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态

 虹72 2016-07-12


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态



     成功人士善于调控心态。因为他们知道心态是人情绪和意志的控制塔,是心态决定了行为的方向与质量。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
    
 在一个大教室里,如果你周围有熟人、朋友,也有你不认识的人。当要求每一个人与四周的人握手致意时,人们将怎样想怎样做呢?有的热情,有的勉强;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有的就只找认识的人,否则就不愿做……
    
 握手应该人人都会吧,既不需要知识、阅历,更与智商技能无关,而仍然质量参差,因人而异,就因为握手的对象不同时,你的心态不同。
    
 心态就是内心的想法,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状态。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意即“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领导。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这都是在强调心态的极端重要性。生活中随时可见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持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都合逻辑。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人说杯子是半空的,而另一个人则说杯子是半满的。水没有变,不同的只是心态。心态不同,观察和感知事物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信息的选择就不同,因而环境与世界都不同。心态给人带上了有色眼镜和预定频段的耳机,人们于是只看到和听到他们“想”看和“想”听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境遇并不完全是由周围的环境造成的。
     
文天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劝降,均告失败。于是重枷大镣,把文天祥囚禁起来,企图通过肉体折磨使他屈服,一关就是四年。
     
 文天祥所处的牢房,是一间低矮狭小、昏暗潮湿的小屋,老鼠成群,恶臭四溢;夏秋之际,度日尤为艰难。“或时日杲杲,或时雨淋淋。方如坐蒸甑,又似立烘。水火交相禅,益热与益深。酷罚毒我肤,深忧烦我襟。”
     
 但这种肌肤之痛,文天祥等闲视之,丝毫没有动摇报国的坚强意志。他在被囚中吟哦不绝,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
     
 文天祥最终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誓言。后人赞道:“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间留好样。”这就是文天祥的心态,文天祥的选择。
     
 而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境遇极其悲惨。他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而他自己也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但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研究着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人们,包括他自己。日后他据此写了《夜与雾》一书。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现了弗洛伊德的错误。作为该学派的继承人,他反驳了自己的祖师爷。
    
 弗洛伊德认为:人只有在健康的时候,心态和行为才千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性,所以行为显得几乎无以区别。
    
 而弗兰克却说:“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徒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有的人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
    
 有一天,当他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顿悟了一种“人类终极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是纳粹无论如何也永远无法剥夺的。也就是说,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因此“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高僧一年四季只穿件单薄的衲衣而无严寒酷暑之苦;高士伟人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关羽中毒箭,华佗为其无麻醉刮骨,铮铮有声,而关公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谈笑风生,与人对弈。这完全验证了“幡动?心动!”的禅门机锋。说到底环境对人的影响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人生,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由我们的心态决定。
      
深禅师和明和尚云游四方,这天夕阳西下,他们来到了淮河边上。
      
一个渔人正在收网,满河的水都被夕阳映红了,那些入了网的鱼儿跳跃着,闪闪发光。
      
渔人边拉网边说道:“罪过罪过,在师父们面前做这种活儿。”
     
 明和尚闭目说道:“俗家也要养家活口,阿弥陀佛!”
      
忽然,有条鱼儿身子一跃过网,仿佛箭一般跳入水中。
      
深禅师看在眼里,对明和尚说道:“明兄,真机灵啊!它完全像个禅僧。”
     
 明和尚对着那泛起涟漪的水面,回答道:“虽然这样,还不如当初别撞进罗网里更好。”
     
 深禅师笑了起来,说:“明兄,你省悟得还不够哩。”
     
 明和尚一直不明了深禅师的话,半夜仍在河边徘徊思索。
     
 河水闪着幽幽的光静静向前流去--是了,是了,那鱼儿进了网里与没进网里,只是外在的区别,实质性都丝毫没变啊!
      
 正如安东尼·罗宾所说:“除非我的意识同意,否则任何事物都无法影响我!”
      
