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内经》论汗

 山水丰顺 2016-07-10



汗是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重要表现,汗证亦是临床常见病证。汗出异常在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价值。《内经》有关“汗”的论述计有200余处,其中许多内容被现今临床所忽略。为更好了解“汗”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就《内经》有关“汗”的论述予以系统梳理。


1.汗的概念


“汗”,《说文解字》注:“汗,身液也。”《素问·评热病论》云:“汗者,精气也。”后世医家对此也多有阐发,如高士宗注云:“阳气有余,内加于阴,阴得阳而外出,故谓之汗。”吴鞠通云:“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蒸化而为汗”。故而汗为阳气蒸化津液,由肌表毛窍排出体表的液体。


2.汗出机理


《内经》有关汗出机理的论述十分详尽。汗出不仅与阴阳、营卫、脏腑关系密切,还受四时气候、情志变动、生活起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1 汗与营卫气血的关系


生理性汗出的基本原理是阴阳相和、营卫调和。如《素问·阴阳别论》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其本意是讲述三阴三阳经脉阴阳变化的发病及预后,后人常借此说明汗出的机理,即阳气的气化功能与阴精在和合的状态下相互作用则产生汗液。《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素问·举痛论》谓:“营卫通,腠理开,汗大泄。”说明卫阳行脉外,营阴行脉内,阴阳二气,表里相从,卫气运行有度,营气随之而行,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输布全身,腠理开阖正常,汗源充足,汗液得以正常排泄。


营卫之气的协调运行是汗液正常排出的基本条件,《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本脏》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均论述了由上焦所宣发的卫气,具有控制汗孔开阖,调节汗液排泄的作用。 所以,卫气在汗出的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


2·2 影响汗出的其他因素 

 

人体的营卫气血受自然气候及饮食起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内经》对此多有论述,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因于暑,汗。”指天气炎热则人体气血浮越,腠理开泄,而汗出颇多。《灵枢·经脉别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则论述了“饮食饱甚”、“惊而夺精”等因素对汗的影响,说明饮食变化、情绪变动等起居活动皆会通过影响气血的变化而导致汗出。


3. 汗与五脏的关系


“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决气》),而津液的生成源于五脏之精。所以,汗液的产生和排泄与五脏均密切相关。同时,五藏气血津液的功能失调,或内外邪气影响,则可引起营卫失调,腠理开合失度,从而导致病理性汗出。


3·1脾乃汗之源


汗液的化源为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津液,营血津液可化而为汗,故脾乃汗之源。若过劳或“醉饱行房”则脾气受损,卫气不足、收摄无力而汗出异常。故《素问·经脉别论》云:“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素问遗篇·本病论》曰:“醉饱行房,汗出于脾。”


3·2心乃汗之主


《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化液,心为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载:“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心主血,津血同源,而津液由汗孔散于体表则为汗,故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所以,《灵枢·营卫生会》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诫。病理上,心阳虚则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阴虚则不能敛阳,虚阳迫津外泄,并伴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


3·3肺乃汗之关


《素问·经脉别论》云:“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主宣发卫气,外合皮毛。肺的宣发作用可以化津为汗,并使腠理开阖有度,汗液排泄正常,故肺为汗之关。若肺气不足固摄无力则能引起“灌汗”。


3·4 肾乃汗之本


《素问·逆调论》载:“肾为水藏,主津液。”津液的布散、汗液的调节与多脏腑有关,但肾中阳气是推动脏腑气化,促进水液代谢的原动力;同时,主司汗孔开合的“卫气出下焦”,因此,肾阳为卫气之根,肾乃汗出之本。《素问·经脉别论》云: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说明过劳可损伤肾精肾气,致使肾虚汗出。


3·5 肝乃汗之制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津布,故肝的疏泄作用能调控津液的输布代谢。《素问·经脉别论》云:“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在体合筋,肝血藏魂,疾走能伤筋,恐惧则伤魂,故其汗出在肝。

与后世脏腑辨证的方法不同,《内经》主要是从致病因素、发病途径与五脏生理机能的内在联系入手把握“汗”与五脏的关系,体现了“审因辨汗,五脏分证”的特点。


4 《内经》常见汗证


《内经》有关汗证的记载颇多,以“汗”直接命名的汗证,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之“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乃气虚自汗。《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谓“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为肾阳虚盗汗。《灵枢·经脉》云:“阴与阳分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绝汗,又称脱汗。不直接以“汗”命名的汗证,如《灵枢·营卫生会》云:“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故命曰漏泄。”《素问·病能论》载:“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漏泄、酒风,又称漏风,是以汗出如漏为特点的病变。


5 辨汗诊病


辨汗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之“汗出偏沮”乃预测中风偏枯的重要条件。《灵枢·痹论》则认为“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是湿痹的指征之一。

辨汗是判断疾病预后的线索,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辨汗对于五实证的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另外,《素问·诊要经终论》将“绝汗”视为太阳经脉气绝的重要表现。《素问·评热病论》则以“汗出辄发热”与“三死证”综合判断“阴阳交”的预后。


6 汗法述要


汗法主要指通过发汗以疏解腠理、宣通肺卫从而祛邪外出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明确了汗法的应用原则及立论根据。


邪气在表,常以汗法解表愈病。六淫邪气客于肌表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疮疡早期见表证者,亦可发汗祛邪愈疮,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汗之则疮已。”


汗法不仅可以治疗表证,亦可解郁除热治疗五脏热证。如《素问·刺热》载:“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说明各脏在其脏气当旺之时,有利于正胜邪退,汗出而热退病愈,所以运用汗法治疗五脏热证应当把握愈病的时机。


7 结语


《内经》论“汗”散见于多个篇章中,内容丰富,富有特色,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多个理论环节,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其“审因辨汗、五脏分证”的特点尤为突出,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是中医学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


(作者系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