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字街頭》——沈西苓最獨具匠心的現實主義作品

 红豆居士 2016-07-11

《十字街头》作为一部1937年的电影,不免被划入了左翼电影的范畴,不过作为一部左翼电影,一部现实主义导演的作品,这部在国民党当局的高压和美国好莱坞电影倾轧下的《十字街头》却又独具匠心,朝气蓬勃。恰好影片阐释的也是这样一个情状:尽管发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的上世纪30年代,但这丝毫不能泯灭那种年轻人特有的光芒和朝气。不知是巧合的戏中戏,还是导演沈西苓的又一个独具匠心?

 

影片通过四个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形象。老赵(赵丹饰)、阿唐(吕班饰)、刘大哥(沙蒙饰)、小徐(伊明饰)是四个失业的大学生,但是他们现在的状况却不同:刘大哥为挽救民族危亡尽自己的力量,参加了抗战;小徐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了信心,一度消沉下来,并且欲自杀,老赵将他救下后,小徐回到了家乡;与小徐相反,阿唐则过得很快乐,他的工作是为商店布置橱窗;老赵则在报馆做校对工作。

 

老赵所住的后楼来了一个在纱厂当教练员的姑娘杨芝瑛(白杨饰),但由于她上班的时间和老赵正好岔开,所以很久了两人都不认识。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使两人相识了。后来,一个流氓欲调戏杨芝瑛,被老赵和阿唐撞见,两人将流氓打跑。由此,老赵和杨芝瑛相爱了。但没过多久,杨芝瑛所在工厂倒闭了,杨芝瑛和朋友姚大姐(英茵饰)失业了。杨芝瑛给老赵留下字条准备出走,因为她不愿因自己影响老赵的生活,但没想到老赵也被报馆辞掉了。姚大姐将杨芝瑛叫回来,与老赵和阿唐在人群中相遇。报上登了小徐自杀和刘大哥在抗战最前方战斗的消息。四个人一起向前方走去。

 

 

【迫于压力做了很多删减】


《十字街头》的美好和纯净是中国后来的影片中非常少有的,我们在今天也只能在影像中重温那样一种温暖的情怀了。而《十字街头》如果以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的类型来看,是后来再没有同类影片能够超过的,而且所有这一类的影片与之相比都好象小儿科。但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成功地表现了这一代中国青年学子的迷茫、欢乐、忧伤、苦恼,虽然被浪漫化处理但如此真实的生活状态。

 

需要说的是,电影开头所表现的一种有些严肃的迷茫的情境(这一段其实是影片最令人难忘的段落,不同于之后的喜剧化处理,而是相当富于影像的诗意感),以及结尾几个青年的选择,这一类比较严肃的部分,是在当时迫于压力做了很多删减的,相信如果没有这些删减,《十字街头》会是一部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更加经典、更加精彩的电影。

 

除了左翼电影这个身份以外,导演沈西苓还赋予了这部30年代的电影一种独特的基调,那就是都市爱情喜剧,但同时又巧妙地通过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出色对接,在富有喜感的情节设置和夸张的表演背后暗含着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一种批判,在爱情这条线索下埋着另一条事业线,在一墙之隔的爱情阻碍下埋着另一个关于职业的社会大矛盾。通过喜剧基调和深刻现实主题的融合,通过生活细节的真实刻画和夸张式的戏剧化表演的融合,通过极尽浪漫才思的爱情旋律和残酷现实生活的社会问题的融合,营造出了影片独特的味道。

 

 

【个体与社会的出色对接】

 

从影片的开场拍摄建筑的一连串镜头开始,就奠定了整部影片轻松幽默却又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的基调。和着演员表,背景是一个单调的楼房,略微侧一点的镜头,快速向上移,然后摄像机跟着向上运动,双重的效果却只是一个楼房的一面墙,墙上很多的窗户,让人觉得以一个滑稽的视角掠过了千家万户,冰冷荒诞且又毫无生机,同时也暗示了之后主人公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正是当时社会千千万万个同样的社会个体所经历着的。

 

接着影片就开始描写四个失业大学生的不同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其中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性格都很鲜明。倘若选择开篇出场的小徐作为主线,描写他内心的复杂,彷徨和挣扎,并最后以悲剧结束也未尝不是一种可以揭示社会矛盾的手法。这种以悲剧来表达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影片在当时也非常普遍,如《神女》(1934)、《马路天使》(1937)、《夜半歌声》(1937)等。

 

但是导演沈西苓没有选择小徐,也没有选择表现人性的复杂面,而是选择了刻画处世阅历不深、稚气、热情、纯朴的有些傻气的老赵,并伴随着令人兴奋的爱情主旋律把他们这样的四个个体放进千千万万个个体中去表现当时大学生失业以及社会不公的社会问题。然而四个主角名字的不完整性(老赵、阿唐、小徐、刘大哥)也暗示着他们是作为这个社会的一种典型群体而被塑造起来的,出色的完成了个体与社会的衔接。

