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日本大炮入门

 老黄牛的书馆 2016-07-11
第一章 大炮传入日本
众所周知,天文13年(1544),葡萄牙人把铁炮带到了日本的种子岛。第2年种子岛时尧学会了大筒的制造方法。天正14年(1586)蒲生氏乡派遣家臣远赴罗马,购得一门大炮。这也是日本人第一次从外国采购技术兵器。至于大友宗麟家族和“国崩”的故事,估计对日本史没了解的人也不会很关心,这里废话就不多说了。

第二章 近代的日本火炮

一,四斤野山炮的采用
所谓四斤,就是弹丸重四斤的前装腔线野炮和山炮。本着向世界最强陆军学习的指导思想,日本在庆应2年(1866)请来法国陆军炮兵教官,模仿法军编制了2个野战炮兵队,武器就是从法国进口的四斤野山炮。此种类炮从明治元年的鸟羽、伏见战役开始投入战斗,一直用到明治19年。


[?IMG]

上图:四斤野炮炮身,是拿破伦三世赠送给日本的,炮身上有皇冠和字母N组成的纹章。
中图:四斤野炮放列炮车
下图:四斤山炮,相对于四斤野炮1.62米的炮身,四斤山炮炮身只有1米长。

二,普法战争与克鲁伯火炮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使用四斤野山炮的法国败于使用克鲁伯8厘米野炮的普鲁士,敏锐的日本人感觉到,怎么能用战败国的火炮呢?从明治4年到明治6年,分两次进口了36门克鲁伯8厘米野炮,第一次20门,第二次16门。
明治9年11月,山县有朋陆军卿继续电令在柏林的桂太郎购买普鲁士火炮,桂太郎感觉到了普鲁士陆军正在对火炮进行更新换代。以3650美圆的代价采购了1门克式7厘米野炮,此炮后来又采购了24门,大多装备近卫野炮兵队。

以上火炮构成了明治维新前、中期的日军炮兵主力,其他的“万国牌”就不多写了。

克式8厘米野炮(普鲁士1864年式轻野炮)放列跑车重量680公斤,榴弹射程最大3000米,榴霰弹2000米,三马拖曳。
克式7厘米野炮(普鲁士1873年式轻野炮)放列跑车重量800公斤,榴弹射程最大5000米,曳火弹2500米,三马拖曳。

[?IMG]

上图:克式8厘米野炮
中图:克式7厘米野炮
下图:克式7厘米野炮与弹药车携带的弹药。一基数为榴弹60发 榴霰弹24发 霰弹2发 装药药包90个。

三,海岸要塞与海防献纳金
我以前专门写过一个关于日本海军要塞的帖子,这里就不多说了。自萨英战争后,日本政府越来越重视海岸要塞的修建。明治13年开始修建东京湾要塞,15年参谋本部专门成立了海防局,20年下关与对马要塞开始建设,22年由良要塞开始建设。到明治26年,东京湾要塞大部分完成,下关与对马要塞完成一半时,政府却以赤字为理拒绝继续拨款。最后是天皇拿出了宫内金为表率,其他大商人又纷纷献纳了230余万日圆,用来制造火炮。由海防献纳金制造的火炮,炮尾部铸有“献纳”两字,后来所有献纳者也获得了天皇颁发的黄绶勋章作为褒奖。如果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日本,也许能在一些纪念公园里看到这些火炮。

明治前中期海防要塞配备的火炮

火炮名称 数量 制造者
19厘米加农炮 2 意大利技师
27厘米加农炮 2 大阪炮兵工厂
24厘米加农炮 28 同上
12厘米加农炮 25 同上
28厘米榴弹炮 110 同上
24厘米臼炮 34 同上
15厘米臼炮 11 同上

合计 212


[?IMG]

上图:12厘米加农炮
下图:改23口径24厘米加农炮,明治36年还出现了26口径的24厘米加农炮.



[?IMG]

上图:19厘米加农炮
中图:24厘米加农炮
下图:28厘米榴弹炮初期型。



四,甲午战争与收缴的清朝火炮
在明治22年颁布了《野战教范》,第一次明确的规定了炮兵的战斗原则和部队的训练要项,书中着重写了“炮兵是战场的主要兵种、是战斗的骨干”,进一步提高了炮兵的地位。炮兵的射击方法也从原来的目视射击法改为了德意志式的夹叉射击法,使得在日后的甲午战争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IMG]

上图:克鲁伯造7厘半重野炮 甲午战争缴获自清朝军
中图:8厘穹窖炮 甲午战争缴获自清朝军
下图:克鲁伯造12厘加农炮 甲午战争缴获自清朝军


[?IMG]

上图:克鲁伯造15厘臼炮 甲午战争缴获自清朝军
中图:15厘加农炮甲午战争缴获自清朝军
下图:集中在日本门司兵器修理所前的缴获清朝军重炮


五,31式速射山野炮
甲午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通过获得战争赔款,日本进一步扩张了军力。当时正是欧美各国速射火炮热的顶点,日本马上抓住了这个时机,决定全部换装速射山野炮。最后在有坂成章大佐的主持下,先从克鲁伯公司购买220个炮身、400个炮身半成品,施耐德公司购买炮架400个,由东京炮兵工厂开始组装,命名为31式速射野炮。于1903年2月全军换装完成。最开始31式速射野炮没有防盾,只能用木板代替,到1906年才制造出铁制防盾。

31式速射野炮 口径75毫米 速度7发每分 最大射程6200米 使用战地改造炮架最远可达到7750米 三马拖曳。

31式速射山炮 口径75毫米 采用分装式弹药 最大射程4600米 五马驮载。

[?IMG]

