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zhū)

 武进手语社 2016-07-12
猪【zhū】

注音:ㄓㄨ
闽南语读音:di、du
客家话:[客英字典] zhu1
        [海陆丰腔] zhu1
        [梅县腔] zhu1
        [台湾四县腔] zu1
        [东莞腔] zu1
        [陆丰腔] zhu1
        [宝安腔] zu1
粤语:zyu1
英文翻译:pig,swine,hog,wild boar
结构:左右
总笔画:8笔
部首:犭
代码:00732-3
郑码:QMBM
统一码:U+732A
仓颉:KHJKA
四角:44260
五笔:QFJ
强度:79.22%
弱度:08.23%
结冻词语:无
焐热词语:无
异体字升字字库:0%
异体字繁字字库:24%

【解释】
①古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繁殖快。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出生后5~12个月可交配,妊娠期约为4个月。平均寿命20年。是五畜之一。在十二生肖里之为亥。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人类蓄养家猪的历史相当悠久,不过至16世纪才广为世界所知,中国饲养的猪即是人类最早驯养的猪的直系后代。分为家猪和野猪。②中国古代生肖属相中排第十二的生肖 亥是地支的十二位,就像自然数的12 。 猪的性格:勤劳质朴、不好争论、为人勇敢、待人诚实,为人不爱考究深度,追求物质、不善理财,通常吉星高照。③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④古同“潴”,水积存之处。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字部】猪 ·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9
《广韵》俗猪字。
(猪)《唐韵》陟鱼切《集韵》《韵会》张如切,??著平声。《说文》豕而三毛丛居者。《尔雅·释兽》豕子猪。《注》今亦曰彘,江东呼豨,皆通名。《扬子·方言》吴扬之闲谓之猪子。《埤雅》猪性??而率。《扬子·太??经》出野见虚,有虎牧猪。
又山猪,卽豪猪也。详前豪字注。
又岭南有嬾妇猪。《桂海虞衡志》嬾妇似山猪而小,喜食禾。田夫以机轴织絍之器挂田所,则不复近。
又猫猪。《杨愼·丹铅录》毛犀卽彖也。善知吉凶,古人呼为猫猪,交广人谓之猪神。
又石猪。《蜀志》蜻蛉县有石猪,子母数千头,传言夷昔牧猪于此,一朝猪化为石。
又官名。《魏志·东夷传》夫馀国以六畜名官,一曰猪加。
又草名。《博雅》伏猪,木禾也。
又药名。《本草纲目》陶弘景曰:猪苓,其块黑似猪屎,故名。互详前豕豨二字注。
又山水名。《山海经》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又湫名。《北梦琐言》邛州有湫,有牝豕出入,号猪龙湫。
又州名。《唐书·地理志》猪拔州,隶陇右道。
又《广韵》猪口,地名。亦作?。《晋书·甘卓传》军次猪口。
又《闵公承传》作?口。
又《韵会》通作潴,水所停也。《书·禹贡》大野旣猪。《孔传》大野,泽名。水所停曰猪。《蔡传》水蓄而复流者,谓之猪。《左传·襄二十五年》规偃猪。《注》下湿之地。
又孟猪,泽名。通作诸。《书·禹贡》被孟猪。《蔡传》地志,在梁国睢阳东北,今南京虞城县西北孟诸泽是也。《左传·僖二十八年》及《尔雅·释地》作孟诸。
又《字汇补》照迦切,音遮。《左传·定十四年》宋野人歌曰:旣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干宝读。 《广韵》俗作猪。

【说文解字】
【卷九】【豕部】猪
豕而三毛丛居者。从豕者声。陟鱼切
【说文解字注】
(猪)豕而三毛丛凥者。凥旧作居。今正。三毛丛凥、谓一孔生三毛也。说见蘇颂本艸图经犀下。今之豕皆然。从豕。者声。陟鱼切。五部。

【古文书】
猪(Pig),从豕(shi)从诸。
豕,象形字,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
诸,表众多。猪一台十余子,为数众多。

【词语】
家猪(学名:Sus scrofa domestica)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人类的家畜之一,一般来说,家猪是指人类蓄养多供食用的猪种。

【出处】
猪,繁体字“猪”,异体字“瘃”古时也称豚 ,又称彘豚豨,别称刚鬣。又名“印忠”、“汤盎”、“黑面郎”及“黑爷”。甘肃方言叫"舒胖子"。
就《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汤盎”。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史记集解》引邓展曰:“东海人名猪曰豨。”所以汉初陈豨、汉末昌豨都名“豨”。
是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

【历史】
猪的历史要追溯到四千万年前,有迹象证明家猪可能来自欧洲和亚洲。在被人们发现的化石中证明有像野猪一样的动物穿梭于森林和沼泽中等。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先秦时期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不同的猪加以区分的要求,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这一情况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汉代以前虽已有舍饲,但直至汉代时止,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当时在猪种鉴定上已知猪的生理机能与外部形态的关系,这对汉代选育优良猪种起了很大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养猪经验日益丰富。唐宋时期 隋、唐时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元明时期 元代在扩大猪饲料来源方面有很多创造。明代中期,养猪业曾经遭受严重摧残,正德十四年(1519),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养,旬日之间,远近尽杀,有的则减价贱售或被埋弃。但禁猪之事持续时间不长,在养猪技术如猪品种鉴别和饲养方法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成就。

【形态特征】
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但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

【种群分布】
不同种类的猪,有不同的种群分布情况,但大多数的猪都是群居的。

辞典种类:《康熙字典》《新华词典》《尹潇逸文字全集》《中华字海》《说字》《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说文》《春秋辞典》《明商汉字》、《文言文》等

【最近数据字典】
《康熙字典》收集75000余字;
《新华词典》收集56000余字;
《尹潇逸文字全集》收集3004500余字(至公元2030年完结);
《说字》收集101000余字(至公元2000年完结);
《中华字海》收集3030000余字;
《尹潇逸文字大辞典》收集10360800余字(至公元2070年完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