 

 

【极尽浪漫才思于残酷现实】

 

从大的叙事结构上来看,影片的浪漫与现实之融合体现于在爱情主旋律下描写事业的镜头和一板之隔的爱情故事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并在影片高潮处和着爱情旋律一并迸发。从杨芝英这个人物出场之后,影片以酷似拖长的正反打镜头的方式,运用平行蒙太奇组接起镜头,描绘了在同一时间老赵和小杨的爱情和事业状况。

 

第一回合双方描写的都较为详尽,以一杆滴水的衣服作为起点,在几枚钉子穿墙的同时,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用叠印的三个镜头过渡到男主角的事业线上,而后详细的描写男主角失业后重新找到的第一份职业,男女主角的第一次电车相遇。接着是第二回合,先是老赵回到家中的愤怒和抱负(详),再是小杨的第一天工作(略),镜头再转向老赵的抱负(详),而后是小杨回到家中的愤怒和抱负(详),同时老赵却在报馆努力工作(略)。

 

这一详一略使得社会问题这个大矛盾渐渐的隐藏到了慢慢萌发的爱情和暂时得到解决的职业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有意设置的“一墙之隔”这个爱情矛盾,使得拥有全知视角的观众自然而然的将注意力集中到爱情这条线索上。而在这条线索里,年轻人对生活的热情和朝气在其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就这样来来去去几个回合,爱情和事业时而你详我略,时而我详你略,最后以“采访工厂女工”和“公园幽会”的情节将两者交汇在了一起。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十字街头》(1937)小人书的封面

 

从小的情节设置上来看,片中这种融表面浪漫幽默于深刻现实的情节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如:老赵在公园等待小杨时,因为幻想而掉进河中的情节暗示着老赵当时事业上盲目的乐观,幻想着当时的工作能够成为他的事业,没有看清现实的后果便是掉入河中,这就预示着之后老赵的第二次失业。这恰好与前段中刘大个信中的话语相呼应:“乐天是一种美德,但也是看不清现实的一种表现。”

 

而杨小姐在背后目睹老赵落水的全过程,更像是刻意的情节再现。与影片开头小徐跳江的情节相仿,只是换了地点,人物和基调,这也暗示着老赵之后和小徐一样的再次失业却终究因为思想性格的不同而与小徐不同的命运走向;又如片中出现了两次的鞋也同样值得回味。第一次在小徐要回家乡时老赵想把这一双里面还塞着袜子的鞋送给小徐,小徐不要。而第二次老赵却用鞋油擦黑了自己的白皮鞋,并穿着这双“黑”皮鞋得意的去工作了。

 

前后两个简单幽默的情节设置实则是又一次重复模式的熟练运用,通过两人对鞋的不同态度暗喻着之后他们对于残酷生活的不同态度;片中对于房东太太的刻画也可谓是极尽幽默于现实之中,房东太太先后四次被自己的两个孩子叫走的情节设置巧妙的刻画了房东太太这个同样被现实生活折磨着的女人形象。看似房东太太高人一等,实则不然。如片中的这样一个情节:房东太太因收不到房钱愤怒的把一桶水倒下去之后同时溅到了第一 天上班回来的老赵和自己身上,这就暗喻着房东太太其实同样也和失业大学生们一样,是个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

 

 

从镜头语言的运用来看,片中的一些意象,叠印手法,拍摄角度,画面构图和摄影机的运动等运用都颇为成熟,但作为一部由美工师出生的导演所指导的作品,这些技法的成熟运用便显得有些理所当然。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镜头语言的表现上同样贯穿着极尽浪漫幽默于残酷现实的基调。

 

片中许多基调欢快的场面却也运用了俯拍,比如老赵上班时候的场景以及赚钱之后第二次在街上遇到乞丐慷慨接济的场景都运用了俯拍,这就暗示着老赵等大学生社会地位的始终低下和社会不公的现状。即使是暂时拥有的工作和爱情也只是盲目的乐观,而非看清现实后的乐观,直至影片最后,他们经历过了爱情和事业的磨难之后重新决定大步向前才是看清现实后的乐观,而此时导演的拍摄角度也由先前的俯视镜头转换成了平视镜头。

 

从演员的表演形式来看,影片运用了夸张的戏剧式表演来演绎极富真实感的生活细节,这样的安排可谓妙哉。影片要能让观众看进去记进去必然要贴近生活,而以单纯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演员质朴的表演来表现主题、打动观众的影片在当时颇为普遍。导演在苦涩生活中寻找出了可以提升为喜剧因素的生活细节,比如老赵用鞋油把白皮鞋硬生生地擦成了黑皮鞋,又如老赵在报馆第一天上班打翻墨水时急忙用袖子和衣角擦去桌上的墨水,这些细节把上海小青年爱面子的形象活脱脱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又与当时许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电影不同的是,演员的表演却反其道而行之的运用了夸张的戏剧式表演来呈现这些生活细节。这样的表演形式不仅增添了喜剧的色彩,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冲破残酷的现实生活走向革命的象征。这种融喜剧元素于真实生活的表演方式是与叙事结构、情节设置、镜头语言的基调一脉相承的,着实令人称奇。

