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中最完美的人物,万万没想到是他......

 劲健 2016-07-10


(图)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法名智深,中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渭州(甘肃平凉)人,生活在北宋年间,当过提辖,又称鲁提辖。


开篇: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是《水浒》中智深禅师临终前留下的一首偈子。单从字面上简单看,这个偈子是对智深禅师一生的高度概括,也算是他对自我的一个评价。


先逐句分析一下。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这两句基本上是对鲁达一生行为与性格的概括。在别人眼中,或者说是在大多数众生的眼中,鲁达虽然是一个和尚,可是却不是正规的修行僧,套用一句现代的话说,鲁达的修行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五台山的醉打山门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这个偈子的首句他是这样说自己的: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那如果一个和尚自己主动认为自己不修善果,那还他是不是自认自己不是好人呢?当然不是。鲁达口中说的这个善果,是一般人作为一个目标修行的善果,与鲁达所要求的境界相差甚远,所以他说的这个不修善果,其实是一种他眼中比较低级的善果,是他不屑于修行的那种善果。是一个有着大智慧觉者眼中的不入流的善果。有了对这个善果的认识,那他的只爱杀人放火就可以理解。纵观鲁达一生,性格率真,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在自己眼中非常正义的事情,他杀人放火的观点也是在不断升华之中,或者说是一个自我到真我的完善过程。


我们看一下鲁达是如何的“杀人放火”的。鲁达出场杀的第一个人就是镇关西。因为这个屠户欺负了卖唱的金氏妇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郑屠户自称镇关西。鲁达当时说过,自己作为本地提辖都不叫镇关西,一个屠户就这样自称,太狂妄了。于是三拳打死了郑屠户。



(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对于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个事情,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先分析鲁达为什么打镇关西?前面说了两个原因,恃强凌弱、欺行霸市、目中无人,这是鲁达要教训他的原因。记住,是教训,他开始时候的本意不是想打死他的。


其次分析一下鲁达为什么打死了镇关西?我们看《水浒》知道,鲁达去郑屠户的肉铺就是去找茬的。那郑屠户毕竟也是在市面上混的人,很懂得看人下菜碟的,他开始时候对鲁达是百般容忍,只不过鲁达是咄咄逼人,才造成二人动手。而鲁达打死镇关西其实是失手,气头之上,下手重了,应该属于误杀了。


打死镇关西之后鲁达心里的变化。应该说他心里有些后悔,因为失手了。平心而论,镇关西的行为是罪不至死的。而鲁达这个出场就误杀人的行为对以后他的性格、思想、行为影响是相当大的。比如说后来的野猪林救林冲,他就没有那么冲动和冒失了,没有杀掉要暗害林冲的两个解差。表面上是因为林冲求情,其实呢,是他自己开始懂得合放手时须放手了,领悟了一个给别人一个机会的道理。可以说,这个道理是从他误杀镇关西的事情中领悟出来的。还有后面拳打小霸王周通的时候,给对方一个解释分辨的余地。此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鲁达的大智慧潜能开始慢慢的激发出来了。即使是嫉恶如仇的他,在大义凛然除霸安良的时候,心里的善念慧根是相当清楚的。于是我们这里可以引出开篇偈子的下一句了。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鲁智深的一生都是在行侠仗义,他与别的好汉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认为是正确的是对的,就坚决的去做!这与武松、李逵、林冲等都是不一样的。武松做事情讲究一个“派”,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足彩头,比如景阳冈打虎,打死了要让大家张灯结彩的前呼后拥,醉打蒋门神,一路之上搞的沸沸扬扬,按照现代人的话,武松是一个善于炒作的英雄;李逵呢,喜欢咋呼,还喜欢愚忠、愚义;林冲做事瞻前顾后,总是考虑来考虑去,其实林冲是一个很善于安于现状的人,所以说他才是真正的逼上梁山的,如果按照现代血型分析,毫无疑问,林冲是A型血的。



