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币值不值钱主要看它——铸纹,不知道你就out啦!

 七星渡 2016-07-10


前言

今天小集要给大家介绍一种特殊的概念——“铸纹”,它是指在密闭的模具中币胚受挤压成形时,币材流动所产生的痕迹。这种痕迹在新制币模完好时,极不明显,故此时所压制出的初打币常被误成proof,在多次压印后币模逐渐磨损,表面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纹理。有些模具边缘发生崩坍、或模具产生裂纹,都会显现在所制成的币面上。


为什么要讨论铸纹


铸纹是在硬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普制币上都会出现铸纹,表现为原光,而原光是普制币品相的首要指标。评级师在评判普制币时,首先会观察原光,确定大致的评分范围,然后再根据压印、视觉效果等其它指标进行细分。如果原光达不到一定标准,其它方面再好也是无用。



铸纹(或原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反映出币模的状态。就普制币来说,用早期工作模压印出的初打币应该没有铸纹或者铸纹极少,达到PL(proof like,类精制)的效果。随着工作模使用时间的增长,铸纹增多、增大、增粗。末期工作模的铸纹非常粗大,因此反光也强烈。因此说不是原光越粗、越亮越好,而是越细密、越窄越好。

精制币上则不应出现铸纹。精制币的工作模应该始终保持为镜面状态,和普制币工作模的初打状态相似,因此压出的钱币不应有铸纹或车轮光。一旦币面出现铸纹,必须马上修模。正因为铸纹造成的车轮光被普遍认作普制币的标记,才出现NGC把老西藏精制币评为普制的乌龙。NGC评级师业务不精是一个原因,而另一方面,老西藏精制币上的大量铸纹及其导致的宽、散的车轮光通常只会在普制币上见到,误评可说是事出有因。

铸纹的形成

铸纹如何形成在国外的钱币集藏界已经是常识,但是在国内通常听到的是这个说法:铸纹是金属流动形成的。这句话没错,但是理解往往错误。许多人,包括一些币章集藏资深人士,把这句话理解为一个金属坯饼受到工作模挤压,坯饼的金属产生流动,于是在币面上形成铸纹。曾经有一位高手在和我讨论时用面团做比喻,说是用手压下去,面团上会起皱,那就好比是铸纹。

这个解释有几个说不通的地方。一是初打普制币和精制币在压印过程中也有金属流动,为什么没有形成铸纹?二是铸纹的形态明显是和币模状态相关的。越是末期的普制币模打出来的铸纹越粗、越长,这时的金属流动和早期币模压印时有什么不一样?三是各种币模压印出来的铸纹有差别。精制币如果出现铸纹,比普制币上细小得多。照理说精制币的压印压力比普制币大,压印次数也多,怎么流动造成的皱纹反而比普制币要细小?四是铸纹一概是突出于币面的,起皱应该是突出和凹陷都有。



铸纹的形成其实在“出厂原光的含义”一文中已经说明,在此总结一下:坯饼在压印过程中产生金属流动,流动的金属在工作模上造成细小的擦痕。这些擦痕被压印在后来的币面上,形成铸纹。金属流动不是造成铸纹的直接原因,而是间接原因。把铸纹的起因比作压面团起皱完全不得要领。

对铸纹成因的这个说明可以很好地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初打币和精制币因为其工作模近乎镜面,没有或极少有擦痕,因此尽管有金属流动,也不会出现铸纹。普制币工作模使用时间越长,工作模上的擦痕就越多,越粗大,在币面上压印出的铸纹也相应比较粗大。而精制币工作模因为经过硬化处理(镀铬或其它金属等),金属流动造成的擦痕相对细、浅,因此精制币上即使出现铸纹,也比普制币上细小。擦痕在工作模上是凹陷的,因此币面上的铸纹是突出的。

铸纹的形态

铸纹是从中心向四周发散的。这和金属流动的方向有关。靠币边处最为明显和密集,另外在突出的图案、文字和日期等周围也可以出现铸纹。

上面提到了铸纹是突出于币面的。这是铸纹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在写“钱币工作模状态研究”一文时从方向和部位上基本认定老西藏精制币上所谓“闪光性损伤”其实是铸纹,但是如果不能显示出这些痕迹是突出币面的,就无法下定论。好在现在已经能够通过高倍放大,拍出这些铸纹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币面并无损伤,而是有许多突出于币面的铸纹。



整理自新浪博客尚品轩钱币、钱币中国近代机制币论坛

如涉及版权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