 

【在电影语言上做了成功的探索】


整部影片的主题是深沉的,它以30年代知识分子的失业和社会不公的问题为切入口,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这个深沉的主题藏匿在了明快的笔调之下,残酷的现实藏匿在了幽默浪漫之后,深刻的矛盾藏匿在了正视现实,离开彷徨的十字街头,走向革命的时代要求之后。这种巧妙的融合使《十字街头》成为了30年代左翼思潮之下一阵独具匠心的清风。

 

《十字街头》的剧本,是沈西苓从东北流亡学生和学校里出来的失业的朋友闲谈国事、家乡的故事中得到启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试图“归纳成一个整个的社会问题”。

 

 

影片截取了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描写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旁徨和挣扎,提出正视现实,冲破个人象牙之塔,离开旁徨的十字街头,走向革命的时代要求。

 

影片通过四个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形象。小徐消沉懦弱,看不到出路而走上自杀的道路。与小徐相反,刘大哥是个有头脑有理想的青年。他准备回到沦陷的故乡,“唤起那被压迫的奴隶。”赵丹在影片中扮演老赵,将这个处世阅历不深、稚气、热情、纯朴到有点傻气的知识分子形象演得自然、生动、挥洒自如。

 

尤其是最后他得知女主角就住在他隔壁时,那种感情的冲动、懊悔、而又极其喜欢对方的复杂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唯一感觉不好的就是那个吻戏,亲得好假;演技排第二的应当是那个演配角房东太太的吴茵,尽管只是个配角,出场不多,但她的长相以及她的语言,都稳稳当当的表现出了上海小人物的冷漠势利;女一号白杨和男二号吕班却显得矫柔造作、表情夸张,动作神态给人过犹不及之感。

 

电影《十字街头》(1937)小人书的封面,这款设计很有那个时代的风格,可谓深得此片的精髓

 

同时,影片在电影语言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沈西苓在1933年写的《制作(女性的呐喊)后感》中,对“电影的特殊技巧”进行了总结,对如何打破舞台“三一律”的信条,摄影机的运动,画面构成、镜头组接、节奏、高潮等进行简述,要求自己“在错误中找出我的新路”。到了1937年拍摄《十字街头》时,其对动态化的画面构成、镜头组接、声画结成等电影语言的成熟运用,已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声电影的最高成就之一。

 

1937年,与《马路天使》同一年,明星公司还推出了另一部著名的青春片《十字街头》。这两部电影有很多共同点,都以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都由“明星”的头号小生赵丹担任男主角,都得到了评论界和普通观众的双重好评。

 

不过《马路天使》注重配乐,周璇美妙的嗓音是最大的卖点,而《十字街头》则更像一部喜剧,种种巧合和误会赢来观众笑声,明快的笔调渲染出了青年的活力,尽管这种活力在时代的苦难面前是那么的不易为人发现。《十字街头》中的白杨年方17岁,已经是明星公司的头号女星。与同龄的周璇相比,白杨要显得成熟许多。

 

 

【沈西苓:英年早逝的“工人导演”】

 

电影《十字街头》的导演沈西苓被称为“怪物”,影片的剧本情节是在一个寒夜里和一群不得志的社会青年彻夜长谈得到的灵感,而出演和参与制作这部影片的几乎全是新人,而就是这些新人加上这个“怪物导演”攒出来这部《十字街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白杨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梦中情人;赵丹正式成为大明星;沈西苓更是被许多有心人爱戴;而吕班、沙蒙、伊明、崔嵬、汤晓丹这些后来的著名导演都是由《十字街头》引领进了电影生涯,如果能看到这么多朋友后来的成就,英年早逝的“怪物导演”沈西苓也许在另一个世界也会开怀地笑起来……

 

与孙瑜等人一样,《十字街头》的导演沈西苓也是当年的“海归派”,只不过他不是电影科班出身,而是在日本学习美术和染织。1928年学成回国后他先是参加了著名的“创造社”,然后又考上了天一公司的美工师,担任布景工作,从此开始接触电影。

 

1933年,在左翼风潮下,沈西苓获得了导演《女性的呐喊》和《上海二十四小时》这两部左翼电影的机会,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表现工人生活的电影,沈西苓获得了影评界极高的赞誉。1937年,沈西苓拍摄自己的代表作《十字街头》后不久,全面抗战即爆发,他转而奔赴前线拍摄纪录片,1939年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中华儿女》问世。1940年12月沈西苓因伤寒病逝于重庆,年仅36岁。

 

赵丹、白杨和影片《十字街头》(1937)的导演沈西苓一起合影(从右到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