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评诗] 我们不能不爱母亲 《我们不能不爱母亲》 诗/韩东 我们不能不爱母亲, 特别是她死了以后。 衰老和麻烦也结束了, 你只须擦拭镜框上的玻璃。 爱得这样洁净,甚至一无所有。 当她活着,充斥各种问题。 我们对她的爱一无所有, 或者隐藏着。 把那张脆薄的照片点燃, 制造一点烟火。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爱一个活着的母亲, 其实是她活着时爱过我们。 诗题中的“不能不”,以双重否定达致的肯定,使一种正面的呼吁更加诚恳,更加用力。同样是这句话在正文的语境下,又显然呈现出一种讽刺效果,“不能不”充分暴露的是一种被动性,即便不说我们对母亲的爱是虚伪的,至少也是无力的。看看在母亲生前死后我们不同的表现就很清楚了。擦拭遗照是多么轻松的一件事,以此我们表演对“母亲的爱”,我们“爱得这样洁净”,而其实“我们对她的爱一无所有”。活着时衰老的母亲,她的生活充斥了各种问题和麻烦,我们有过这样平和的耐心为其擦拭洁净吗?韩东在诗中将遗照点燃,是戳破,是还原,不留余地,打回原形:一无所有。此诗是极为概括地在对比中完成抒写的,细节只消每一个尚有反思意识的儿女们自己去补充。这是直抵本质的诗,让我们无地自容、无话可说的诗。我们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我们的爱太不成比例。好好去爱我们活着的母亲吧,这是母亲已不在人世的诗人给我们的恳切的提醒。 ▎诗人简介:韩东(1961-),中国当代重要诗人、作家,“第三代诗歌运动”领军人物,曾提出革命性的诗歌观念“诗到语言为止”。著有诗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及剧作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老婆》 诗/李侃 老婆 我亲爱的战友 女儿打来电话说 你生病了 其实你就在她身边 你不给我说 我听到这个电话 先是怔了一下 然后,歌不想唱了 旁边的美女也 不想理了 我有时读诗也渴望从诗中读到作者的人,当然这样的诗并不多,而这首可以,读完我首先被诗人的真诚所打动,给老婆写诗提到别的美女是需要勇气的,也许对李侃来说这并非勇气,而是诗人品性的自然流露。这首诗人物的隐显处理很有趣,“我”和女儿在明,妻子美女在暗,男女主角间隔了两个人是有意拉开距离,反倒使得情意劲韧绵长起来。妻子的心境尤其微妙,生病了告不告诉丈夫她是犹豫的,她不直接打电话是不想告诉,女儿打电话她不阻止是又想告诉,她在一边听着其实多么关心丈夫的反应,这里面的情感真是丰富蕴藉,妻子这人真是温柔敦厚。而诗人却老爱拿老婆逗趣,这里称老婆为“战友”就让人浮想联翩,忍俊不禁,其实幽默是一种不难为情的爱的表达。最后我想说,一首好的口语诗,它的抒情效果真比传统抒情诗高太多,一点都不腻歪,由事实本身直接呈现诗意即近乎自然。 ▎诗人简介:李侃,1964年生于四川平昌,营销管理职业经理人,现居成都。1988年开始诗歌创作。“芳邻旧事诗歌节”发起人;《自便诗年选》主编之一;“芳邻旧事酒吧”吧主。出版个人诗集《时光此间》。 《在花之林茶吧》 诗/云经立 我对她说 去一下洗手间 然后起身 她坐在那儿等着我 很快我从洗手间回来 重新入座 当她看到我在她面前坐下时 她知道我刚才去了哪 我要干什么,我干了什么 她甚至知道 我的手指 碰了我身体的哪儿 她都知道这些 我也知道 只是她不说,我也不说 彼此心里明白 然后我们又继续喝茶 谈天说地 这首诗太有意思了,相信所有人读完都不免窃笑,又不能不承认它的真实,或许还会想起自己同样的经历。能写出这样诗作的人必是内向而敏感的,通俗点说就是闷骚型。茶吧,多么高雅之地,还是叫“花之林”的茶吧,更是洗尽尘虑俗想,身处此地的男女谈天说地不免云里雾里,而肉身的俗常需要却强硬地刺破了虚幻,将两人的心思瞬间拉回实地拉到俗世。题目与正文间构成一种互相嘲讽的喜剧效果。