 心态使人做出超常的行为。战国时卫国有一个叫弥子瑕的人,因为长得俊美而深得卫王宠爱,被任命为侍臣,随驾左右。有一次,弥子瑕因为母亲生病,就私驾卫王的马车回家探视。按当时卫国的法律,私下使用大王车马者,当处以斩断双脚的刑罚。
      
 卫王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处罚弥子瑕,反而称赞他:“子瑕真孝顺啊!为了生母的病,竟然忘了刑律。”
      
 又有一天,弥子瑕陪同卫王游果园,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半,另一半献给卫王。卫王高兴地说:“子瑕真爱我啊!好吃的桃子不愿独享,献给我吃。”
      
 卫王对弥子瑕同一桩事情前后的不同态度,就是因为卫王的心态不同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这些不平常的举动,就是心态在起作用。
      
心境平和,波澜不惊
     
 《菜根谭》中曾这样说:“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待人处世,如果讲究俗套,朋友间的交往不仅没有乐趣,反而成为一种累赘。
     
 老子的《道德经》说:顺着地形高低起伏的趋势流动,任何力量都无法抵挡得住它的冲击,水是天地之间最“聪明”的事物,它聪明在于靠顺应自然的高低趋势获得无穷的力量。老子从水的特点中悟出做人也要随顺自然,而不能与自然趋势发生抵触,否则只会败得很惨。
    
 在做人的马拉松长跑中,赢得金牌的是被称为“和合”之人--向往和平、追求和谐、处世和睦,而又能收敛、沉着的人。和合之人,会享受和平、被人尊重、得到友爱、展现希望。
   
 待人处世虽然有一些规则可以通用,但是具体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特征来采取适当的交往方式。
   
 明宪宗朱见深画过一幅题目叫《一团和气图》的画。画面上的人物由于开怀大笑,浑身缩成了一个滚圆的大球。但仔细分辨却会发现,这幅只有一副面孔的人物像,实际上却是三个人的身体合在一起的。它取材于一则著名的典故:
     
 陶渊明、陆修静和惠远法师分别是儒、道、佛三家的门徒,三人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惠远法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送客绝不超过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越过了这个界线,于是相顾开怀大笑。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因而,朱见深借这个典故做了《一团和气图》,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确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即大家不要互相勾心斗角,而是要和睦相处,团结友善。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磕磕碰碰的事情,这就需要一和了之。“和”何以为贵,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异质整合”。包罗万象的自然万物,能和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为人类所利用,都离不开异质整合之功。为人处世以和为贵,能息事宁人,或化干戈为玉帛,其妙也在于此。
   
 与人相处时,有些人总是牢骚满腹,要么抱怨自己久不得志,要么苦诉命运对己不公……心存不满,怨天尤人是他们普遍的心态。世本有炎凉,命运不可能对一个人百依百顺。你只有付诸行动,不要凭空发牢骚,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与尊敬。
   
 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纵览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是襟怀坦荡,度量恢弘,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没好处的。以和为贵,宽容一点生活会更快乐。
    
 孔子说:“礼之用,以和为贵。”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宇宙运行的最高尺度是和谐,美学的最佳境界是和谐,人类社会的最佳状态也是和谐。和谐,意味着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对“和”的追求,既是一种得之于生活的感性经验,也是一种同信仰纠结在一起的对大千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升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类之和,是为人和。人和为世间之贵,人和才有家庭,人和才有民族,人和才有国家,人和才有社会。做人信奉以和为贵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哲学。它教导人们凡事知足常乐,知常守恒,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也不越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外去多管闲事。大家各守本分,互不干涉而又互相依赖,这样一种和平安静的生活就是幸福。即使上下级、同事、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或分歧,人们也总要尽量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或争取保持表面的团结一致。不是有种说法叫做“做人大面上要过得去”吗?
    
