贯和丰富。给人有点突兀的感觉,好象那些泰族首领是突然冒出来似的。

实际的情形是,泰族无论是迁徙或征服都是以村寨为单位的细水长流似的行动,流的过程是平和的,没有引起什么大的动乱,只有汇聚在一起才成为引起他人关注的力量。这就是泰族南迁西徙过程没有史料详细记载的原因。

泰民族分布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