图:31式速射山炮


[?IMG]

上中下图:31式速射野炮 下图是45年美军在朝鲜缴获时的相片



六,日俄战争中的野战炮对决
在日本换装31式速射山野炮之时,俄国赶忙换装三英寸野炮。此三英寸野炮采用的是法国技术,由于法国和俄国当时是同盟国,俄国迅速购买了此炮的许可证,用来对付来自远东日益强大的火炮威胁。

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各列强也出兵干涉。日本是出兵最多的列强国家,出动了一个多师团的陆军。由于31式速射山野炮还在制造中,日军的炮兵主力为 7厘米山炮一个联队,7厘米野炮一个大队,克式12厘米榴弹炮一中队(没有参加战斗)。
俄国也乘此机会,从西伯利亚南下,一路驱逐清兵,将势力范围扩张到鸭绿江边。由于两帝国主义列强分赃不匀,便于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

战争初期,面对俄军三英寸野炮的射程优势,日军野炮兵非常的被动,经常被不知道哪里飞来的炮弹打到。最后不得不对31式速射野炮进行战地改造,以勉强到达和俄国三英寸野炮平分秋色的水平。这种被动局面,也促使了日本对38式野炮的开发。


[?IMG]

图:露西亚三英寸野炮

七,日俄战争中的重炮对决
在日俄战争战争爆发的前一年,日本紧急从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了大批的重炮,计

名称 制造国/制造商 数量(门)
10厘半速射加农炮 克鲁伯 4
15厘榴弹炮 克鲁伯 18
12厘榴弹炮 克鲁伯 32
12厘青铜加农炮 意大利 66
9厘青铜加农炮 意大利 35
15厘青铜臼炮 意大利 90
9厘青铜臼炮 意大利 39

其中部分9厘青铜臼炮与全部12厘榴弹炮编成了野战重炮队,其他火炮编成了攻城炮兵队,这也就是日军野战重炮兵和重炮兵部队的起源。

[?IMG]

上图:克鲁伯制12厘榴弹炮
下图:克鲁伯制10厘半速射加农炮

[?IMG]

图:9厘青铜臼炮


除此之外,将28厘榴弹炮作为攻城炮的呼声很大,但一直被攻城炮兵司令官 丰岛阳藏 少将以搬运不便为理由拒绝。直到旅顺会战第一次总攻击失败后,才终于把准备装配到镇海湾要塞的28厘榴弹炮配属给第三军,此后不断增加数量,累计达到18门。事实证明,此炮无论在日军占领203高地,还是摧毁港内俄舰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后,28厘榴弹炮队又配属给第四军,参加了奉天会战。在进攻俄军万宝山阵地时,由于俄军碉堡上被1米厚的冰层覆盖,导致了很多28厘榴弹炮发射的坚铁弹没有爆炸,事后才查明是引信强度不够的缘故。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因为俄军也装备28厘榴弹炮的孪生弟弟-------28厘臼炮。

原来,日本的28厘榴弹炮是仿制自意大利,而克鲁伯公司也模仿同一火炮制造了28厘臼炮,并卖给了俄国人(日俄战争大约有10门)。这两种炮大体诸元是相同的,最大的区别是日本28厘榴弹炮膛线是左旋的,克鲁伯造的与之相反。俄军专门搜集日军射过来的未爆28厘米炮弹,然后换上47毫米速射炮的引信再打回给日本人,日本人吃尽了自己射出去炮弹的苦头,特别是在鞠家屯的28厘榴弹炮阵地上,被打回来的炮弹击毁了日军自己的火炮。

[?IMG]

上图:使用轻便铁道搬运的28厘榴弹炮炮身。
中图:28厘榴弹炮阵地,18门需要50天时间的装配才能进入战斗状态,到昭和年间出现了木制炮座,加上13吨牵引车的搬运,装配时间缩短了很多。
下图:靖国神社内展出的28厘榴弹炮和用28厘米坚铁弹做的栅栏。


八,日俄战争的缴获火炮

日俄战争中,炮弹的缺乏一直困绕着日本政府和陆军,除了国内开足马力生产外,还不惜举债向外国采购。但是即便如此,还是赶不上战斗的消耗。沙河会战中,由于炮弹的缺乏,日军的进攻曾一度停滞,使得无法扩大战果。满洲军司令部最后决定使用辽阳战役中缴获的俄军三英寸野炮,组成 战利野炮兵第一、二、三大队,第1、2、4军每个军配属一个战利野炮大队。使用缴获和搜集的俄军炮弹,这3个大队在沙河会战后期非常活跃。随后的奉天会战中,也有56门三英寸野炮向自己的祖国发射了炮弹。

[?IMG]

图:露西亚三英寸野炮



整个日俄战争期间,日军缴获了俄军约1000门各式火炮,而俄军缴获的日军火炮不超过16门,也就相当于4个炮兵中队的水平,这也是日军一直拥有战略进攻主动权的侧面证明吧。

至于缴获火炮的去向:一是作为研究对象分配给陆军技术审查部、工科学校、炮兵部队。二是作为纪念品赠送给各地的神社、游就馆、博物馆等。

[?IMG]

上图:日军28厘榴弹炮,陆军1906年赠送给伊势神宫,陆军大臣寺内正毅提写了铭牌。
中图:露军24厘加农炮,缴获自旅顺要塞崂蛎嘴炮台,是这次战争中日军缴获的最重火炮。
下图:露军23厘加农炮,缴获自旅顺要塞模珠礁第二炮台,和中图的炮一起放在伊势神宫。