(图)2011年《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剧照,晋松饰


仔细分析分析这些英雄的性格是很有意思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把题目定为水浒中最完美的人物。严格说,无论古今中外,就没有完美的人物出现的,不过既然是在作品中,就必定有完美人物的。不同的作者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完美形象,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去刻画一个完美出来。而《水浒》这部书中,鲁智深就是作者精心刻画出来的一个完美人物。


说了一个小小插曲,还继续说他的这个偈子。鲁达一生都是行侠仗义,他后来突然顿悟了什么呢?又扯开了什么金绳和玉锁呢?其实这是一个跳出来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相当难讲和难以理解的。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吧。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人的一生遇到过许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在当时感觉都是很棘手的,很难以解决的。可是过了十年回头一看,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谈资了。或者说,你当时的辉煌,几十年之后都是一片过眼云烟。于是许多人感悟人生真是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而已。这是我们常人从生活中悟出的禅理,而智深禅师悟出的这个道理远远比我们深的多。


水浒英雄从开始聚义,到后来的魂断蓼儿洼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大家开始时候都是踌躇满志,其实就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因为梁山这个环境给了大家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而在蓼儿洼之后,突然发现这个实现自我的空间没有了,一切不过是一场噩梦而已。于是许多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这就是凡人的智慧。而此刻的鲁达却从中突然实现了顿悟,那么他到底是悟出了什么呢?那就是自我其实永远是一个泥潭,每个人都在这个泥潭中在挣扎,在挣扎过程中他的眼睛是被蒙蔽的,看不到外面,其实真正的纯净的一尘不染的天空就在外边,可是每个人都在这个自我的泥潭中苦苦挣扎着,抓到一条泥鳅就沾沾自喜,还准备抓第二条,而就在不知不觉中难以自拔的时候,才突然出现了恐惧。这就是人生,是每个人都难以跳出的人生。此时,只有大智慧的觉者才能顿悟,才能立地成佛,然后跳出来,这个人就是鲁达。于是智深大师说道,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是啊,这样一个潮信,是从无际的外天空来的,是一个无尘界、无明界、无意识界来的。哦,如今方知我是我!



(图)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如今方知我是我


要说我是我,先说三个我。人人有自我,自我非本我。待到醒悟时,才知是真我。


先说说自我、本我、真我的概念。


说白了,自我就是那个一厢情愿的我,每个人都有自我,每个人都有一厢情愿的想法。那么水浒中的鲁智深也不例外,他也有自我。从开始拳打镇关西到醉打山门,都是在一直实现着自我,或者努力实现自我,直到上了梁山,鲁智深才觉得真正找到了组织,觉得自己的理想抱负终于可以实现了。这也是几乎所有上了梁山的英雄的共同想法。现在我们就可以小结一下,大家在梁山聚义,都觉得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其实就是能够实现一个自我,所以才有梁山的逐步做大做强,他们共同的一个口号就是替天行道。大家看,宋朝昏庸无道,只有梁山才能救民于水火嘛。而来到梁山的这批人,或多或少都跟朝廷有仇,都有一副侠义心肠,又都有一身的文韬武略,所以大家聚在一起更容易实现自我,这就是大家共同“自我”的一个共振。


既然自我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我,那么还有一个本我。许多时候的本我跟自我有着很大的出入。比如说:晁盖这个人,可以说在水浒中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带头大哥了,可是事实上,火并王伦的一场戏,还不是七兄弟一起合谋利用了林冲一把?晁盖的目的还不是要夺取头把金交椅?其实梁山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小算盘,当然鲁达除外的。这里讲的这个意思就是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不愿意表达出来的东西,这个就是本我,比如虚伪、比如自私,这些东西是不能拿出来的,是见不得光的。


正因为有本我的存在,所以人与人之间必然有芥蒂和矛盾,只不过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表现出来是不一样的。环境融洽的时候最不容易体现本我,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本我才最容易暴露出来。比如到了水浒后期的时候,梁山兄弟的矛盾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了,原来看似铁板一块的梁山兄弟其实也不那么兄弟了。


在本我暴露之后,才可能会出现真我。注意,是可能是。这个主要是根据悟性与慧根。大部分人在本我暴露,自我受阻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沮丧、自暴自弃等,其实还是本我。我们看一下水浒,只有鲁达最后的真我出来了。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武学高手在冲击生死玄关一样,生死关头只有破除心魔,才有可能成功。简单的说,鲁达的如今方知我是我中的两个我,前一个代表的是自我,后一个代表的真我。那么为什么鲁达的自我最后变成了真我呢?



