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视觉杂志 最受欢迎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视觉志 每当听到“国产动漫崛起”这样的词,总是不自觉地想起55年前的一部老动画电影。 因为它,日本动漫鼻祖、《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弃医转行,走上动画之路。受它影响,宫崎骏坚定了学习动画的决心,才有了之后的《龙猫》,《千与千寻》... 即使时隔半个多世纪,它依然是国产动画的巅峰之作。 说起它的名字,你一定很熟悉。因为那才是童年。 没错,就是《大闹天宫》。 豆瓣电影上,《大闹天宫》评分9.2,远远高于前段时间好评如潮的《大圣归来》和最近的《大鱼海棠》。 甚至,它好于其他98%的动画片。 而剩下超过它的2%,和它比是不公平的。 因为这部动画电影创作在1961年。熟悉历史的人清楚,那时人们填不饱肚子。 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没有电脑,更谈不上3D,几支画笔是唯一的工具。 那再来看看它获得的奖项: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第二届电影百花奖 ...... 称它是同一时期的世界之最,一点都不过分。
当年,它在美国上映后,美联社这样报道: “这部动画惟妙惟肖,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甚至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要靠着这只猴子,来证明我们的动漫曾经不输给任何国家。 这只猴子是我们国产动画片的骄傲,到了今天依然得指望着它说事儿。 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拍出这样的传世之作,堪称奇迹。 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却是一群默默无闻又兢兢业业的电影人。 在这个烂片频出的时代,他们更值得如今的人们回望,踏实、不浮躁。勤勤恳恳,哪怕一生只完成这一件事。 虎皮裙、桃心脸、火眼金睛。说起“孙悟空”,这些形象会从脑海里自动跳出来。 但没有人知道,这个形象就是从这部电影中脱胎而出的。 制作之前,画师们没有任何动画原型参考,一切从零开始。制作之后,荧幕上的“孙悟空”从此定型,再也没有变过。 经典从此诞生。 这个原型的设计者是张光宇。
陈丹青曾经评价他:他不在徐悲鸿之下,和西方大师一个水准,是中国漫画教父级的人物。 他是和梅兰芳一样顶尖的人。 张光宇为《大闹天宫》所设计的原稿 也就是这样一个技艺早就炉火纯青的大师,一生都在不断地修改这只猴子的形象,让它更加丰满、更加灵性,更加臻于完美。
甚至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他都会认真分析他们的性格、背景和经历。 “玉帝冷酷森严,四大天王憨直鲁莽,太上老君顽固不化” 这短短几行字,背后看了多少遍原著,经过了几多思考,我们无从得知。 但和现在影视剧中手撕鬼子的荒诞桥段相比,这份付出让人肃然起敬。 原型定下来之后,动作上却遇到了瓶颈。没有人了解猴子的动作是什么样子的。 为了让“孙悟空”更加逼真,画师们纷纷放下画笔,跑到戏剧学校、文化广场,细细观察京剧演员的身法动作,舞台姿势。 他们还特意请来了当时的“南猴王”,让老人家说戏,一点一点地表演“孙悟空”的动作,“挠痒”“耸肩”“端手”,一招一式都没落下。 在创作之前,每个画师都要学会翻云手,舞花棍,就是为了让孙悟空,更有猴子味道。 中间几个寒冬几个酷暑,都抵不住他们的专注。 还有很多的细节。 比如上图这一幕,是孙悟空“定”住离开的仙女。 从衣服的飘带,到动作姿态,再到云纹,都是根据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创作出来的。 再比如片子中的各处神殿,是画师们大冬天遍访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等各处得来的。 有的庙宇早已破败,但里面的壁画和雕塑保存的很好。为了找到这样的“野”庙,画师们要走很多的路,四处打听,耗尽心力。 甚至连神仙脚下的云彩,都是画师们临摹下庙里的菩萨雕像,然后以此为素材创作出来的。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从来不止于几个名字或者一个小小场景。 他们对经典的传承和发扬,有更大的责任和野心。 看到这个画面,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孙悟空那句: 孩儿们!操练起来! 这句话,几乎成为每个孩子的口头禅。另一句,则是“俺老孙去也。” 但你肯定不知道,这句话出自谁的口中。 邱岳峰(青年) 他是邱岳峰,中国最杰出的配音演员。 配《大闹天宫》的时候,器材很落后。影片需要事先剪成小段,在银幕上反复播放。 配音演员朗读台本的同时,还有不断抬头看画面,同时耳朵时刻留意原片声音,来判断台词的长短、节奏是否和原片吻合。 一旦出现差错,就要进行调整。一遍一遍,枯燥繁琐。 但邱岳峰乐此不疲。 邱岳峰(中年) 当时,录音棚搭建在上海译制片厂二楼的阳台上,又小又闷。 夏天,棚内温度高达40摄氏度,只有两台旧电扇,一盒冰块。而且录音的红灯一亮,电扇立刻关掉,以免产生杂音。 正是在这个狭窄逼仄的空间里,邱岳峰完成了《大闹天宫》的配音。 谁也说不清现在的影视剧里,到底有多少史实性的错误。有的甚至只有朝代是正确的,其他全部虚构。或许中国影视水平许久不见起色,是人们有了太多得失心,而少了很多沉下来做事的匠心吧。 最后,再来说说老导演。万籁鸣,世界动画大师。 他这一生,和孙悟空有缘。 年少时,他最喜欢《西游记》,除了孙悟空被困五行山下那段。从小他就想拍一部电影,在光影里,把他的英雄放出来。 所以后来,《大闹天宫》里,结局改写,孙悟空没有被压山下,而是不受束缚,抽身而去。这都是万籁鸣的执念。 为了筹钱拍这部电影,他饱尝辛酸。 终日奔波,到处游说,得到的大多数是白眼。大家对这个烂熟的故事不感兴趣。好不容易有人投资,他紧锣密鼓地开始。半年的心血之后,投资人突然撤出。 这些,都未曾让他把心里的澎湃平息掉。64岁那年,他的夙愿终于成真。 片子里那只敢作敢当、大胆反抗天威权贵、永不服输的猴子,仿佛他自己。 97年,老人去世。他的墓碑设计成一卷展开的电影胶片。上面孙悟空手搭凉棚,四处眺望。 这个中国动画的传世人,终于可以和这只神通广大的猴子,一直在一起了。 在那个时代,电影很少宣传。谁是美术设计,谁是导演,大家根本不清楚。 他们也不在乎。他们真正在意的,正是如今说出来都觉得有点矫情的词:“理想”。 但认真做事的人,真的应该被记住。 致敬大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