九,骑炮兵的诞生

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占领盖平后,发觉必须要组织一只骑炮兵队伍,于是修改了31式速射野炮的炮座,减轻重量后编成了骑兵第一旅团临时骑炮兵中队。
骑炮兵部队正式的编成则拖延到了1908年,在野炮兵第18联队隶下,成立了2个骑炮兵中队,1911年改为骑炮兵大队。骑炮兵装备的是41式骑炮,该炮是38式野炮的轻量版。

[?IMG]

图:41式骑炮

十,急造迫击炮和携带迫击炮

迫击炮的起源就不多说了,直接说日本装备迫击炮的过程。

旅顺会战中,第3军通过土工作业,向俄军防线徐徐推进。由于双方都在壕沟内,接触的时候无法使用直射火器,最后只能互相扔炸药与手榴弹,但是由于体格和坡度的关系,日本人往往很吃亏。工兵中佐今泽义雄决定开发一种12厘木制迫击炮,后来又决定把口径扩大到18厘米。使用外围竹箍的木制炮身,在近距离上威力较大。该炮最后被命名为急造迫击炮。

技术审查部也在1905年研制出了日本第一种金属炮身迫击炮------携带迫击炮,口径106毫米,射程450米,结果在同年8月的武器试验中,发生了炸镗的事故火炮周围十余人非死即伤。好在随后日俄战争便结束了。

此外,还有战地改造型迫击炮,例如把中口径速射加农炮的炮弹壳作为炮身的迫击炮,不过效果不理想。

[?IMG]


图:急造迫击炮的三种型号,有小差异

[?IMG]

图:携带迫击炮


十一,38式野战炮

在日俄战争中,31式速射野炮暴露出一系列不足,寺内陆相根据国际上野炮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指示开发新一代长炮身后座式野炮,于1904年11月从克鲁伯公司购买了400门1902式火炮的组装件。

经大阪炮兵工厂仿制后,于1907年8月定型为38式野炮。至1909年4月基本换装完成。该炮最大射速20发每分,平地射程5800米,三马拖曳,前100门是分装式弹药,后续是整体弹药。射击时必须挖坑固定炮尾驻锄。

这一时期,日陆军也雇佣了德国陆军教官,对其陆军架构进行了大变革,大到军政、军令、军队教育的三权分立,小到攻城、野战重炮兵的操练方法,不一而足。

[?IMG]

上中下图:38式野炮

十二,38式系列重炮的购入
日俄战争期间,陆军从克鲁伯公司进口了10厘加农炮20门、12厘榴弹炮34门、15厘榴弹炮16门,用来更换装备旧式火炮的重炮兵部队。这些火炮于1905年7月到达日本,陆军省将现有的野战重炮兵与徒步重炮兵联、大队进行了改编。新设了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

到1908年,10厘加、12厘榴、15厘榴三种火炮都仿制成功,被命名为38式10厘加、38式12厘榴、38式15厘榴。但是新型火炮的炮架安定性一直存在问题。发炮后炮架不像原装炮那样后退,而是驻锄像尾巴一样翘起,这一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也是后来该系列火炮过早淘汰的原因之一。

[?IMG]

图:38式12厘榴


[?IMG]

图:38式15厘榴


十三,日俄战争中日本军火进口渠道(火炮类)

英国:进口炮弹,雷管,引信,火药。
美国:进口炮弹、工作机械。
德国:进口炮弹、引信、火药。
法国:无,因为其与俄国是同盟国。

以上总共进口炮弹约45万发,这便是典型的“西洋人出钱(贷款)出枪,日本人出人,用日本人打俄国人”的帝国主义代理人模式。

十四,41式山炮

1908年,陆军技术审查部审查官岛川文八郎大佐(后大将)完成了41式山炮的设计。

41式山炮的结构设计十分简单,操作也很方便,获得山炮兵部队的一致好评。发射速度约10发每分,弹道低伸。便于摧毁敌平射火力点,支援效果在当时来说,是处于世界前列的。该炮自满洲事变后成为联队炮,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IMG]

上图:41式山炮,牵引方式为6马驮载或1~2马拖曳。
下图:41式分解状态,9人可做短途运输。

十五,日俄战争结束后的火炮

要塞炮兵在日俄战争后也改称为重炮兵。1911年后38式10厘加由于运动性太差被剔除出了野战重炮兵的装备表,而仍在装备的38式12厘榴、15厘榴存在威力不足的问题,也催生了新替代品在昭和初期的问世。

十六,四五式系列重炮与初阵

日本在努力研发新一代野炮、野战重炮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新重炮的研发。于1912年完成了45式15厘加、45式20厘榴、45式24厘榴的设计。在随后的实炮测评中,45式20厘榴由于威力达不到设计要求,被停止大量生产。就这样,45式15厘加、45式24厘榴成为了20世纪10~30年代日本陆军仅有的两种远程压制/破坏炮,担当了攻城炮的主力。其中45式15厘加负责压制敌炮兵,45式24厘榴负责破坏敌钢筋混凝土筑垒。

[?IMG]

上图:45式24厘榴
下图:45式15厘加

[?IMG]

上、中、下图:45式15厘加

[?IMG]

图:45式24厘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世界性的战争必然引起世界性的军事变革。原来海陆的平面战争模式被彻底打破。航空部队与远洋潜艇的出现给战争带来了立体的色彩。野山炮也由于新设计、新弹药的出现,射程突破了1万米大关。

在太平洋战区,日本的目标是德国太平洋舰队的根据地-------中国青岛。德国自从1897年从清朝政府手中攫取青岛后,花费了约2亿马克,扩建了青岛港口、街道、要塞。日德相互宣战后,日军便从陆、海两个方向包围了青岛。