(图)2011年《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剧照,晋松饰


鲁达如何实现由自我向本我的完美升华


要知道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这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


每个人对于完美的人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按照一般的说法,科学家或者学者能够倾毕生之功完成一项课题就是完美的人生了。比如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曹雪芹完成了红楼梦等等。这些能够在一生之中把自己的研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后世许多年之后都要仰视才见的人生就是完美的了,而期间所付出的艰辛、所遇到的挫折、所遭受的诘难,一切的一切,都因为有了辉煌的光环而一起变成了宝贵的财富。


做为普通人,仍然有着自己对完美人生的定义。比如:一个创业者能够把自己的企业做的非常的强大,受到世人青睐与瞩目,比如马云、李嘉诚等等这些商贾巨子。


即使我们达不到上述人物的人生,每个人都有对完美人生的追求。农人的人生可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大家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吧,当时有这样一段,康熙问三德子的哥哥二德子,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二德子回答,有一所房子,有几亩水田,有个老婆,几个儿女,白天下地干活,回家有口热饭,这样的生活就踏实了。可以看到,每个人对于完美人生的理解是不同的。


其实完美人生之所以有不同的理解,关键是与当事人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即使是乞丐,他也有自己的完美人生的定义,那就是一日三餐能够吃饱。


说了这许多的完美人生,其实这其中还有许多的不完美,有自己眼中的不完美,也有别人眼中的不完美。比如曹雪芹,一生穷困,他的人生幸福吗?完美吗?之所以产生对完美人生看法的差异,就是因为出发点不同,有人注重精神,有人注重物质,所以同样的人生才有不同的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追求。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永远勇往直前。安于现状的认为勇往直前的太累,并且有欲壑难平之嫌;勇往直前的认为安于现状的得过且过,缺乏上进心。如此一来,对于完美人生变产生了许多的分歧。


所以中国产生了一门学问叫做“中庸”。中国的中庸学还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比如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样的观点可以让许多的中国人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的社会,都能够从容的存活下来,从容地应对许多事情。你看,有了机会就勇往直前,没有机会就安于现状,这样是不是很好呢?


大多数都有这样的观点,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哲学角度说,这样的观点是很正确的。不过我们来分析一下鲁达的人生,他的完美人生观可以说更上了一层楼。


先用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观点分析一下鲁达的人生,开始时候鲁达以行侠仗义、除霸安良为己任,把自己的人生演绎的有声有色。后来宋江窃取梁山首领之后做出一系列令兄弟心寒的举动,许多人通过不同的表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鲁达却没有。这时候的鲁达开始思考了人生的更高的境界了。


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其实就是无论你怎么做怎么努力去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总是有所缺憾。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无憾的呢?那就是一个信念,解释的再白一点的话,其实就是信仰。这就是为什么开头时候我提到鲁达的慧根,他是有着超大智慧的人。他最后能够跳出事物的现象去看本质。世间万物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虚无幻想,就像偈子中说的,都是金绳玉锁。金玉这些常人一生都在为其所累的东西,在鲁达的眼里,终于看出了其本相,就是绳子和枷锁,即使是金玉所做,也改变不了其束缚人心的本质。


说到了这里,就可以说鲁达的心灵得到了彻底解脱,才是“如今方知我是我”,以前的一个自我,倏的就遁化出了真我。


鲁达,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找到了真我,所以他是完美的。


我们许多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只是越来越接近本我,所以才会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挣扎。为什么?在前进过程中,根本就忘记了放弃才是解脱的根本途径。


原标题:水浒中最完美的人物——如今方知我是我


*作者:风林秀,鱼羊秘史特邀作者,喜欢历史、国学,著有佛教弟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双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