但此诗绝非仅仅写出日常交际中的小小尴尬,它的更加微妙之处是,男性潜意识的暴露,对男女关系走向的暗自期待,这也是彼此心照之事。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只是现在,还得继续谈天说地,接着忽悠。 ▎诗人简介:云经立,湖北公安人。从事营销。现居长沙。诗观:诗是灵魂的颤动。 《相认》 诗/阿步 酒桌之上 那个沉默不语的人是我 那个走神的人是我 那个把水洒了一身的人还是我 多年以前 那个坐在角落里哭泣的人是我 那个那么胆小那么卑微的人是我 那个甚至不敢举手和老师说 我要上厕所的人也是我 总有某些时刻 我和那些我相遇 相认,拥抱 并告诉对方 一切都会过去 经过这摇摇晃晃的人群 看过这明明灭灭的灯火 喝下这举起又放下的酒 其实那些我都是同一个人 只是他们不断地重叠 又不断地被拆开 走向不同的时间和地点 2015.4.4早 此诗有一个收聚然后发散的结构,众人聚为一我,一我又散为众人,它是可以翻转的漏斗,写法上则可详略错置,它写聚是具体的,不同空间不同时段带有细节的事件,写散则可以是一种概括性的意向动作。一首写“相认”的诗歌使得读者的“我”与作者的“我”有一种亲切的“相认”,它当然就是成功的。那不敢举手报告老师我要上厕所的人不就是小时候的我吗?当诗人相认而拥抱,并说一切都会过去,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种深切的安慰。 ▎诗人简介:阿步,又名纳阁阿步,85后。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中国诗歌》《星星》《青年作家》《特区文学》《诗选刊》等书刊。诗歌入选《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歌排行榜》等选本。2011年获第三届万松浦文学新人奖,2015年入选《中国诗歌》“新发现”。 《在超市》 诗/张侗 一只被五花大绑的螃蟹 踩着许多 被五花大绑的螃蟹 挣扎着 正从26.8元区 向36.8元区 艰难爬去 它的盔甲大螯,它的横行霸道,螃蟹本就是一副颟顸滑稽的形象。读这首诗是会有笑声的,但这笑里面是有苦涩的。张侗笔下这只螃蟹就是一条好汉,被五花大绑,马上要送刑场,还在争取一个更好的身价,简直悲壮!在超市的又何止是螃蟹,人不也在有形与无形的超市里辗转,时刻努力着,艰难争取着,一个更高的卖价吗? ▎诗人简介:张侗,山东作协会员。有组诗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山东文学》《草原》《诗选刊》《扬子江》《诗歌月刊》《诗林》《诗潮》《绿风》等报刊发表,有诗歌入选多种选本。 《姥爷的礼物》 诗/轩辕轼轲 姥爷在百货大楼上班 八月十五前夕 他回家就给我捎一袋月饼渣 那是卖完月饼后 他从柜台上的白铁皮匣子里倒出的 这成了我的美食 我把脸埋进塑料袋里吃 完了还舔舔 我对月饼都不感兴趣了 只喜欢吃月饼渣 对仰望月亮都不感兴趣了 只喜欢把脸埋进 碎了的月光里 2015-1-6 月饼和月亮,进而月饼渣和碎月光,它们之间譬喻关系的建立既自然又神奇。这是一个浪漫而幸福的结尾,它涤净了贫苦生活里的寒酸,把姥爷对外孙的爱提炼为珍贵的礼物。 ▎诗人简介:轩辕轼轲,1971年1月生于山东临沂,入选《新世纪诗典》《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读诗》《明天》《谱系与典藏:当代先锋诗三十年》等多种海内外选本,获2012年度人民文学奖等奖项。著有诗集《在人间观雨》、《广陵散》、《藏起一个大海》《挑滑车》等。 《开网店的朋友送我一把弹弓一直没用》 诗/朱剑 从33楼我家阳台 我看到的鸟儿 与我小时候 用自制木弹弓 打下来的 完全不一样 不是飞在空中 而是从我脚底 低低掠过 眯眼望去 只能看见鸟背 背后开枪 不是好汉 此诗虽短,叙述节奏却不是单一的,包括题目在内直到“鸟背”语气都是舒缓的,最后两句节奏加快,斩钉截铁,很有力度地回应了诗题,既严肃又好玩儿。不求深意,当作一首简单的小诗来看,它也是自足的。