为了早日攻陷它,特别编成了独立攻城重炮第二大队,大队长由45系列重炮的设计人之一-----炮兵中佐绪方胜一(后大将)担任,该部队含45式20榴一中队、45式24榴一中队,其他军官、士兵均来自重炮兵第1、2联队的现役人员,但是除了大队长外,其他人都从没见过自己将要在战场上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火炮。动员于9月5日完成,并在东京炮兵工厂大阪支厂领取了新火炮,在大阪陆军练兵场的一角临时进行备炮作业、阵地构筑、火炮操作的训练。9月25日乘船从大阪出发,10月1日到达位于青岛近郊的目的地。在登陆地点,铁道联队已构架了含轻便铁道与两脚起重机的栈桥。24榴中队经过22小时,20榴中队经过18小时才完成了整个登陆过程。

火炮阵地选在青岛要塞8公里外,观测所再向前推进了2~3公里。使得火炮、观测所、目标处于一条直线上。火炮在展开过程中,空中出现了德军水上侦察机。野炮兵第24联队在大阪炮兵工厂内山技师的指导下,战地改造了两门38式野战炮的炮架,增大仰角,以这两门改造高炮,成立了临时高射炮小队,这也算是日本高射炮兵的起源。两门改造高炮在第一次战斗中,发射了两发炮弹后,就因为炮架承受不了垂直后坐力而发生了故障,无法再射击。但从此以后德国人的侦察机再也没有在战场上出现过了。

独立攻城重炮第二大队的全面进攻始于10月31日,以此纪念天长节。由于观测所的位置选择得很好,此次射击的精度很高,在1小时内德军大部分大口径炮台便放弃了还击。第二天,该大队又对中央堡垒与台东镇堡垒进行了破坏性射击,随后步兵一个中队便从炸开口中成功突入。

在炮击有顶天阵地的时候,发生了炸镗事故,24榴、20榴各两门被毁坏。最后调查原因是现地配制的发射药包冲击力太大,后来采取在发射药包间填充毛毡层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十七,德意志军事思想的舍弃和法兰西军事思想的回归

日俄战争的胜利,使得日德军事蜜月走向顶峰。但十年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受日英同盟的约束,日本与德国相互宣战。

德国于1918年11月宣告投降,其战后的军备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军事科学的研究也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日陆军本着“向世界最强学习”的光荣传统,把目光重新投回了一战的战胜国-------法兰西。从此以后,“法粉”与“德粉”展开了近三十年的论战。

随后。日本便开始从欧洲采购新兴军事兵器,英国的各种战车炮,法国的数种军用汽车,德国的光学、音源兵器等。其中最大的被采购国还是法国。

航空兵器的威胁日益突出,高射炮的列装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最早引进的高射炮就是产自法国,并聘请了法国炮兵上尉留卡担任教官。同时,火炮牵引车也初步选定了法国制造的半履带牵引车。1925年陆军还派出了欧美考察团,与法国施耐德公司签定了90式野炮、91式10厘榴、94式24厘铁道炮的购买合同。在火炮技术上,日本也越来越依赖法国的技术。例如从89式15厘加农炮上开始使用的开脚式驻锄。还有火炮自紧法、内镗自由交换法、炮口制退机等。就算说日本一战后火炮的原形大部分来自法国都不怎么过分。


十八:裁军的功与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思想占据了世界的主流。同时,世界的经济也因为战争结束后的相对过剩,进入了停滞的状态。各国的财政日益窘迫。

1922年华盛顿条约的缔结,加上帝俄的崩溃,日本陆军一时间丧失了最大的假想敌。日本国内政界对裁军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其结果就是导致了1922年的第一次山梨裁军,相当于5个师团兵力的20多个部队、军校被裁撤。为了在裁军之后依然保持原有的战斗力,以此次裁军为契机,轻机枪、飞机、战车、汽车、通信等技术兵器反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是顺应世界军事变革的体现。

具体在火炮方面,火炮的绝对数量随着裁军被减少了,但是更新的速度却加快了。新的观测、射击、气象、通信工具、化学战器材、机械化牵引工具也不断装备炮兵部队。总之,这一时期炮兵走的是精兵路线。

十九:1925年的欧美兵器情况

陆军省把裁军的原则定为“师团减少、战斗力不能减少”,为维护战斗力,必须对现有兵器进行改良。

第十七节中提到了1925年以炮兵中将绪方胜一为团长的欧美兵器考察团,用了8个月时间考察了美、法、比、德、英、澳、苏等国,共采购了44种兵器供日后的研究之用。下面摘抄考察团回国报告中,对欧美主要军事强国的评价:

美国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但是军事工业并不发达。参加一战时很多军事技术还必须从法国借鉴。但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对各种发明都采取了收买、奖励、资助的政策,世界各国的新技术、新发明都云集于此,充满了一派生命活力。

英国无论从理论与发明上,还是应用上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出于岛国的危机感和维护广大殖民地的需要,对国防费毫不吝啬。同美国一样,英国也积极收买各国的新技术、新发明、英军的优势在于其机动力的突出,以飞机、战车、汽车为工具,使得部队一日推进100公里成为可能。另外英国首次引入了“战备巴士”的理论,如果在英国本土发生战争,则征用伦敦市内的5千台巴士,每台可以运输约50人,以提高预备役补充军的机动力。

德国由于条约的束缚,停止了一切兵器的研发,只得利用本国资本与技术力在国外投资设厂,进行秘密的军事研究。

法国由于战后军事预算紧缩的关系,对民营军工厂进行了行政干预,除步枪、机枪、通信器材外,所有兵器制造都由施耐德公司独当。法国政府承诺减免施耐德公司的税收,施耐德公司则保证和平时期绝不辞退有关国防武器生产的基干员工。

