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中解答应用题的几种方法

 向葵00 2016-07-11



纵观小学数学课本,应用题部分成为本阶段的一个重点、难点,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且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最让教师头疼的就是学生总是不能熟练地独立分析解答应用题。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1)基础差;(2)没有正确的方法。教师要想在课堂中完全改变这些现象,大幅度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方法上完成这一环节任务。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呢?以下是我归纳的几种方法:


一、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从问题想起,逐一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解答两步或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直至推到题中的已知条件为止。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导”得好,“导”得巧,才能使课堂教学走出平淡,掀起波澜,推动课题教学走向成功。


如教学:“一个工程队要修一条长7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3天,平均每天修85米,剩下的要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解答前,先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分三步看图思考:1、要求后5天平均每天修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缺少什么条件?2、要求的这个条件又需要知道什么?3、这个未知量你是怎样求的?学生通过以上步骤的分析,很快就能理清本题的解题思路:计划修的米数-前3天修的米数,最后再除以5天。


这样便完成了这道题的解题过程,运用分析法可以简化应用题的难度,找准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答。


二、综合法


综合法是从现有条件想起,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用这种方法解答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比较顺手。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一般都有三个已知条件,学生一般喜欢用综合法去分析,但经常将题中的三个条件的位置搞反,虽然结果一样,但却讲不出道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题意,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运用条件、搭配条件。


如教学:“每个书架有4层,每层放30本书,5个书架共放多少本书?”这道题共有3个已知条件,用综合法来比较顺手。首先要找两个条件求出中间问题。选哪两个条件呢?这就要看哪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近,并引导学生说出根据这两个条件分别能求出来什么问题。经过探讨,学生很容易排斥出无法搭配的一组数字“30”和“5”。以后学生在分析这类应用题时,就会尽力去找有联系的,能提出问题、讲出道理的两个条件去下手。


三、情境教学法


教学应用题,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传授知识、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如:对于“工程问题”可以进行如下的修改:李军星期天去商店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5支。现在他先买了4本笔记本,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很容易联系自己购买文具时的情境,因此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会很快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再把上题“还原”成一道普通的工程问题,即“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10天,乙要15天,现在甲先做4,剩下的工程由乙来做还要几天。”学生会很快地找出解题的思路,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摘录法


美国教育家奥苏泊尔指出:“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小学课本第六册中的连乘、连除应用题与第五册中的该部分知识相比并不相同,其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是互逆的,因此该部分知识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下面介绍一种摘录法来完成这一过程。


如教学:“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人每天吃2个苹果。照这样计算,大班15个小朋友7天要吃多少个苹果?”时可摘录如下:


每人(人数) 每天(天数) 吃  2个

15人    7天     吃  ?个


思路(一):先让人数变化,再让天数变化。

每 人  每 天  吃  2个 

15人  每 天  吃  ?个

15人  7 天  吃  ?个


思路(二):先让天数变化,再让人数变化。

每 人  每 天  吃  2个

每 人  7 天  吃  ?个

15人  7 天  吃  ?个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反映出数量关系的变化过程,既直观又清晰,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因叙述形式的变化而带来的困惑。


五、联想法


联想,是指以某一已知(或未知)事物为导因,想象出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未知(或已知)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人们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不仅可以达到简化的目的,更能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一道应用题的解答,往往是在思想上将其转化成比较熟悉或相似的题型后,再着手去分析,找出突破点。这种转化与比较,就是建立新旧题之间的联想的具体体现。许多应用题的解答,就是依托丰富的联想,以所学知识为原材料找到解题思路的。


例如:广场上有一堆货物,第一次运走总数的1/4少2吨,第二次运走总数的1/5多3吨,第三次运走10吨后正好运完,这堆货物共有多少吨?初读此题,感到无从下手,但如果与以前学过的题型联想起来,你会发现这道题仍然是一道求单位“1”的量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因此,可以先通过去掉“少2吨”、“多3吨”这两个条件,列出算式,再通过分析、比较,遵循“少补多退”的原则列出算式。


六、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大胆尝试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如教学:两个修路队共同修一条路,3天修完。第一队修了120米,第二队修了102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对于本道题的求解过程,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讨论,不难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第一队每天修的米数-第二队每天修的米数=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的米数(或:第一队比第二队一共多修的米数/3)。汇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尝试了一题多解,更在探索中锻炼了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表意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学生活跃思维、自我表现的有效方法,也是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动力。


“山外青山楼外楼,前进路上无尽头。”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与创新,相信在应用题的教学领域中必将取得可喜的成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