在一个基础面上的自然自足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太多诗人急于谋大,忙着寓言啦象征啦,手提的却是破筐竹篮,到底打不上水来。此诗并无图大痕迹,却不妨碍我看出一种大,这才叫高级。它通过一件具体的小事,隐喻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巨大变迁,短短几十年,人已经不再仰望自然拜服自然,而是将自然踏于足下任意征服,自然已是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人类真该发扬下好汉作风及时收手了。 ▎诗人简介:朱剑,男,诗人,长安诗歌节同仁,湖南益阳人,现居西安。 《朗诵》 诗/秦巴子 一个人 望着右前三十度高处 深情的啊了一声 那里飘过一片云 然后一个人转头 看着左下十五度的地方 深情的啊了一声 那里是一片黑鸦鸦的观众 一个人缓缓抬头 平视前方 张开双臂作展翅状 深吸一口气 拖着长长的尾音 啊——了一声 挂着摄影机的钢铁摇臂 像长颈鹿的脖子一般伸过来了 一个人啊啊啊了一会儿 鞠了三个躬 下去了 2015/7/12 不难看出此朗诵为诗歌朗诵,且当为传统的抒情诗歌,甚至是官刊报章上常见的讴歌体,最适合作为舞台表演的朗诵形式。此诗的讽刺效果太好了,让人读之大笑。但是笑后细想,此诗的语言是非常精准的,甚至有几何学的严谨,它的喜剧效果并不靠通常的夸张扭曲调侃来取得。它的独特手法是截取几点(以“啊”为标志的抒情节点),集中罗列(抒情姿态的快速切换带来了滑稽),而对朗诵内容全盘省略,因为本就千篇一律空洞无物,这样一个煞有介事的朗诵者就变成了小丑,他的朗诵是多么地虚假可笑啊。 ▎诗人简介:秦巴子,1960年10月生于西安。诗人,作家,知名职业办刊人。著有诗集《立体交叉》《纪念》《理智之年》《极度失眠》《在长安》《神迹》等;长篇小说《身体课》《过客书》《跟踪记》等。 《没见过的榜样》 诗/伊沙 近几年来 我减肥的榜样 是一个没有见过面的 小三 我家的钟点工王姐 (也是她家的钟点工) 老是念叨她: “人家真敬业啊 为了瘦 为了美 为了一周一次 与那老男人见面 真是蛮拼的 真能管住嘴 不馋 不吃 从没让我做过一顿饭” 伊沙是能够在诗中呈现出鲜活的时代生态的诗人之一,这与他在诗歌写作中极为重视“事实的诗意”是分不开的,而当代性和当下性也正是他诗歌先锋性的重要体现。这首诗里的“时代生态”由三个关键词来揭示:减肥、钟点工和小三。本诗通过“钟点工”这一移动的点在“诗人”和“小三”之间巧妙地画上了连接线,在“减肥”这一大众话题下,一个不曾谋面的“小三”竟意外的成了著名诗人的榜样,这并非来自诗人的呕心苦思,而是得自生活的丰厚赐予。无论诗人还是钟点工在谈论臭名昭著的“小三”时都有一种难得的健康心态,他们提供了一套这个时代稀有的人性话语,“小三”也是有其可爱与可敬之处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总是可贵的。 ▎诗人简介:伊沙,男,原名吴文健。诗人、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选家。 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出版著、译、编70余部作品。 ▎评者简介:李锋,男,1985年生于河南濮阳,2009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平日大量阅读中国当代诗歌,是一名有自己独到眼光的诗歌编选者与评论人。微信号:925443731。新浪微博名:李锋评诗。 ☆ ☆ ☆ ☆ ☆ 摄影与诗歌 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摄影·诗歌·艺术·电影·音乐 | 微信·zzw-1028 本期作者:李锋、题图摄影:黎明的酒杯、排版:林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