二十,海军炮塔转用在陆军要塞上

华盛顿条约的签定。香取、鹿岛、安芸、摩萨等数艘战舰必须放弃,八八舰队计划也中止了。

正在此时,陆军获得了为期5年的要塞整备预算,约2亿日圆。使用海军废弃舰的舰炮作为陆军要塞炮的方法,在陆海军之间一拍即合。

从1924年安装千代ケ崎炮台的45倍口径30厘舰炮炮塔开始,到1932年龙ケ崎50倍口径30厘舰炮炮塔全部结束为止,经过近9年的时间完成了整个计划。具体情况如下

炮种 来自军舰 安装炮台
45倍口径30厘加农炮 鹿岛 东京湾千代ケ崎炮台
同上 同上 长崎县的山大岛炮台
同上 伊吹 青森县津轻大间第一炮台
同上 同上 丰予海峡鹤见第一炮台
同上 生驹 房洲崎第一炮台
45倍口径25厘加农炮 安芸 三浦半岛三崎城ケ岛炮台
45倍口径20厘加农炮 鞍马 房洲大房岬大房崎炮台
50倍口径30厘加农炮 摄津 对马龙ケ崎第一、第二炮台
45倍口径40厘加农炮 土佐 釜山港外张子嶝炮台
同上 赤城 长崎县壹崎黑崎炮台
同上 土佐 长崎县对马丰炮台


[?IMG]

图:45口径25厘双联加农炮炮塔,拆自战舰安芸,安装于三浦半岛三崎城ケ岛炮台。前炮管上是一门用38式野炮改装的缩射炮,作为平时训练之用。


二十一,火炮的威力与运动性之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炮兵的最大教训是“应集中火炮进行无试射的急袭射击。”这就对野战火炮的射程、运动性、瞄准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间进入20世纪20年代末期,随着苏联国力的不断增强,满洲作为战场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了起来。围绕在满洲的野战炮到底应该威力至上还是运动性至上的问题,陆军省内部也开始争论起来。

自这一时期起,装备改良炮架的改38式野炮逐渐装备部队。随后,射程、射界更广的90式野炮研发成功。但90式野炮放列炮车过重也招来了一些非议。于是处于改38式与90式之间的中庸野炮-------95式野炮也被研发了。

原本陆军省的计划是师团野炮兵联队装备95式野炮,军属野炮兵联队、机械化野炮兵联队装备90式野炮。但由于95式野炮定型太晚,产量不足,很多师团野炮兵联队只得用改38式野炮替代。


[?IMG]
图:改38式野炮

[?IMG]
图:90式野炮

[?IMG]
图:95式野炮

二十二,大正至昭和初期野战重炮的更新

面对38式10厘加、14年式10厘加射程、运动性不足的问题,于1932年换装了92式10厘加,而大口径榴弹炮方面换装了四年式15厘榴与96式15厘榴。

在这一时期,常设师团的野炮兵联队换装了91式10榴一个大队,山炮兵在逐步向94式10厘山炮过渡。

重炮兵方面,89式15厘加的制定使得重炮兵部队的运动性发生了飞跃性的进步。随后更出现了95式15厘加、96式24厘榴,这也是日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卧薪尝胆17年的成果。89、92、96式各重炮的新革命,在于其全由机械化牵引车牵引,使得火炮的机动力有了划时代的提高。

下表为各型火炮与牵引车对应关系。

火炮名称 牵引车名称 马力 速度(公里/小时)
14年式10厘加 92式5吨牵引车 55 16
89式15厘加 92式8吨牵引车 75 16
15厘加、24厘榴、30厘榴 95式13吨牵引车 160 12
机动90式75野炮 98式4吨牵引车 90 38
96式15厘榴 98式6吨牵引车 120 24
96式15厘加、24厘榴 重牵引车 200 26

1915年后所有野战炮兵中队都改为了每中队4门火炮的编制,其后瞬发、短延期引信的出现,使得榴霰弹被淘汰,榴弹成为野战炮弹的主流。同时,发烟弹、照明弹、燃烧弹、瓦斯弹等化学弹种也纷纷出现。

二十三,掷弹筒的发明

日军掷弹筒的原型是一战中法军使用的枪榴弹。在日本,它也是裁军背景下的产物。最初的十年式掷弹筒射程150米,后续的89式重掷弹筒射程为670米。到1935年还研究了射程800米的50毫米有翼掷弹筒弹,其通过试制百式重掷弹筒投射。在战争最后的末日兵器中,还有大掷弹筒----------投射97式曲射步兵炮炮弹的急造掷弹筒。

二十四,纳粹势力的抬头

泡菜夺取德国政权后开始重整军备,日陆军中的“德粉”又重新骚动起来。1937年德意日三国防共协定签定后,日德军事交流重新频繁起来。在火炮方面日本主要引进的是“タ弹”(穿甲榴弹)和电波标定仪。


二十五,炮兵部队的增强

从满洲事变到北支事变,口呼“不扩大方针”的日本政府却一直被军部牵着鼻子走,战争逐步扩大为中国军民的全面抗战。日本陆军也在“暴支膺惩”口号下不断增加投入中国战场的军队的规模。至1940年,已有常设、特设、增设师团50余个,其中三分之二投入了中国战场。加上20多个独立混成旅团,50多个军属炮兵队(野炮、山炮、野战重炮、重炮、高射炮),总计有130余个炮兵部队。

