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一招‖古时的避讳:往往是鉴定的不二法门

 萨满巫师 2016-07-11







老张拿了一本线装破书来了。书,的确很破,封面基本没了;第一页,也未能幸免,封底也同样。看内容,似乎是某地地方志。

 

  以前,这类东西,几乎无人问津。曾在隍庙市场,见过一大堆清代的考卷和学生的时文集子。考卷,300元一份。当时不屑一顾,价值不大,且漫天要价。如今的行情,清代考卷怕是要过了千元。想想,就后悔。

 

  遂建议老张:“这书,还是收下的好。”“这书究竟是啥时代的?”老张吃不准。

 

  “那就找找,有没有避讳的字。”我支了一招。



 

  避讳往往是鉴定的不二法门。简单好用,只要识字,只要知道古代皇帝名字,就行。先从清代入手,看看有没有“玄”字。康熙皇帝名玄烨,在清代线装书中,玄字一定要避讳,往往写作元。本该出现玄字的地方,却用其他字代替了,这就至少是康熙登基后的书。老张恍然大悟,赶忙回家了,准备弄个究竟。

 

  避讳由来已久,至少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也有人说,夏代就有。不过,比较明确的记载,应该是在西周。东周时期,就比较普遍了。大体上为尊者、贤者、亲者避讳。有些比较强势的官员,也强要百姓避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如此。为尊贤者避讳,往往说,讳某某。“家父讳某某”,古人这样说。司马迁《史记》52万多字,唯独没有“谈”字,只因司马迁的父亲名司马谈。不仅如此,他还将《史记》中的赵谈,改为赵同。



 

  帝王们则直接把其他人改名字。最近,火热的《女医明妃传》,明妃就闹了笑话。明妃本指王昭君。司马昭虽是追封为晋文帝的,但也要避讳。王昭君就改称为明君,后人称为明妃,因为昭明意思大体接近。谁知,《女医明妃传》的编剧,却用明妃称明代皇妃,这显然是笑话。

 

  避讳虽不是大学问,但水很深,稍不留心,就湿了鞋。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