 以和为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人伦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应保持适当的限度,中正不偏,和而不同。生活的和睦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离不开朋友、上下级、人己关系的道义相待,相互扶持。如果我们都能以和为贵,那么在与人交往时,人人都会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别人。
    
 早在西周时就设有“调人”,专事“排患释难解纷争”,和谐人际关系。以至历代朝廷都延续了这种制度。时至今日此制度已作为一种法律固定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门旅游,乘车坐船等习以为常,难免你挤了我的座,我挡了你的道。若遇上修养欠缺、火星乱爆的年轻人,矛盾就会一触即发。这时,如果你能及时好言相劝,甚至主动出让自己的方便,麻烦自然会不了了之。
   
 人遇到烦心事,发点牢骚是正常现象。对于青年人来说,自制力通常较弱,感情易冲动,要想避免牢骚就要心怀体谅,力求从积极的方面劝阻和诱导发牢骚者。
   
 适当地劝阻和诱导,能缓和发牢骚者的情绪,要将胸怀适当放宽,放开眼界,避免钻进牛角尖,放弃种种偏激观念。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与安于现状相比较,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仅仅是情绪上的不满和埋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思想上进行升华,将不满的“牢骚”转化为激励自己“积极向上的车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客观条件中的诸多不利因素要尽量克服。如果每一个发牢骚者都能这样去做,许多矛盾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喜欢发牢骚的人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因素,而从来不会从自我分析,这样就不免会走向一个片面,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倔犟。
    
 生活中非理性的因素很多,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些理性的因素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造成一些不该有的后果。
    
 面临这样的场景,你会发火吗--当公共汽车到站时,一个人才从车中间拿起行李,挺费劲地挪到车门口下车,因他行动太慢,大家免不了陪他一会儿工夫。这样,性急的人不免要催促并数落几句,或许还会夹杂一些多少有辱斯文的话语。其实,这样的场合多了,可你不能老是这样气急败坏地催促人呀?该调整的是你自己。你不妨想想,这人或许天生的行动迟缓,不知挨了老婆多少骂!老婆骂他都不管用,你还操什么心?
这样安慰自己,也许就不会为之大动肝火了,仔细想想也划不来呀。
    
 当然,人不可能永远做老好人,该发的火还是要发。比如说,你在午休,可是一群小孩子在你窗外的胡同里大喊大叫地踢球,你理会不理会?虽然他们还很小,但他们的行为妨碍了别人的正当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忍住不发脾气等于在纵容别人做不该做的事。
     
但有的时候,对于有的不良情绪却是需要注意控制的,尤其是对发牢骚而言,如果不加以控制,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还会祸及别人,影响彼此间的团结、稳定。
    
 控制牢骚的最佳办法,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发牢骚的危害性,不要图一时之痛快而不计后果。牢骚虽然人人都会发,但靠发牢骚最终解决问题却是幼稚可笑的。
    
 其实说白了,为人处世其实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互助过程,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使其他人与自己相适应。同时,他也必然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正缘于此,随顺自然作为一种处世策略是非常合理的,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的心态也是积极的。
   
 处世待人应心平气和,对任何一种观念都不能太执著。一味坚持自己的看法,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同别人争得不可开交,是一种缺乏道德素养的表现。只要不违反原则,只要没有大是大非,就没必要和别人斤斤计较。
   
 与人交往,遇到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时,怨气就会涌上心头,这时你就要学会转移和回避,应该多想一些自己高兴的事,避免情绪恶化。

来源:边领如《圆通的人际智慧》
    感悟:谦虚、平和、微笑、坦然,当你始终能够保持这样的状态,那么你就真正悟到了处世的真谛,也将开始自己成功的人生。做人处世,是一种内心的自我修炼,它包含了诸多好的素质及品性。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做人难,难于上青天。”一谈到人生,就长吁短叹,埋怨人生之路总是太多的曲曲折折,有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尽如人意,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太复杂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形形色色的人存在于社会上,有的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有的人阳奉阴违,两面三刀;有的人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有的人笑脸盈盈,背后却设伏诸多陷阱;有的明枪,有的暗箭。圆通处世是一种大智慧、藏而不露真聪明、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敢于突破自我、轻松赢得好人缘、圆通处世成就自己。诠释了做人处世,掌握相关的处世技巧,使自己人生观能够得到不断完善,或许会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