高射炮部队也在战争中迅速发展,从20年代中期的1个联队,发展到1940年的14个联队。但火炮更新速度没有赶上部队的扩张速度,大多仍装备的是旧式的88式75毫米高射炮。至1945年战败时,包括船舶高射炮部队共有约290个高炮部队,共计高射炮1650门。



二十六,20世纪四十年代初备战装备计划与实际贫弱的炮兵战力

以下取自1941年动员计划令,以对苏作战为中心。

1.师团野炮兵联队(4大队12中队,挽马编成)
联队本部1
大队本部4
75毫米野炮中3
10厘榴中队 6
15厘榴中队3
大队段列 4
联队段列 1

总计火炮48门

组织结构为第1~3大队,野炮1个中队 加 10榴2个中队,第4大队 15榴3个中队。

2.野战重炮兵联队(2大队6中队,挽马编成)
联队本部1
大队本部2
15厘榴中队6
大队段列 2
联队段列 1

总计火炮: 4年式15厘榴24门


3.野战重炮兵联队(2大队6中队,汽车编成)
联队本部1
大队本部2
15厘榴中队6
大队段列 2
联队段列 1

总计火炮: 96年式15厘榴24门

4.野战重炮兵联队(2大队4中队,汽车编成)
联队本部1
大队本部2
10厘加中队4
大队段列 2
联队段列 1

总计火炮: 92年式10厘加16门

5. 重炮兵联队(2大队4中队,汽车编成)
联队本部1
大队本部2
24厘榴中队4
大队段列 2
联队段列 1

总计火炮: 45年式24厘榴12门

5. 独立重炮兵大队(2中队,汽车编成)
大队本部1
30厘榴中队2
大队段列 1

总计火炮: 7年式30厘榴4门

6. 独立重炮兵大队(2中队,汽车编成)
大队本部1
15厘加中队2
大队段列 1

总计火炮: 89年式15厘加8门

7. 高射炮大队(2中队,汽车编成)
大队本部1
7厘高射炮中队2
大队段列 1

总计火炮: 88年式7厘高8门。

当然,以上只是个动员框架,是理论数字,实际以第4师团野炮兵第4联队为例,抗战爆发前的装备的是野炮3个大队36门,10厘榴1个大队12门,计48门。后派遣到华中地区作战,只保留了野炮2个大队,10厘榴1个大队,其中有的野炮中队还换装了山炮,各类火炮36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4师团在菲律宾战场各大队又由3个中队缩小到2个中队,只有野炮16门、10厘榴8门了,计24门了。这种状况在其他炮兵部队里也是大同小异的。


二十七,炮兵部队的增加

日陆军从太平洋战争后开始大规模的扩张,在南方作战第一阶段顺利完成之时的1942年5月,大本营作出了“在南方要地保留必要兵力,其他主力部队返回国内复员,一部分转移至满洲、中国大陆”的方针,同时修正了1942-1943年度陆军军备计划。

作为对1942年德军对苏军发起的第二轮攻势的呼应,同时保持对重庆国民政府的战略压制态势,陆军省拟订了1942-1950年的长期军备计划,计划包括组建和改编机械化师团15个、一般师团100个为主体的陆军。

1942年,首先在满洲新增战车师团2个,中国大陆新增战车师团1个、一般师团4个。但是中途岛海战的失败使得整个南方战场变得不利起来。陆军停止了先期一个师团与若干军直属部队的复员计划。其后瓜岛的残败,使得太平洋战场的攻防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大本营便决定进行紧急动员,以充实南方要地的防御。

1944年塞班岛、关岛的失守,同年莱特湾会战的失利,1945年硫磺岛、冲绳的失守,日本只得准备进行本土决战,在这期间成立了70余个师团与军直属部队。1942年后主要兵团与军属炮兵部队的总数如下表,虽然数量是增加了如此之多,但质量却下降得飞快。

师团 混成旅团 军直属炮兵
1942年度 61 6 62
1943年度 70 13 61
1944年度 103 44 124
1945年度 172 99 225


战车师团的师团炮兵队称为机动炮兵,其中机械化炮兵联队一般装备机动90式野炮24门。在1945年又在联队下编入了一个三中队制的自走炮大队。

本土决战用机动师团(200字头的前8个师团)的师团炮兵部队包括炮兵联队和迫击炮联队各1个,前者装备各类野山炮和10厘榴共36门,后者装备2式12厘迫击炮36门,不过大多在战败前没有满编。

本土防卫的沿岸师团(220字头后的师团)的师团炮兵部队为2大队6中队,每中队装备野山炮或火箭炮4门、迫击炮6门。但实际上这些装备都还停留在纸面上。

混成旅团和与其相当的独立战车旅团、骑兵旅团等仍使用编制内固有的炮兵部队。军属各炮兵部队的装备则是五花八门。

自走炮大队是完全机械化的炮兵部队,1944年第一次编成了独立自走炮大队,辖4个中队,装备1式7厘半自走炮和1式10厘自走炮16门。本来计划早1945年里编成10个大队,实际上只编成了5个大队,每大队3个中队。


[?IMG]
图:1式7厘半自走炮


[?IMG]
图:1式7厘半自走炮射击时的炮塔后部,车后是两名弹药手,右边是辆弹药车


[?IMG]
图:少年战车兵与1式10厘自走炮


[?IMG]
图:1式10厘自走炮,少年战车兵学校第642号车。


[?IMG]
图:4式15厘自走炮,独立自走炮第1、2、5、7、8大队都有装备

重炮兵部队方面,编成了牡丹江重炮兵联队,为2个大队4个中队的编制,每中队装备45式24厘榴弹炮2门共计8门。而在澎湖岛、基隆、高尾、长崎、丰予、旅顺要塞也成立了重炮兵联队,火炮的来源是要塞内可以拆除移动的火炮,以便将来投入到野战中去。而独立重炮兵大队依然装备的是28厘榴弹炮和15厘米加农炮,但独立重炮兵第100大队例外,其是装备89式15厘米加农炮的机械化炮兵部队。

