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灾过后:记者前往普洱龙台村,发回了当时的真实画面!

 黄春妹 2016-07-11


7月7日,盐津县洪灾的第三天,我们的采访团到达了盐津重灾区普洱镇。“毛记者,普洱镇龙台村通信不通,交通不便,镇上准备为受灾群众送大米,请你跟随采访,可以吗?”电话那头传来了盐津县文明办解主任的声音。没有信号?

 

  交通不便??两个问号在我脑海里不断闪现。
  好,我一定跟进去!”我作出了果断的决定。
  11时30分,我跟随镇政府民政救灾车辆赶往灾区,为了给受灾群众多送一点大米,该车尾箱、后排坐垫上共堆放了30袋大米、共1.5吨。

  一路上,驾驶员告诉记者:“里面大面积停电,通讯中断。昨天,我计划给龙台村送面包与水,在途中的串丝地段就碰到串丝小学几个老师,他们告诉我学校没有吃的东西了。便把车上的面包与水下给他们。”他还告诉记者:“前面有一辆车拉了5000斤大米在前面,主要送往串丝和龙台村,我们跟上去与他们汇合,一会儿过隧道就没有信号了。”      一路上,高速公路路面上都有很多洪水冲过的痕迹,为了方便抢通施工,很多路段实行并道或转道行驶,抢通车辆、机械不停穿梭,他们都为交通大动脉抢通努力着。

在高速公路与龙台村车辆小路交接处,我们与前面的运送大米车辆汇合。
  一、二、三!……”
  在一声声号子声中,帮助为受灾群众送大米的盐津县10名特警将大米与棉被全部下车,然后送住村委会与受灾群众家中。
  此时,从大山下下来的两个妇女村民,看到了运送来的救灾物资,激动得哭出了声,流下了感激的热泪。
  我们一天没吃东西了,看到你们来了,有希望了!”
   此时,政府在受灾群众中的主心骨作用让记者也两眼湿润。
  一路泥泞,一路坎坷。
  很多闻讯的村民也相继来到现场,帮助运送大米与棉被到龙台村委会。
  跟随一道前行的还有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吴顺义一行六人。
  到达龙台村委会,岔河小组沿河沟的住房一楼全部进水,街口刘升华户洪水冲刷的痕迹到地面至少2米多高,当时在家的3人是从二楼隔壁 邻居家将墙壁打了个洞撤离出来的。近20户村民屋子里的财产已经被洪水全部冲走,卷帘门受损较为严重,很多房子基础受损严重。
   运送大米的特警们听到5公里外三向村民小组有几户人家生活无着落时,四名特警主动申请给他们送去大米,记者也随行采访。
  一路上,很多路段都被泥石流冲毁或者阻断,很多地方的淤泥至少的50公分厚,特警们肩上扛着一袋50斤的大米,尽管脚上穿着水胶鞋,有时一脚踩下去就陷进淤泥中无法自拔。
步行了近40分钟,距离目的地还有两公里左右的路,一位年龄较小的特警,脚下一滑,差点就倒在淤泥里,在队友们的帮助下,他才顺利走过淤泥路段。
两公里左右的路程,他们又花去了一个多小时,他们就这样,高一脚、低一脚地把4袋共200斤大米送到了受灾群众手中。   

  村民们接过他们送来的大米时,不停的道谢,这四位特警小伙子流满汗水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其中一名特警告诉记者:“我是党员!”可他不愿接受记者采访,甚至没有告诉记者他的名字。
  这是对自己入党誓言的坚守,也是身穿警服的使命。
  这对他们、甚至包括我自己,都是一次艰辛而难忘的“旅程”。

(来源:盐津网;昭通日报社记者,毛利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