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桑说槐

 mjx1234图书馆 2016-07-10

指桑说槐 

标签: 桑枝 桑叶 桑树 桑椹子       分类: 说药篇

    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子,这桑树是“从头到脚”都可入药。槐树则以花和果实入药。

    我们儿时的水乡小村,桑叶是与我们口袋里焐着的小蚕儿一样随着春天的雨和风一起慢慢苏醒的。等那远远的槐花浓郁的香气将我们从梦中惊起的季节,发现蚕儿已经上柴架结茧了,白白的,偶尔还有三四个橙橙黄的茧儿,我将它们比作槐花,那是我小学最好的造句了。

将桑与槐连在一起说,自然联想到那个成语——“指桑骂槐”,查成语字典,注解为:比喻指着张三骂李四。中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将之演绎成间接训戒部下而使其敬服的一个谋略。我是写文说桑与槐的药用的,当然不能“骂”,题为“指桑说槐”,好得不是做中考高考的应试选择题。

    古有“宅前不种桑,宅后不植槐。”之说,江苏邳州民间建造新房,忌用桑木作梁椽,槐木作门槛,“上不顶桑,下不踩槐”之俗沿袭至今。把植物与吉凶祸福相联系,是我国建筑风水中的传统民俗,而总是桑槐相提并论,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不作桑谐“丧”、槐谐“鬼”之类避讳禁忌的民俗心理分析,但由此可以很简单地明白,桑与槐是我国乡村随处可见的树种,他们是草木中的“平头百姓”,杂树林中的“芸芸众生”。尤其是桑,自古农桑并称,更是我们衣着织物原料生产的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桑和槐因此成为具有特殊人文内涵的文字符号,那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栽上百年桑,勿怕年成荒。” 这是我们苏州的一句农谚。桑养蚕,蚕吐丝,丝织衣,这几乎可以成为“自然与人”关系最为具体而生动的一个注解。而作为药用,又几乎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植物,贯穿整个生长期,成为“生生不息”的药物资源——五六月的桑林,郁郁如云,桑的果穗星星点点,那便是随摘随吃的桑椹了;待霜降以后,桑地里满垅的桑叶可以扫来,直接入药;冬季农闲,桑农整枝理棵,一捆捆的桑枝、桑树的根皮又可以卖得几个过年的好钱。

桑椹子: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桑枝:祛风湿,通经络。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我不得不将桑树所有的入药部分以及主治功效,按教科书的方式这样罗列出来。突然的一瞥,发现这竟像一首有构图的现代诗。从根到枝到叶到子,这不是一棵奉献之树吗?!我禁不住想为他放声歌唱。

“指”了这么久的“桑”,让我用同样的方式略说一下槐吧——

槐米:槐树的花蕾。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槐角:槐之荚果,形长如角。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为写说药,我是得老老实实读些书的,无意中翻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读到十六回,那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后,凤姐对贾琏“叹苦经”,有这样一段凤姐的话:“……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武艺……”。

   注意:凤姐说的也是“指桑说槐”呀。凤姐是不认字的,但从她口中一连串道出了那么多的“计”,怪不得脂砚斋有这样的朱批:“此等文字作者尽力写来,欲诸公认识阿凤,好看后文,勿为泛泛看过。”

为之我深深长叹!

——来自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