高射炮兵方面,1942-1945年增设了17个高射炮兵联队,同时还进一步动员了野战高射炮大队36个、独立高射炮大队25个和其他独立高射炮中队、独立机关炮中队,充实为各地地面防空火力的骨干。1942年后,在关键地域配置的高射炮部队被合编为高射旅团,1943年后扩大为高射炮集团,1944年末1945年初在东京、名古屋、北九州更是把高射集团合编为高射炮师团,以备美军空袭。而其他小地方,高射炮则由各地防卫司令部、野战高射炮司令部指挥。

总之,单从规模上来看,如果把日俄战争末期的日军炮兵部队看成1的话,日美开战时就是4,战败时是17了。数量上虽然成倍的增加了,但是质量上并不是如此。1943年后编成的师团炮兵部队就已经开始用迫击炮或火箭炮代替野山炮了,而重炮兵部队半数装备的仍是明治时代的老式火炮,加上弹药的缺乏,人员训练素质的低下,均已到了令人心寒的地步。就算爆发了本土决战,其战斗力能不能发挥也有很大的疑问。

二十八,诺门罕事件的教训

1939年夏天的战斗就不过多叙述了,日军炮兵力量如下表:(不含速射炮、机关炮)

部队名称 火炮名称 数量
野炮兵第13联队 38式野炮 24
38式12厘榴 12
独立野炮兵第1联队 机动90式野炮 8
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 96式15厘榴 16
独立野战重炮兵第7联队 92式10厘加 16
穆陵重炮兵联队 89式15厘加 8
炮兵情报第1联队 测地、标定、音源 各1中队
独立气球第3中队 气球 1

在第2次诺门罕事件中,爆发了日本陆军建军来第一次炮兵对战,初期日军炮兵占据了地形优势,但由于苏军长射程火炮的不断反击,加上日苏双方炮弹上差距,一直无法给予苏军炮兵决定性的打击。苏军在囤积了约1万8千吨炮弹后,开始支援坦克部队切割、合围日军。而日军只有炮弹5个基数约4万发,有着15倍的差距,日军炮兵的最后下场可想而知。

在反坦克战方面,苏军投入了以T26和BT系列坦克为主力的约330辆坦克。而日军的反坦克火力只有94式37速射炮约40门。初期的战斗,在数百米的距离上,日军速射炮连连取得战果,后期苏军改变战法,在日军速射炮有效射程外射击,结果日军速射炮被全数破坏,只得使用火焰瓶抵抗苏联的坦克了。

总之,日军对诺门罕事件的教训为:进一步加强士兵对敌战车的肉搏攻击训练,另外加快新型反坦克武器和弹药的开发。

[?IMG]
图:94式37毫米速射炮,行军时由1匹马拖曳,也可以分解人力短途运输

[?IMG]
图:94式37毫米速射炮放列射击姿态

[?IMG]
图:机动90式野炮,日军整个战争期间最好野战炮,同时也有不俗的反坦克性能,使用穿甲弹可以击穿M4坦克正面。

二十九,联队炮的条件

92式步兵炮、试制重步兵炮、41式山炮到底哪种火炮更适合成为联队炮,在当时产生了一番争论。从运动性、便利度、命中精度、射击效力等方面进行比较后的结果上来看,试制重步兵炮人力搬运不便、射击准备时间花费过长、精度也不是很高,并不被步兵部队所欢迎,所以最后一直没有定型、生产。

编制联队炮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大队炮火力的不足,在步兵联队在遭遇敌坚固支撑点时,能运用联队炮将其个个击破。如果联队炮采用和大队炮一样的92式步兵炮的话,在弹药的补给方面是有优势的。但从热河作战后,由于遭遇了国民政府正规军的抵抗(也就是说,918事变后日军一直认为遭遇的是土匪一类的地方武装),各步兵联队异口同声“联队炮必须要用山炮来充当”,理由是在联队级的战术中,需要更强大的支援火力,同时重武器也要随着战线的推移而前进。陆军省最后审议的结果,将41式山炮进行小修改,命名为41式山炮(步兵用),充当联队炮,理论上每联队炮中队编成4门。

[?IMG]
图:92式步兵炮,当初研发时还兼顾了反坦克能力,不过没起大作用。

[?IMG]
图:试制重步兵炮,和92式步兵炮同开发的重型步兵炮,没量产。

[?IMG]
图:试制97式步兵联队炮,结果还是被步兵用41式山炮比下去了。

[?IMG]
图:41式山炮(步兵用),部件解说图。

[?IMG]
图:41式山炮(步兵用),注意其防盾和41式山炮的区别。

[?IMG]
图:41式山炮

三十,31式速射山炮的复活

自41式山炮于日俄战争后装备部队以后,31式速射山炮就作为预备兵器封存了。抗日战争爆发后,步兵联队数目急速扩张,而41式山炮总体产能不足,只得用库存的31式速射山炮代理,并从新获得了31式山炮的命名。

最大射程2800米,战斗射速3发每分,除了炮弹威力偏小外,没有驻退机也是缺点之一。总之,此炮就算在一战战场上也算过时的玩意了。

[?IMG]
图:31式山炮,从图中穿昭五式军服,衣服上缝有名扎来看,应该是召集的预备役炮兵人员。

三十一,香港作战中的炮兵

1940年7月成立的第1炮兵队是当时日本陆军编制最大的炮兵部队,日美开战第一阶段中,先后转战于香港、菲律宾等地。

在香港方面,1941年12月8日开战伊始,日军航空部队就抢得了制空权,由于步兵第228联队第10中队中队长若林东一中尉对225高地的果敢突击,导致英军全面放弃了九龙防线,只固守香港岛。(但是第23军司令官却要把若林东一送上军事法庭,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这段历史)第1炮兵队随后支援在敌前登陆香港岛的步兵部队,用24厘榴弹炮与15厘臼炮轰击英军堡垒,用15厘加农炮压制英军远程火炮。英军最终寡不敌众,于开战后第25日向日军投降。

表:香港作战中的日军炮兵部队

部队名称 火炮名称 数量
第1炮兵司令部
山炮兵第38联队 41式7.5厘山炮 36
独立山炮兵第10联队 41式7.5厘山炮 24
独立山炮兵第20大队 波(ボ)式山炮 9
野战重炮兵第12联队 4年式15厘榴弹炮 24
重炮兵第1联队 45式24厘榴弹炮 8
独立重炮兵第2大队 89式15厘加农炮 8
独立重炮兵第3大队 89式15厘加农炮 8
独立臼炮兵第2大队 15厘臼炮 12
炮兵情报第5联队 测地、标定、音源 各1个中队
第3牵引自动车队 卡车 32辆

图:89式15厘加农炮


三十二,新加坡作战中的炮兵

对日本来说,新加坡相对于陆军,正如珍珠港相当于海军那样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新加坡岛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20公里,是世界有名的要塞岛。其配备的要塞炮计38厘炮塔加农炮5门,24厘加农炮3门,15厘加农炮14门等共50余门,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日军炮兵部队从1942年2月8日进攻开始就对位于曼塔依山、布奇特玛高地的英军指挥所进行集中炮击,破坏了英军的指挥系统。同时对英军机场也进行了间隔压制射击,以干扰英军空军军事行动的展开。

新加坡作战也是98式33厘臼炮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是硫磺岛的来信中日军使用的臼炮),特别是日军步兵受阻于布奇特玛高地前的敌坚固阵地时,独立臼炮兵第14大队及时赶来增援,在没有火炮搬运车的困难情况下,以人工搬运,在敌至近距离上放列了3门臼炮,口径33厘的炮弹飞过日军一线步兵的头顶,在前方数百米的英军阵地爆炸,顿时地动山摇,极大的鼓舞了日军的士气,步兵趁着冲天的烟雾一举占领了英军的阵地。

表:新加坡作战中的日军炮兵部队
部队名称 火炮名称 数量
近卫野炮兵联队与 90式7.5厘野炮 32
野炮兵第5联队共计 94式7.5厘山炮 24
91式10厘榴弹炮 16
山炮兵第18联队 38式7.5厘野战炮 12
41式7.5厘山炮 18
野战重炮兵第3联队 96式15厘榴弹炮 24
野战重炮兵第18联队 92式10厘加农炮 16
独立野战重炮兵第21大队 4年式15厘榴弹炮 12
独立重炮兵第2大队 89式15厘加农炮 8
独立臼炮兵第14大队 98式33厘臼炮 16
独立气球第1中队 气球 1个

图1:新加坡要塞 24厘显隐炮

图2:加罗巴岛 30厘短榴弹炮

三十三,菲律宾巴丹半岛要塞,克雷吉多岛要塞作战中的炮兵

巴丹、克雷吉多作战,是指1942年1~5月第14军夺取该地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该地区主要地形是茂密的森林,使得炮兵在侦察、测地标定、阵地变换上都极为不利。

在巴丹要塞,美菲军以步兵7个师,炮兵3个团为基干,共有以15厘加农炮20门为主力的火炮约200门。美菲军向巴丹地区撤退时,日第14军命令步兵第65旅团进行追击。步兵第65旅团初期进攻还算顺利,进入山岳地带后却变得举步为艰,最后只能转为原地防御,边封锁美菲军陆路通道,边等待援军。

步兵第65旅团的炮兵部队以野炮兵3个中队为基干,加上其他步兵火炮(指联队炮、大队炮)共计仅约80门。以这样的炮兵火力根本是不足以与美菲军抗衡的,通过军司令部的协调,不断增加了炮兵兵力(见下表),再次进攻于4月3日开始,4月9日巴丹方面美菲军即告投降。不得不说是拜强大的炮兵力量所赐,其实胜负在4月3日当天就已经决定了。

随后炮兵部队计划对隔了一条海峡的克雷吉多岛要塞进行炮击,但是由于4月6日第4师团在该岛的成功登陆,并完全占领了该岛,炮击计划便中止了。当初第14军司令官计划全部战役只需要45天,最后打了123天。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如此强大的炮兵力量,肯定需要更久的时间。

表:巴丹、克雷吉多作战日军炮兵兵力

部队名称 火炮名称 数量
第1炮兵司令部
野炮兵第4联队联队与 改38式7.5厘野炮 40
野炮兵第22联队共计 91式10厘榴弹炮 20
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 41式7.5厘山炮 24
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 96式15厘榴弹炮 24
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 92式10厘加农炮 16
重炮兵第1联队 45式24厘榴弹炮 8
独立重炮兵第9大队 89式15厘加农炮 8
独立重炮兵第2中队 96式15厘加农炮 2
96式24厘榴弹炮 2
独立臼炮兵第2大队 15厘臼炮 12
独立臼炮兵第14大队与
独立臼炮兵第15大队共计 98式33厘臼炮 24
独立气球第1中队 气球 1个
炮兵情报第5联队 测地、标定、音源 各1个中队
第3牵引自动车队 卡车 32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